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我国目前有高等学校2000余所,各高等学校读者取用图书馆藏书及阅览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两种传统的方式——在馆内阅览室阅读和借阅(可以将图书文献带出图书馆外阅读)。纸质图书的主要流通方式是按照各自规定的管理办法,借阅为主。
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生产、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图书馆正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变。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使得馆藏建设产生了本质的改变,馆藏建设实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互相补充,进而影响到管理模式、阅读方式和读者的服务方式的改变。首当其冲的是影响到各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借阅,借阅量正逐年呈下降的趋势。以南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上饶师范学院三所不同层次高校近年来的一些数据反映,可见一斑。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南开大学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借阅呈下降趋势。其中,2007年,全年总借次为412949册,2008年,这一数据为238318册,下降幅度是很明显的,达42.28%;2011年湖南科技大学为准确了解和掌握读者对藏书的利用情况,图书馆对纸质藏书2011年度借阅量进行了统计,该馆截止到2011年12月24日,共计向各类读者出借纸质藏书52.25万册。与2010年同期相比,2011年度图书馆藏书的外借减少了8.15万册,降幅为13.49%;上饶师范学院2011年本专科在籍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3837人,2009年,全年总借图书为283259册,2010年全年借阅总数为228841册,比上一年同期减少5.44万册,降幅为19.21%,2011年全年总借数为211750册,下降幅度也达到7.49%。2005年之后,大学生纸质图书的借阅量持续下降,而这个时期,正是电子读物兴起的时期。
读者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一主要因素,其它一切工作都是徒劳的,即使我们付出的劳动再多,也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图书馆的工作做得好坏归根结底是读者工作做得怎么样,因此,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针对目前纸质图书借阅量逐年下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适应高校读者阅读多样化及阅读倾向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利用是每个图书馆馆员应思考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滑坡现象究其原因是较复杂的,有内因,也有外因。首先应检讨的是,库室里的外借和内阅文献知识是否陈旧;馆员的服务态度是否有不良倾向;开馆时间的长短;文献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和新派;馆舍条件,读者的学习环境是否舒适及读者阅读的研究方向、研究心态的转变;服务方式和服务的业务范围是否值得研究;有无特色服务,如VIP会员、手机图书馆等业务是否开发等等。
其次,读者本身阅读倾向、阅读兴趣下降、业余生活相对丰富,如网上读书时间增长、上网聊天、购物、写博客、玩游戏等等,除了上课学习,他们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电脑占用了读者不少的时间,学生们没有多余的时间上图书馆。
第三,阅览模式的多元化,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浏览器下载阅读等各种阅读模式,以及电子读物兴起使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率下降加剧。新媒介——网络、手机等系统越来越完善,让读者更加便捷和随心所欲。同时遇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写论文时不再单纯依赖纸质书籍,而是把眼光投向读者网络和搜索引擎,“榕树下”、“红袖添香”等读书网站下电子书看。同时,各大高校图书馆都有不少电子资源供读者使用。其实,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人们对阅读的渴望还是存在的,只是方式的改变。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是导致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单纯从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来证明大学生阅读量下降,这个结论是片面的。准确说是读者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使图书馆流失了部分读者,而读者却有多种选择阅读方式的途径,读者对阅读方式的选择上更具主动权。
第四,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倾向还带一定的功利性。虽然这一功利性阅读是被逼的,但也分流了相当数量的阅览人群。现在升学压力、考证(驾驶证、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等)压力、就业压力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了阅读那些看起来更有用的书籍;如考研、考托福、考雅思,在出国热愈演愈烈的今天,到了大三、大四学生们阅读此类书籍的人明显增多。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压力使学生着眼找工作,人们的心情变得浮躁,而且伴随着娱乐场所越来越多,很多同学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图书馆的服务只能跟上做正确的调整和引导,而不能放弃。读书不是刻意的,阅读的最高境界用古人的一句话——于无字处读书。但现实不容他们太轻松。社会的大环境下,学生无暇也无心无趣光顾图书馆,更静不下心来博览群书,看自己想看的书。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学习上、思想上,他们在校期间虽然读书,但思想上并不十分单纯,他们接触面及思考的东西更多,压力更大,兴趣更广泛,这也分散了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五,校园周边的环境也亟待整治。现在各大学校园的周边布满了各类娱乐场所,如网吧(且超时经营)、影院、迪吧、工作室、游戏机室、桌球室、棋牌室等。有些自控力差的大学生整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有必要予以整治,还学生一个恬静的学习环境。
愈来愈多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出版物的大量涌入,改变着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也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灵活。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将向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和深化,从而赋予图书馆读者工作以新的方式、新的观念和新的内容。创新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现代的图书馆人首先要将开放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
1.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馆员素质的提高,加强纸质文献向电子文献的转化
加大资金投入,以适应网络化发展,提高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的能力,及时更新纸质图书,更新数据库,为读者服务提供物质基础。加快纸质文献向电子文献的转化,图书馆应尽快完成将馆藏有价值的纸质文献资料向数字化转化工作,纸质印刷品转化成数字文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大量人力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设备才能够完成,完成后的电子文献不但是建设电子图书馆不可缺少的文献信息资源,而且也是真正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的基础。例如,上饶师院图书馆可以利用朱子研究所的纸质图书建立朱熹数据库,购买大的数据库网络使用权,购入电子出版物并放在局域网上,还要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读者需求,将馆藏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上网供读者使用。馆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是搞好网络环境下读者工作的前提,馆领导应帮助下属完成从“馆员”到“网络导航员”的角色转变。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员,应具备三种能力:网络信息的过滤及收藏能力、系统及信息资源的协调能力、教育及指导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2.提高图书馆文献服务的时效性,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心
把握读者文献需求和阅读倾向是做好读者工作的关键,是图书馆吸引读者的试金石。高校读者的文献需求和阅读倾向受他们所从事专业与科研方向的影响;受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进程的影响;受读者年龄、心理和生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影响等等。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观望等待的单项服务职能为灵活巧变的多项服务职能,拓展阅读队伍。准确把握读者的文献需求和阅读倾向,是提高文献服务时效性的关键点。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图书的采编制度。采编部的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教学和科研单位,通过个别访谈或集体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了解各二级学院(系)关于教学、科研和新增学科建设的计划;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要开展跟踪服务,参与建立从目录征集、文献定购、新书通报、信息反馈直到二次文献开发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同时也可借助校园局域网与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渠道,以获得反馈信息,把握教师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倾向,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笔者认为对这块业务图书馆是做得不够的,有待加强和提高。
其次,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性别、所学专业等差异因素,将他们划分为不同需求的读者群体,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阅读指导。对刚入学的新生从最基础的如何检索馆藏文献开始,指导他们了解本馆的藏书特色、如何尽快检索所需要的图书、借书的服务流程和借阅制度,养成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好习惯;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及研究生,可指导他们如何查找资料准备毕业论文,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思维聚焦在主流学术问题领域;同时创建网站,拓宽读者服务渠道。例如,针对要考研究生的高年级同学,在图书馆的网页上设立网站,提供考研的最新信息,介绍权威学校,分析历年学院考取考生的成功秘笈以及各位导师的宣传,提供一个高年级学生考研交流的信息平台。对于要考公务员,考四六级英语,考托福,考雅思的高年级学生,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与他们开展你点书——我买单——你阅读的活动。这类书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及时更新,方便读者同时又避免了纸质图书借阅率的下降。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保持读者意见反馈渠道通畅
图书馆的读者大多为本校学生和教职工,人员组合性质单一,文化程度较齐,信息需求有一定的规律性。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登录其网站的用户,而非局限于教师与学生,用户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都可浏览图书馆网站,利用本馆的数字资源。服务对象的多样化带来了对信息的不同需求,这样图书馆的工作方式由服务的单向性转向双向或多向。在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中,读者意见好比我们工作质量的明镜。为保持读者意见反馈渠道通畅,我们可以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立读者意见箱、电子邮箱等形式,这些举措足以看出保持读者意见反馈渠道通畅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的采编人员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可以通过网络向读者发出图书征订单,同时读者可向图书馆反馈自己的建议供馆里采纳等等。由此可见根据读者需求提供经过筛选与整合的信息资源与服务,是今后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章靖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转变发展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128~129.
[2] 刘嘉.网络环境下的学术资源[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53~59.
[3] 朱红梅.高校图书馆文献服务时效性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