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与消费的矛盾及其现代价值

2013-04-11 15:02李晓娥教授郭婷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陕西杨凌700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0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34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观念消费

■ 郭 峰 李晓娥 教授 郭婷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陕西杨凌 700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0)

中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节俭作为中国一直保持提倡的传统思想道德,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中国素有提倡节俭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温、良、恭、俭、让”五项美德,节俭就是其中之一。墨子也有“节俭则昌,淫逸则亡”(《墨子·辞过》)的警言。在中国传统著作中,有关节俭思想观念的论述很多,可见节俭是一项重要的思想美德。

节俭观念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节俭作为上层建筑的价值观念之一,其产生发展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具体来说,是由三个传统社会的特征所决定的。

(一)生产率水平低下

传统农业社会主要以小农经营为主,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极其落后,因此农业生产率十分低下,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几乎都处于贫困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没有浪费的权利,更没有浪费的资本。同时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气候,“靠天吃饭”的农业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一定的物质保证来抵御自然的不断变化,因此农民只有通过节俭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

(二)自给自足且商业匮乏

同样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传统农业社会的所有生产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再加上重农抑商的封建统治政策,即使有一定数量的剩余产品,流通也十分不便。所以传统农业社会属于积累型社会,节俭可以提高个体生活水平和增加社会整体财富。

(三)社会生活的稳定性

传统社会虽然有着很多次的王朝更迭,但是其农业基础并未动摇,在农业基础上形成的家族网络、身份地位、习俗礼仪、宗法传统也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农业生产出现黄宗智(2000)指出的“内卷化”现象,即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最终农业生产边际效益递减,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农业的无发展导致了农业社会的停滞不前,因此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是可预期的,社会行动是确定的,节俭能够增加未来生活的计划性,提供社会运行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同时,当节俭观念作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衍生物内化到人们的意识结构中时,节俭观念本身也就具有了稳定性。

节俭观念在中国影响力较大的原因

现代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是以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商品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层出不穷的商品使大众眼花缭乱,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促进资本进一步扩张的关键环节。鲍德里亚(2000)在《消费社会》中揭示了“浪费”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浪费不再是道德意义上指责的多余的消耗,不再是非理性的,疯狂的或精神错乱行为,而是具有积极的作用,它甚至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功能而发挥作用,生产的丰裕也只有在浪费中才有实际意义。浪费同时也是社会运行的必须,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有“富人不奢侈,穷人将饿死”的观点,因为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刺激更多的生产,促使更多的人就业。

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上层思想建筑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体系开始逐渐瓦解,节俭观念同样也受到了挑战。节俭是资源匮乏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奢侈或者说消费则是现代丰裕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马林芳、王建平,2008)。节俭观念已经和现代社会发展格格不入,但是节俭观念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其主要原因有:

(一)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当前中国社会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所以尽管价值观念体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仍然保有传统农业社会的习惯,内化在人们价值体系中的节俭观念同样也不会很快失去其意义作用。

(二)贫富差距较大

根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中国最富有的1%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困的10%人口仅为1.4%,这些都显示了中国贫富差距巨大的现状,而且财富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李强(2004)研究发现,中国社会是一种“倒丁字形”的结构,社会下层的比例过大,下层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属于一种两极式的连接方式,中产阶层人口缺乏,大多数的人口还处在贫困或者刚刚温饱的阶段,节俭观念作为生存需求的价值依然发挥作用。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尽管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享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但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不完善的,存在着一些问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并未实现人人享有;缺少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资金;社会保障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尤其是在社会变迁剧烈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人们对未来缺乏足够的信心,人们只有通过节俭积累物质资料来为自己的住房、医疗、养老等提供基本保障。

节俭观念与消费观念的融合与碰撞

(一)节俭观念

尽管节俭观念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刻意提倡节俭的一些形式运动,笔者认为还是不可取的。首先,尽管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但是中国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农业仅占到10%左右,工业占到47%左右,服务业占到43%左右,农业从业人口已经下降到50%以下,而且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形下,消费在国民生产中的作用已经凸显出来,而且在推动生产发展过程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也使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个人有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只要个人的物质财产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如何支配个人的物质财产是其自由,其他人无权干涉。节俭观念只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的意识产物,不能将它无限地夸大到普世价值的高度上。

(二)消费观念

但是节俭观念也并非完全在现代社会失去了价值意义,因为在现代社会走向极端消费主义同样存在问题:

1.人的异化。在已经“祛魅”的社会中,传统的意义供给系统已经瓦解,人们开始在消费中寻求新的意义价值,不断扩张的资本与生产通过各种方式刺激人们的欲望,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不再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多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小的商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人们的消费需求是被创造和构建出来的。人成为不断工作挣钱以满足不断消费需要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马克思将其称之为“商品拜物教”,一切社会行动的衡量标准都是有消费所决定的,人被物所奴役,个人主体性的丧失导致人生意义的缺乏和人生价值的迷茫(王宁,2010)。

2.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生产力技术的进步,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在消费观念的影响下,自然生态环境也成为了商品,过度的消费使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表现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生态系统的功能弱化,环境污染和恶化也导致了人们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不断增加。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社会生活方面的隐患。

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原则

(一)适度原则

消费水平应该量力而行,它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和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制约,根据个体具体情况制定最有利于自己的消费选择,实现个人消费的边际效用最大化。首先要做到消费水平与个体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其次在合理的范围内要鼓励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既不过度节俭使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基本满足,又不过度消费使自己被物质所奴役,丧失生活价值意义。这样,适度消费就承继了节俭和消费两者观念的合理因素,摒弃了两者观念的消极因素,既克服了传统农业社会消费不足,生产缺乏动力的不足,又克服了现代工业社会无节制地盲目浪费资源的不足。适度的消费观念符合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情,有利于进一步的促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二)健康文明原则

消费资料可以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三个层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生存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消费是满足人类需求的手段,正确的消费观念应当不断引导人们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根据恩格尔系数统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民在基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是许多人依然停留在“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肤浅生理需求消费层次上,暴饮暴食,甚至患上由于营养过剩而形成的“富贵病”,或者消费在眼花缭乱、不停推陈出新的各种物质商品上。人类具有二重性,不仅有物质生活需要,还有精神生活需要,人们应当将消费指向更高层次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等精神生活领域,要通过消费来完成自我实现,寻求自身的生活价值意义,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可持续消费诠释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提倡“绿色消费”,即拒绝可能带来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消费方式,消费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需求利益为前提。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对自然生态具有负面效应的物质商品厉行节约,对自然生态健康无害、有着正面效应的物质商品大力倡导,同时要引导商品生产者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在整个社会创造一种优良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维护上,同时也应该体现在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维护和传承上。个人虽然有满足自身需求的消费权利,但是这必须建立在不侵犯他人的消费需求自由之上;同时个人的消费需求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否则会造成对社会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行的破坏(王玉生、陈剑旄,2003)。

综上所述,节俭观念的产生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有着直接联系的,消费则在现代工业社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两者都有着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当代中国社会,应该提倡一种适度、健康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消费观念,这样既能够对节俭和消费观念的优劣进行扬弃,又能够推动中国现代化经济与社会实现更快、更好、更健康的持续发展。

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中华书局,2000

2.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马林芳,王建平.节俭与奢侈:社会发展的经典对决及其现代诠释[J].江淮论坛,2008(1)

4.李强.转型时期社会分层[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王玉生,陈剑旄.关于节俭与消费的道德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3(1)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观念消费
维生素的新观念
国内消费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健康观念治疗
新消费ABC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