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现状分析

2013-04-11 11:49谢政伟张相蓉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皖北区域合作机制

谢政伟 张相蓉 陈 珂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 安徽蚌埠 233000)

皖北旅游业的发展已日渐引起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皖北旅游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是充分利用皖北资源优势、促进群众增收的有效渠道,是提升皖北地区对外形象,扩大招商引资的有效平台[1]。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经济的一大热点。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24号)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皖北地区是安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要实现突破发展关键在于文化旅游,而文化旅游要激发潜能,真正做大做强,则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合作,谋求一体化发展。《安徽省皖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总体目标中就明确要将皖北构建成中原文化旅游的标志区,成为苏鲁豫皖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通过与皖中、皖南的互补与互动,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为安徽省成为中国旅游强省提供有力支撑。皖北文化旅游肩负着广大皖北人的深切期盼,区域合作是皖北文化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尤显任重而道远。

一、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现存的问题

近年来,皖北文化旅游已快速升温,但文化旅游资源尚未转变为发展优势,区域合作虽然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且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要真正通过区域合作来实现协调共同发展,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行政区划束缚尚未打破

当今突破行政区划实行区域合作已成为发展潮流。区域合作虽然可以借助市场化等多种手段,但政府必要的支持、引导仍不可或缺。一些地方受制于行政区划,在寻求发展空间、拓展合作模式方面仍显得畏手畏脚,事实证明仅靠单干已难成气候,想要抱团发展又顾虑重重。要促使皖北文化旅游开展区域合作,行政壁垒依然是最大的障碍,思想观念上的制约也并不鲜见。有的地方对皖北发展文化旅游本身就存在认识方面的不足,认为皖北与周边地区相比,缺乏诸如资源、政策、资金、人才、市场等发展优势。其合作积极性自然不高,对上级牵头的合作事宜仅被动应付。个别地方发展文化旅游或出于政绩考虑,想通过区域合作扩大影响,又担心因合作会影响既得利益,存在怕吃亏的思想。有的过于忽视整体利益,只想竞争,不想合作,甚至还人为地搞恶性竞争,使协同合作缺乏信任基础。有的地方本位主义较为严重,不切合发展实际,动辄想做皖北旅游中心、龙头老大,在区域合作中存在短视行为,过分关注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强调己方利益而忽视他方利益。就目前而言,受限于行政壁垒和狭隘观念等,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动力不足,既有的区域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成效不大。要使皖北文化旅游实现突破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壁垒,进而协调政策和引导合作,扫清政策和观念上的障碍[2],树立大局意识和一体化观念,切实推进区域合作发展。

(二)规划缺少联动性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安徽省皖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已明确,“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成立皖北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定期会议制度。但就目前而言,皖北各地在旅游规划方面仍然是各自为政、以我为主,较少立足于皖北全局来定规划、谋发展,在区域合作方面呈现出“上面热,下面冷”的局面。近来制定的有关规划内容多限于行政区划,不太重视与区域内的联动一致,使区域整体难以协调发展。例如《蚌埠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对区域合作着墨不多,具体措施更少。而《亳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区域合作方面仅提及要“加强亳州与中原其它城市的旅游线路整合,形成旅游资源共享和定期交流合作机制”。有关规划由于缺少区域内的联动和衔接,自身优势又得不到有效挖掘,且较少关切区域内其它市场,使区域内旅游结构和资源未全面有效整合,难免会影响旅游产业布局的科学合理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区域合作机制尚未理顺,近几年开发的少数大型文化旅游项目之间差异性不甚鲜明,难免会出现区域内不良竞争的局面,势必影响皖北旅游整体利益。

(三)宣传营销缺乏协同性

皖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要转变为发展优势,打造一定的知名度,区域一体化宣传营销模式势在必行。就目前而言,皖北各地在宣传营销方面主动合作的偏少,单打独斗的居多,宣传推介多以我为主,缺乏联合宣传营销的意识。由于未形成区域合力,导致游客对皖北文化旅游缺乏认同感,区域整体关注度不高。皖北各地宣传平台还不够高端,少有的亮点比如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拍摄电视纪录片《走遍中国·走进宿州》,介绍宿州悠久历史及文化底蕴,达到一定的宣传效应,但皖北各地若加强合作抱团宣传,效果可能更好。由于开发出的产品有些单一,联合推出的精品线路看点不多、玩头较少,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各地宣传多孤芳自赏,停留于介绍历史文化资源,形式较为单调,缺乏一定的深度,难以满足游客复杂多变的消费需求。有的目标市场不明确,宣传无的放矢,未能发挥应有效果。近年来由省旅游局组织的“皖北风——百团万人游皖北”、“炫动皖北风,难忘安徽行”等营销活动对区域内市场成效明显,但皖北各地联合自主举办的营销活动不多,展销的平台也不够高端,联合走出去营销的意识还不强,营销能力不强,手段也较为传统、单一,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有待加强,市场发展空间尚未有效拓展,稳定的营销渠道尚未形成,区域整体形象和统一旅游品牌有待塑造。同时,皖北与周边地区旅游部门、旅行社的联动合作尚不紧密,长期合作的机制尚未建立。此外,与省内外主流媒体的合作有待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的宣传营销作用尚未深入挖掘,统一的网络营销平台尚未建立,整合营销传播意识也未形成,成熟的客源市场尚未建立。各地迫切需要着眼于皖北文化旅游全局,集体“发声”打出“组合拳”,形成集聚效应。

(四)合作机制尚未全面建立

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完善能确保合作落到实处,为合作保驾护航。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由于起步较晚,相应的合作机制并未全面建立。这一现状既影响区域合作的成效,又关系到合作能否向纵深拓展。由于缺乏相应的有效机制保障,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若不解决,合作难免会流于形式、走过场,势必会影响合作大局和整体利益。皖北有必要建立常规有效的约束制度,使抱团协作从自发变为自觉,由“要我合作”转变成“我要合作”。协调各方利益是合作的核心问题。要协同合作,必然会影响一些局部利益,为均衡调整各方利益,合理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亟待建立[3]。各方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磋商协调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其它诸如监督管理机制、奖惩机制等同样有待建立并不断完善。要缓解诸多矛盾,破解合作难题,构建出切实有效的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二、皖北文化旅游加强区域合作的有利因素

皖北文化旅游起步较晚,区域合作尽管存在不少的挑战,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环境和合作条件。

(一)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皖北文化旅游已得到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面临难得的合作发展机遇。尤其在政策方面,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早就提出要在全省打造三大旅游板块,其中之一就是以亳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33〕号)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皖北旅游等,推动全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要着力打造以文化创意为主打产品的皖北旅游区,建成苏鲁豫皖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又强调要实施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工程,要区内联动、整合资源等,且提出要将皖北旅游区作为全省四大旅游板块之一,着力以历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体验等为主打产品,构建在中部地区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安徽省皖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就皖北旅游发展现状,立足全局,量身打造而成。其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成立皖北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定期会议制度。结合全省旅游大会,每年召开皖北旅游工作会议,进一步为构建稳固的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机制出谋划策。2012年年底,宿州、亳州、淮北、阜阳、蚌埠五市及淮南市的凤台县、潘集区成功纳入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在规划“加快发展服务业”一节中明确强调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要加快建设“豫东皖北鲁西历史文化旅游区”,将皖北文化旅游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前景更为看好。这些规划所给予的政策及推行的措施等既为区域合作指明了方向,又为发展提供强劲的外在动力,有利于构建并不断完善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机制,促使区域合作协调有序。

(二)强烈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尽管皖北文化旅游有所起色,但仍然属于起步爬坡阶段。皖北旅游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难以突破重围,抱团出击、合力发展才能获得生机。基于诸多原因,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暂无明显成效,但加强区域合作,谋求区域联动,要求抱团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全面构建切实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已成为皖北各地的内在要求。例如2007年9月,新皖北区域旅游协作组织在亳州成立,并制定了协作章程,发布了《2007亳州合作宣言》,提出要建立新皖北无障碍旅游区。2011年,蚌埠作为安徽唯一城市加入新成立的“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寻求区域外合作。淮北、宿州也于2011年与淮海经济区其他6市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就宣传、市场、客源等方面加强合作,谋求区域一体,联动发展。这既是皖北各地寻求合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皖北实行区域合作的良好契机和发展动力。《蚌埠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推进皖北区域旅游合作,要继续深化皖北旅游经济开发协作区联合营销模式,加强皖北旅游区域营销合作和共同宣传推广,共同打造“皖北淮河风情游”区域旅游市场和产品品牌,推进皖北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宿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明确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合作,要推进区域整体营销,加快建设无障碍旅游区。2012年8月,由安徽省旅游局组织召开的皖北区域旅游联动会议通过了有关联席会议制度,宣告皖北旅游联盟正式成立。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新的蓝图已经谋划,逐步构建合作机制,拓展合作广度、深度的大好契机业已到来。

(三)周边市场良好的合作模式

就苏鲁豫皖等周边地区而言,区域旅游合作已蔚然成风,有声有色。既有的或将实施的区域合作模式同样对皖北文化旅游形成强烈的刺激。黄山市早在2004年就与长三角地区加强合作,在推进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河南、山东等中原经济区十三个市也在2007年签订《旅游合作共同宣言》,谋求区域旅游合作。河南省许昌、信阳、漯河、周口和驻马店五市政府也于2012年6月就旅游联盟战略合作正式签署协议。《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提出要加强旅游和文化的融合互动,构建一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实现区内旅游和城市的一体化发展,且实现与合肥经济圈、皖南旅游区的一体化发展,谋求与皖北等旅游板块的协同发展。河南省编制的《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明确要把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载体。2013年2月合肥与武汉、长沙、南昌达成的《武汉共识》,四省会城市将共同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并打造“一程多站式”旅游,着力推动一体化的长江中游无障碍旅游区建设。这些区域合作对皖北而言既是发展的压力,也是学习借鉴的动力。皖北文化旅游若真正融为一体,抱团合作,必然会产生不错的市场效应。

(四)互补的文化资源基础

皖北各地地缘相近,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区域特色较为鲜明,尽管同源同脉,但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毕竟还有不少差异,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例如亳州的老庄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阜阳的剪纸文化、蚌埠的大禹文化、双墩文化、花鼓灯文化、玉文化、淮南的豆腐文化、宿州的奇石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具备整合开发的潜力。若充分利用诸多特色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并融合其他产业进行深入合理开发、串联推广,将具有一定的市场吸引力,发展潜力很大。合作能激发各自潜能,彰显发展活力,皖北各地文化资源的差异互补为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总而言之,结合诸多的内外发展环境,加强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机制构建已是箭在弦上,刻不容缓。如何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突破发展将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1]鲁飞,李跃波.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皖北旅游发展座谈会[N].安徽日报,2010-03-12.

[2]黄小梅.基于共生理论的闽西旅游合作机制的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张志辰.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进程中的协调机制创新[J].理论与现代化,2011(5).

猜你喜欢
皖北区域合作机制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英国区域合作元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中东欧国家次区域合作的经验与展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