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十分热爱苏州古城,曾作《姑苏十唱》。其中《忆江南(古都)》诗曰:“姑苏好,历史远绵长。创国吴王开伟业,汉塘吴宋继铺张。代代续华章。”诗后题文:“苏州古城自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4年建城于此,已有二千五百年之历史。”[1]
确实,二千五百多年前,吴王阖闾自登上王位后即令伍子胥创建阖闾大城,由此揭开苏州古城的历史序幕。漫漫历史长河中,古城苏州的灵秀山水和清嘉风物,孕育了众多蜚声中外的文坛名家,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寄寓吴地,写下许多美丽诗文。他们的名篇佳作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苏州,充满着姑苏情韵,洋溢着诗情画意,地域特色鲜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城墙文学也是重要一类,不仅内容丰富、内涵深厚,而且体裁多种、形式多样。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历代诗文中撮其精要,以探究苏州城墙的创建特色及其丰富内涵。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后即任用贤能,召见伍子胥谋划国政。阖闾问:“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 ” 子胥答:“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 阖闾称善,又问:“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子胥答:“有。”阖闾曰:“寡人委计于子。”[2]30
从上述君臣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擅长策谋的伍子胥认为,安邦治民之举首先要建立城郭,所以第一件大事就是创建阖闾大城。而阖闾大城的规划建设就是为了实现吴王阖闾破楚制越、称霸诸侯的政治意图。
春秋晚期,诸侯纷争不断。吴国西有强楚,南有大越。吴国原来在无锡梅里的都城局促于锡东一隅之地,腹地狭小,不利于吴国争霸事业的发展。正是从兴霸成王的角度,阖闾根据伍子胥的谋略委任伍子胥重建吴都,这一年为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即公元前514年。作为阖闾大城的总设计师,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2]31。大城的选址和规划十分周密,需要观察土地,探测水文,做大量的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选择,最后在姑苏山东北三十里,仿照上天,效法大地,选地筑城。经过数年辛苦经营,征集大批民工,理水为河,垒土为墙,终于建成了城墙周长四十七里①此处数据从《吴越春秋》“大城周回四十七里”、《越绝书》“周四十七里”之说。的阖闾大城,就是今天的苏州古城。阖闾大城北近长江,西依太湖,据三江五湖之险,水陆交通方便,周围又是一望无垠的水乡平原,发展腹地充足广阔,正是吴国兴霸成王所需要的雄厚基地。苏州建城伊始,就有周密的选址思想和营建规划,体现了先人科学的建城思想。苏州古城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而经久不衰,究其缘由,与当初符合自然规律的选址密切相关。自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之后,“阖闾城”就成为苏州古城的代名词。唐朝诗人刘长卿《送严士元》开头两句写苏州水城春光:“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3]唐李嘉佑诗歌《伤吴中》开头两句:“馆娃宫中春已归,阖闾城头莺已飞。”[4]104宋朝梅尧臣《送唐紫微知苏台》诗曰:“泰伯庙前看走马,阖闾城下见骖鸾。”[4]654
唐陆广微《吴地记》曰:“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大城周回四十五里三十步,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吴都赋》云‘通门二八,水道六衢’是也。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5]
伍子胥所筑的阖闾大城开设水陆城门各八座,分别是阊门、胥门、盘门、蛇门、娄门、匠门、平门、齐门。饶有趣味的是,苏州城门的名称都是单字,在国内为仅有,而且延用至今不变。苏州古城历经二千五百余年的沧桑变迁,如今沿着伍子胥当年设立的八座城门将阖闾大城走上一圈,还不是难事。那些依然称为阊门、胥门、盘门、平门的地名,至今还保留在苏州古城内。宋范成大《吴郡志》明确记载:“门之名,皆伍子胥所制。”[4]21苏州古城门取名简约典雅,但各有特定的来历和深刻的寓义,体现了各自的环境和特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信息。史料记载阖闾大城采用“象天法地”的规划模式,为了实现打败楚国、战胜越国的战略目标,伍子胥在城门的名称和方位设计上费尽心思。比如,“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以象龙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2]31设置西城墙阊门的原因,是要用它来象征上天的门,使阊阖风能通过;吴王阖闾想要西破楚国,所以设立阊门来和自然界的元气互相贯通,因而阊门又称“破楚门”。设置蛇门,是要用它来象征大地的门。按照八卦方位,吴国属龙,于是在西南门取名为蟠门(盘门);而越国属蛇,因而东南门名为蛇门,想要借此来压制越国;北面的门分别叫做平门和齐门,自然是要平齐威晋了。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合而为一和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伍子胥“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充分体现了这种天、地、人合而为一的哲学理念。阖闾大城以天地为规划模式,在城门的种类、数目、方位、朝向以及门上龙蛇的装饰等方面,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建筑的造型都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吴王阖闾破楚制越称霸诸侯的雄心壮志。
在中国建城史上,苏州城墙具有独特地位,其城门都开设水、陆两城门。“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5]八大城门均水陆并列,既能从陆门走车,又能从水门行船。如此规格十分罕见,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创举。唐刘禹锡诗云:“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6]35从中不难想象当时的盛况。
苏州地区东频大海,北临长江,位于太湖出水口区要冲的湖东洼地,四周河流成网,湖塘连片,雨量充沛。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建筑城市,伍子胥十分注重水的利用与开发。阖闾大城的规划建设根据水乡泽国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引水入城,开渠筑闸,为吴国规划了水陆兼备的城市内部交通系统。阖闾大城四面各设水陆城门两对,但城门位置并不完全对称,这是由城外河水流势而定的,便于引水入城或排水出城。在城外开凿宽阔的护城河一周,并与太湖水系相连接,舟揖可四通八达,构成一座河渠纵横规划周密的水城。其特色就是有城必有池,城池紧相依,城墙与城河联手护卫着这座古城。
从阖闾大城直至宋平江府乃至于近代苏州城,其城市格局历经二千五百余年而基本得以保存,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水城的骨架是河道,城市建筑物虽然屡次毁于战火,但河道基础犹存,战乱后人们依然认得这座古城的方位,稍加整修又可使用,由此迅速带动城市的复兴。从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可知,阖闾大城自伍子胥创建以来,直到宋、元、明、清,其城池形状、地理位置始终如一,无大变动。
伍子胥所筑阖闾大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水城模式。水陆双棋盘骨架到了唐朝基本定型。“水”成为苏州的符号,苏州因水而活而美而特色鲜明。
唐李绅《过吴门》诗中,前八句生动描绘苏州水城景色:“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水光摇极浦,草色辨长洲……”[6]32杜荀鹤的《送人游吴》也很著名:“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吴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船。”[6]41这是典型的姑苏特色。苏州街道依河而建,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河街相邻,独具一格。白居易《登阊门闲望》诗云: “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6]22苏州古城青草碧绿,郁郁葱葱,夕阳映照下的乌鹊桥红光灿烂,处处楼台盛宴常设,管箫声声,悠扬动听。临河人家,家家后门外都有一个水码头,都可以靠岸停船。水乡古城特色鲜明,景色分外清丽秀美。
历代吟咏描述苏州城墙的诗文甚多,从中可以领略到二千五百多年前苏州古城墙的创建特色,进而可以深入领悟苏州这座水乡古城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1] 罗哲文.姑苏十唱[J].中华遗产,2004(1):76-77.
[2] 赵晔.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 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6.
[4] 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 陆广微.吴地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5.
[6] 吴企明.苏州诗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7] 罗哲文.《苏州城墙》序一[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2.
[8] 阮仪三.《苏州城墙》序二[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3.
[9] 吴恩培.苏州城墙春秋时建、战国时重修文献考释[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5-12,84.
[10] 徐静.苏州胥门与伍子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