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的转型

2013-04-11 15:08方旭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成才理论课理论

方旭光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人文社科部,上海 20162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的转型

方旭光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人文社科部,上海 20162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政治社会化的必要路径,也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效、长效方面的缺憾,主要在于传统教育模式中,侧重施教需要为单一目标,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多年未能有效改善的问题。学习是主体的自觉活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最终源于自身成才发展的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通过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的转型,探索促进教育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契合,促发学生自主学习政治理论的内在需要,以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论武装学生,帮助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主体担当者。

思想政治理论;施教需要;学生成才需要;转型

近些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学科整合、课程重组以及各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质量和效果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进。但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投入、改革教学方式的努力,相对于教育教学的效果而言,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稳、教育效果难以持久等。在一般讨论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研讨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导入机制的维度,探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及其转型的思路与路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宣传党的科学理论和创新理论的主渠道,也是体现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属性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进行着全面的转型,在新世情、新国情、新社情、新党情的历史巨变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特性也已发生了相应的变迁。新的形势对于高等教育,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掌握科学理论、具有理论素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神圣使命。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的核心是宣传执政党的政治价值主张,以获取更广泛、更稳固的政治认同。这一条件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最主要的取决并体现于政治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对执政体系政治价值取向的政治认同。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凸显学生对于政治理论主张以及政治体系的信仰和忠诚。多年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囿于教学模式的局限,基本成为了政治理论知识层面的教与学的过程。其中,单向的输出、灌输式的教学、内容形式的重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更加突出的矛盾。固有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生活背景的学生,教与学的对撞与张力,生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悖论现象:如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考评、官方调查的统计数据、学生提交的学习总结等方面呈现出教学效果稳步提升、成效明显提高的反映和描述。但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中,政治理论教育的生态却处在愈加困难的境地。如在大学生实际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方面,在私密、匿名与公开、正式的不同场景中,较多表现为双重性和游移性,甚至还有不少截然相悖的取向;政治意识淡漠、政治疏离和政治信仰缺失,则成了正在蔓延、较为普遍存在的真实状况。“正式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有所弱化”,[1]在某种意义上,理论认知、政治表态与现实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的较大差异,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仍有较大差距。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党和政府最为重视、直接进行顶层设计和决策的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们想方设法、殚精竭虑,不可谓不努力。在许多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几乎成了手段最多、花样最多、形式最丰富、翻新最快的课程之一。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设立的评奖评比、树立典型、示范教学、创办工作室、政策倾斜等等,也是所有课程中最为特殊的。这一切努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之间的悖论,至少显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绩效尚不是理想的状况。

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侧重于强调理论框架的结构完善、体系的完整、话语的规范、理论设想的完美。这种教育的吸引力首先在于满足人们对于现实的超越和未来的期许。所以,追求目标的完美与合理,自然就成为核心价值。三十多年来,现实的中国社会处在全面的转型之中,在摆脱经济困境、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新的矛盾和问题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甚至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呈现尖锐化趋势。大学生早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甚至成为一些社会问题和压力(如大学生就业难等)的直接承受者。学生对于社会的感知首先直接来自于社会现实,家庭、社会的种种实际境况,是他们认知、了解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比较性也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特性。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民族、各国家的现实与发展,几乎呈现透明状况地在进行着展现和竞争;信息技术也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方式、思维的方式,认知、比较、分析的维度更加多向化;也使得获得信息的手段、时间上已无差异。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或现象,信息社会即时提供着比照双方或多方的各种信息、背景资料。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维度中形成正确的、合理的判断,既是学生成长中必定经历的过程,又是困扰学生成长的瓶颈。虽然说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必然存在,但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完美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极易引起对于理论的怀疑,事实上降低了理论的可信度,这也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效果脆弱、难以持久的主要原因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教育教学的手段、方式等技术层面的困难,而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切入点如何契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方法论是否支撑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从传统的施教需要,向耦合学生成才需要进行转型。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的必然性

大学教育是青年成才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和路径,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养成高尚的品质、具备专业的技能,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目标、满足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在个体性上,首先是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无论从成才还是发展的意义上,最主要、最直接的莫过于在现时代的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学生成才,无论对于学生个体,还是对于社会发展取向,是最大的实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认识来自于实践的需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理论出发,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学成效的必然取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形式和路径。向大学生宣传和灌输执政政治体系的价值主张,既是执政党、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大学生养成政治意识、培养政治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和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意识形态化是大学生政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特色。由此形成的教育模式,基本是以“施教需要”作为开展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成为了教育的归宿。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原有大一统的主流价值观消解,各种价值观在社会中激荡交锋,社会价值观流变中呈现出多元、交织的趋势。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又使得大学生在人生追求、社会定位、价值取向上呈现多样化状态。“学生这一大主体除被规定为被教育者或被育人之外,学生这一大主体必须明确其通过学习而成才之大义,通过自身努力学习而成为人才就是作为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2]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凸显,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价值上的选择也呈现多向、多样化的趋向,在政治行为上也更多地与利益实现密切关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定仍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体现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属性的核心内涵。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既要以政治理论的科学性为前提,又要以社会进步的实际为支撑;既要满足社会化中社会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教学的成败更有赖于学生愿否、能否接受的“内因”。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内涵,在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公民”。在“劳动者”的意义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专门的劳动技能、形成较高的实践能力是其要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论在认识论还是方法论上,应该能够提供和满足成为“劳动者”的支撑和所需。在“公民”的意义上,良好的公民意识、公民操守必定会促进社会政治价值的进步,提升社会政治文明的程度,为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提供最大、最重要的保障。

三、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的实践探索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见的主要问题在于,许多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轻视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学生认知社会以及实践运用相脱节。究其原因,传统的教学目的主要源于“施教需要”,以理论的完备、自释为取向,自然就容易形成教师输出、学生接受的单向运行机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大多停留于背诵概念、原理,应试色彩浓厚,呈现出“熟悉的话语”与“陌生的原理”相悖,政治理论学习几乎处在被动状态。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导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不少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分析中缺乏客观、科学、理性的立场和方法,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虚假认同、政治疏离、政治冷漠等现象。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中,构建施教需要耦合学生需要的双回路教学模式,不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确立以成才内需为本位,以学生参与为抓手,以教师导向为调控,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学生成才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双向联动,形成双向调控、交互回馈的机制;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内需,将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的需要,实现政治理论教学从学“答”到学“问”的教学转型。在新的模式中,探索启动、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利于提升政治意识和政治实践能力,养成理性的政治素养。

第一,以专题化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经典理论及其发展结晶,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在专题化教学中,将教材体系中的理论框架,以主线索、大背景、关键命题的形式,整合教材内容,以专题教学的方式重点突出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第二,以研究型教学促发问题导向式的学习特性。以团队研究重要问题的形式开展的研究型教学中,以核心原理、理论疑难点、创新理论等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自助研究,在探究中理解并掌握政治理论的精髓。第三,以多向互动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和交流。构建学习、研究、讨论交流的多重平台,如以网络社科论坛、现场社科论坛的形式,以专题式、答疑式、辩论式等多种交互方法,对于课程相关的关键命题、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在导向中贯彻政治理论的价值导向和科学原则,以学生成才、学生关注、社会聚焦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参与为抓手,实现学生的广泛参与,塑成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角色及功能。第四,以社会实践提升理论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设计社会调研的环节,开展社会调查、实证研究、实践课题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践行理论,锻炼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价值观,提高公民素养。第五,以资源整合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手段和路径。在施教资源、学生资源和教学环境资源中,遵循科学性、开放性、全面性、多样性、动态性的原则,从师资、学生和环境要素三个维度上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关的理论、方法与条件支持,形成综合、互补的作用机制,创建理论引导、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的教学格局。

在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的实践探索中,学生的广泛参与、教与学的双向促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呈现出“四化”的特点,即参与常态化、管理动态化、讨论理性化、视野国际化。逐步实现学生对政治理论教学从疏离到亲近、从定论接受到自主探索、从应对考试向自觉内化、从纯粹的学理化向实践工具化的转变。教学角色也在转型和丰富,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从单纯的输出者向着导向者、从宣传者向着研究者的角色转型;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向着参与者、探求者的角色转型。

[1] 杨威,张会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的时代困境与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9-22.

[2] 贺祥林,官翠娥.关于“育人为本”命题及多维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20-22.

G642

A

1672-9749(2013)01-0070-03

2012-08-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研究”(12JDSZK014)

方旭光(1964-),男,甘肃临夏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

庞 达]

猜你喜欢
成才理论课理论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