张小兵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高校教材是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基本要求为前提,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高等院校开展教与学两项工作的基本工具[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信息化环境业已形成,这就对教材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教材信息化建设,保证教学计划和科研目标的完成,已经成为教材管理工作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试对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材管理进行探析。
高校教材信息化的背景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等)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3]。 我国高校教材信息化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相伴而行。 目前,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针对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多校区建设普遍展开、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办学层次多样化、教材需求量增加的情况,传统的以单机作业为主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 推行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已势在必行。
高校教材管理基本格局导源于高校教材管理的流程。 高校的教材管理流程包括制订计划、对比筛选、联系订购、入库发放、计算结算等多个环节[1]。 这些环节奠定了高校教材管理的基本格局。 在高校教材管理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相伴而行的大背景下,这些工作都面临着新的形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制订计划方面,有的高校的招生计划和实际报到人数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报到后退学、调整专业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各系部教材订单上的人数与交费的统计人数不相符等问题,使教材的预订计划与实际需求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2)在对比筛选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教材数量不断增加,同一专业、同一课程有多套可供选择的教材,学校如何协调教师、系部、教材管理部门等各方的力量,对教材的质量进行科学的辨识,进而选择一套比较好、比较适合的教材,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
(3)在联系订购方面,教材征订工作是教材供应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数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教材管理工作[5]。 而目前由于高校教材种类、版本的激增,教材管理人员却难以及时了解教材的出版发行、修订改版、教材定价等相关信息,而且各系部的订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数量有误、种类缺少、书号写错等,致使教师对教材的选用因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出现难以准确选购、选购后发现不合适等问题,导致教材课前不能准时分发。 特别是在教师选购教材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教材征订目录上面的信息不够全面,同时,也不可能把教材部分内容展现出来,只能罗列一些简介和本书目录;网站发布的教材也存在以上问题,当教师领到书后,才发现目录很好,但有些内容落后,甚至不太符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 无奈教材已经买来,有些教师由于碍于面子和时间仓促的原因,就不更换了,而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质量。
(4)在入库发放方面,教材分理入库是一项量大、繁琐而又要求精准的工作,既需要大量的体力去搬运,又需要精确地分类清点,而由于联系订购方面的原因,就给书库工作人员分理入库造成了一定困难,有时会出现版本新旧不一的现象,导致教师备课出现错误,甚至导致教材发放工作难以进行、教材工作出现脱节的现象。 在退书方面,因为种类比较繁杂,容易出现漏退、多退、错退现象,还会因为有的教师上的是后续课却没有及时领取,而出现无教材的情况。 在盘存方面,很容易出现漏盘、错盘以及对库存种类数量不熟悉,导致库存教材没有得到合理地使用(有些学校规定,在能使用库存教材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从而造成积压。
(5)在计算结算方面,因学生人数较多、结账程序繁琐,会计人员如果不细致、不认真,就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由于学生查询教材费用等信息不够方便,容易导致学生的不满情绪;若学生家长没有得到相应信息,则会误认为学生乱花钱等。
日常工作是教材管理工作的基础,准确率及工作效率是衡量教材管理水平的标尺,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材管理部门一定要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能让这些问题拖整个教材管理工作的后腿。
(1)制订计划工作对策。 针对有些高校的招生计划和实际报到人数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报到后退学、调整专业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应组织学生处、教务处及财务处在网络上联合办公,了解和交流相关情况,尽量算准学生人数。 各系部也要及时掌握本系部学生的变动情况,若有变动,及时上报。 教材管理部门则应根据情况制订工作计划,遵循“多次少量”原则,进行教材购买。
(2)对比筛选工作对策。 学院应依据教材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加快建立符合本校、本层次、本专业的教材评定标准。 然后参照其标准,进行相应改革,将过去由任课教师一人选购教材的行为,改变为由教研室集体研究、提出选用教材意见;由选用一般教材,改为优先使用优秀教材;由过去的选定一种教材,改为选定二种教材,其中一种作为备用。
(3)联系订购工作。 部分网站已经有相关电子书教材,这种电子书不但有目录,而且有内容,但需要付费用。 笔者的想法是:由学院拨出专款,把下学期所用新教材、改版教材的电子书买下来,挂在学院经过加密的校园网上,供教师选择,使教师对下学期所教的教材内容、范围、深浅等做到心里有数,同时可以有效地对比、选择,若发现不合适,便可及时更换。 若学院经费紧张,可暂时选购各系部主干课程的电子书;若经费较为充裕,可选购全部课程的电子书。 然后,经过与出版社或教育网站商讨、谈判,决定是否购买本书,要求对方保证价格合理等。
(4)入库发放工作。 在对教材进行汇总之前,有关人员还需与各系部再次联系,以确定学生的具体人数。 特别要核查教材版本变动情况,发现情况,应及时调整。 汇总表一定要保证种类、数量、版本高度准确。
在入库发放工作中,还包括以下两项子工作。
一是退书工作。 在退书之前,应通过网络告知广大师生(特别是上后续课的教师)及时领取,避免出现无书可领的尴尬、被动情况。
二是盘存工作。 盘存有两大目的,一是衡量前段工作的失误率,二是为下学期购书提供依据。 这就要求教材管理者仔细对比查看教材数据库,认真核对相关数据,不能有所遗漏。 同时通知相关人员,使之对库存情况有足够的了解,特别要关注本学期因种种原因不能退书的教材。 盘存结果要放置在校园网站上,方便师生查阅和了解。
(5)计算结算工作。 针对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将工作做扎实。 一是在结账流程不可压缩的情况下,要有相应的核查人员,对有关账目进行再次检查,以确保无误,以备发布。 二是把本学期学生教材费用的使用情况,放置在校园网上,使学生心中有数。 三是在收取教材费用前,通过本校信息中心,向学生家长发布教材费用通知,以获取家长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常规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解决,也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撑。 因此,要保证常规性教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建立网络信息平台。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专用软件,既可以全面、及时、动态地了解情况(如所需教材的征订信息、最新出版信息及出版社提供的教材征订目录等),监督工作进度,还可以发现问题(如数量是否有误、种类是否缺少等)、及时解决,同时,还有助于教材的发放和教材费用的结算,为学生提供查询平台,使之能够清楚地了解教材的领取和发放情况,实现足不出户就能满足所需的目标。
2.2.1 加强与本校图书馆的联系
教材管理部门与图书馆有很强的互补性,应加强二者的联系,整合相关资源,使之发挥出综合效益。 图书馆在面积上占据优势,教材管理部门可单独开辟一间教材阅览室,把教材相关版本放在此处。二者的购书渠道不同,相互合作,可以使教材购买更方便、更快捷。 图书馆经费较为充裕,教材管理部门只能购买指定教材,合作后可使教参及辅助读物数量大幅度增加,方便师生阅读和学习[6]。
2.2.2 在教材使用环节建立质量反馈机制
教材质量如何,教材使用环节的意见反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在教材使用环节着力构建质量反馈通道。
一是教师渠道。 要求任课教师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络在线进入“教材质量评定系统”,将教材及其使用情况填入《教材质量反馈表》中,并从学术性、严谨性、实用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如实的综合评价,然后由教研室统一发送给教材管理部门。 教材管理部门整理后,经过调查,把不适宜使用的教材列入相关目录, 报送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处理,下学期不再购买。
二是学生渠道。 学生对学过的教材,最具发言权。 因此,教材管理部门在新学期订书前,应广泛征求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意见,在当学期某个时间,发动学生或学生代表对本学期学过的教材如实进行网上评价。 教材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评价意见进行整理后,经过调查,把不适宜的教材列入相关目录,报送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处理,下学期不予购买。
2.2.3 加强教材质量客观评价工作
在整个教材评价系统中,教材使用环节的意见反馈是基础,但是,其他层面的客观性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 教材评价系统应在建立和畅通教材使用环节意见反馈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进取,加强教材质量客观评价工作。 通过相关软件测评和专家评审,对教材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材编写理念是否与时俱进、符合社会要求,教材内容是否陈旧、老化,教材是否适合学生自学、深浅合宜,教材公式及相关数据推导是否正确、简洁,教材定价是否合理等。
高校应通过教材使用环节反馈、客观评价两个环节,最终建立教材质量评定系统,使“人情教材”、“职称教材”、 质量不高的教材及脱离实际需要的教材远离课堂。 使教材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和透明性。 从而形成教材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2.2.4 开发电子化教材等
开发电子化教材是教材发展的趋势。 电子化教材具有携带方便、知识量丰富、查阅便捷、价格低廉、便于学习、便于交流、可循环利用等许多优点,能够通过立体化方式展示平面教材所不能展示的内容,使讲授过程更加人性化、更富有互动性,很多作业也能通过师生的交互在课堂上完成,因此,使用电子化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并且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省运输及其他费用。 学生毕业后,还可以把学习过的课程打包下载,供下一年级学生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前到书率问题。 而要保证开发电子化教材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协作,做好相关工作(如,电子化教材的选购及传输、电力的保障、设备的维修与维护等工作)。
教材工作正面临一个改革、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的教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此,教材部门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主动应战,乘势而上[7],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积极运用新技术、采取新手段,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和改进,不断地提高教材信息化管理水平。
[1] 胡广涵. 对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2009(7):133-134.
[2] 张永军, 张碧如. 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4):69-69.
[3] 顾燕华.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材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9):265-267.
[4] 林向阳,黄汉升.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筛选机制和评价模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82-84.
[5] 孙雪亮. 高校教材管理实务[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0.
[6] 张小兵. 浅谈高职院校教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学报,2012(3):71-73.
[7] 谢福林.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指南[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