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蕾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2)
比较文学联结东西方文化,同时又兼有文艺理论课程和文化课程的双重特点,对大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建设须从基础层面把握大学生学习动态,以此来推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
本次研究主要应用了问卷调查法,设置关于大学生阅读的基础、态度、习惯、特点等相关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对其进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统计、对比等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从而掌握大学生比较文学课程阅读的现状,解决大学生比较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此次调查主要选择天津师范大学和盐城师范学院两所高校。有选择性地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86.1%。其中男生32人,女生140人,涉及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高级文秘、新闻广播电视等各专业,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包含了公办和民办本科大三至大四两个年级。
调查研究表明,天津和盐城两所高校的学生最早接触外国文学时间略有不多,天津师大大学生选择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人数齐平,分别为31%左右,而盐城师范学院同学选择“小学”的占据52.5%,接下来依次为“初中”和“高中”。这组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学时间较早,这和日新月异的文化媒介以及教育理念的变化都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在接触时间来看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分析出,选择“喜欢”的人数占73.6%,选择“很喜欢”的占14.5%,“不喜欢”的有11.8%。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外国文化和外国文学有比较显著的选择倾向和比较浓厚的兴趣度。当然,从“不喜欢”所占的人数比例来看,对于专职的外国文学教师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需要他们对大学生进一步培养和增强接触世界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在增强自身业务水平方面要有更高的要求。
结果表明,大学生外语水平普遍良好,选择“基本能够学好一门外语”的同学占有66.4%,值得高兴的是选择“掌握二门语言(除汉语外的少数民族语言可算一种)”占7.3%比例,有26.3%的同学选择“外语很差”。在“能否读懂外文版的作品和理论”这一选择中,有71.8%选择“想读但读不懂”,仅有8.2%的同学选择“去读并且读得懂”,剩余的18%同学选择“不去读”。这组数据表明,同学们对于外国文学的了解还仅限于中文译本,而主动用外文原典去了解世界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外语成为大学生应试和考学的一门工具,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出真正的阅读和理解功用。这种现象的改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调查的大学生当中,专业方向各有差异,而且年龄、性别都有所区别。比较文学作为一门针对高年级开设的课程,对于存在个体差异的大学生来说,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60.9%的同学认为“一般”了解比较文学理论工具,有30%的同学认为“不了解”比较文学的理论工具,选择“很了解”的仅有27.3%。
在寻找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相关文章所使用的阅读方式这一项中,有48.2%的同学选择“图书馆纸质现刊、过刊”,有30%的同学选择“校园图书网络现刊”,还有21.8%的同学选择“教材”。这表明,大学生阅读方式还是非常明确和科学的。对比“校园图书馆网络现刊”来说,纸质资料更丰富和更有依据性。而虽然后两者也很重要,但相对于富足的图书馆纸质资料来说还是显得薄弱一些。我们也应当鼓励和引导同学们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来获取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大学生多动笔记录和摘抄参考文献的良好习惯。
在问题调查中,有一项是“你借助过哪些网络工具和平台来阅读图书?”大学生回答的内容非常丰富,有选用“中国知网”、“豆瓣网”、“网易阅读”、“奇书网”、“搜狐读书频道”、“新浪读书频道”、“百度文库”、“豆丁网”、“新浪爱问”、“道客巴巴”、“腾迅阅读网”、“潇湘书院”、“人人阅读器”、“起点网”、“书香江苏读书网”、“晋江文学”、“91读书软件”、“红袖添香”、“榕树下”、“中国文学网”、“天涯论坛”、“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孔夫子旧书网”、“译言”、“诚品”。其中排名最前的几个网络平台是:1.“中国知网”;2.“百度文库”;3.“豆瓣读书”;4.“新浪爱问”。在大学生群体中选择差异也存在,例如调查发现独立学院的同学利用网络平台更频繁,而公办本科的同学们使用网络平台的种类和频率则低于前者。与此同时,天津师大的同学使用频率和种类略低于盐城师院的同学。研究数据表明,盐城师院民本同学中有大多数来自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家庭经济能力较好,使得他们比同校公办本科同学来说接触电脑和网络较早也更频繁,因此,有更有利条件去接触新型的网络讯息;天津师大同学选择网络媒介较为集中和简单,跟教师的集中引导和学生的有意向选择有关,这对于我们来说有一定借鉴作用。
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的译者和出版社这一选项中,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出现了差异:盐城师范学院有43.8%的同学选择“关注”,而天津师范大学的同学中有71.4%选择“关注”。很显然,出版社和译者的选择对于专业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学校的层次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的确还存在一些差异,但可以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学习参照来获得提升。
有57.3%的同学选择“经典译本”,有19.1%的同学选择“翻译准确”,还有18.2%的同学选择“优美流畅”。这项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更倾向于名家名典,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并可以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读到最优秀的译本。
这组调查中,盐城师范学院的同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的同学又出现了差异性。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中有48.4%的同学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化课程”,有45.2%的同学认为比较文学是“类似于文艺理论的课程”,另有6.4%的同学选择“文学史课程”;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生中有10%的同学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化课程”,有82.5%的同学认为比较文学是“类似于文艺理论的课程”,另有7.5%的同学选择“文学史课程”。这表明教材不统一、学科本体性的多元化争论、学生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差异等诸多问题导致这门专业课授课从未有过集中和一致的方式,已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建设难点所在。
在对教师授课方式这个多项问答中,除了“启发式教学”这一项比例高以外,依次分别为:1.“东西文化课程对照”;2.“重点讲作品”;3.“多用多媒体”;4.“断代史授课、精讲一段”;5.“课前布置任务并在下节课时讨论”等。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文化课程对照”这一项再一次凸显了作为媒介和工具之一的比较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在问卷调查中,有很多大学生都提到形象学、译介学理论。他们对课程中的这个部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形象学和译介学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没有的理论,而且它把东西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陌生变成熟悉,从个体意识超越至民族意识,以点带面地把历史和文化梳理清楚。教师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在比较文学课堂中,应该最大可能地介绍比较文学的理论,并以崭新的角度来阐释传统文本和作家,这样才能张显比较文学学科的专业性。
本文对调查数据作出仔细分析和详细总结,梳理了大学生专业阅读习惯形成、行为特点,试图把握大学生对比较文学专业的了解程度、课堂建设意见等相关情况,从而给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目前,比较文学处于一个发展时期,需要学科专任教师不断思考和努力,不仅了解学生基础如何,而且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才能真正做好比较文学课程建设工作。从长远来看,比较文学已经超越了专业课的功用,作为一种媒介和桥梁,它开拓人的思维,提供多维度、对话、沟通、借鉴和对比的方法,旨在消除误解、达成共识,为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科学的方法论。因此,作为比较文学的专职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成为一个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艺术舞台。
[1]李铁君.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刘小强.学科建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肖艳梅.大学生阅读特征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11):189.
[4]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林文勋.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