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连斌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
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就已出现环境、气候与旅游业的相关研究,到90年代,已有学者对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之后,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两届国际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大会的顺利召开,为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正式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即一种降低“碳”的旅游。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低碳旅游业再次引发了业界的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而旅游业也影响气候变化。全球范围内,天气与气候将成为旅游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条件将对旅游业产生重大的影响。Hu和Ritchie(1993)通过研究发现,自然美景和气候对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非常重要[1]。第二届达沃斯国际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大会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Scott和McBoyle(2004)运用旅游气候指数方法评估北美旅游气候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状况,并指出气候变化将重新分配气候旅游资源[2]。Bigano(2008)发现气候变化将影响全球旅游客流的重新分配[3]。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旅游者将会选择比现在更多的旅游目的地,并更偏向于选择气温为21℃的度假旅游目的地[4]。Coombes和Jones(2010)通过对滨海地区旅游的研究发现,温暖的天气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低影响的旅游活动[5]。
关于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责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3年第一届气候变化与旅游国际大会明确指出旅游产业也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2005年,旅游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若计算旅游业所排放的其他温室气体则可能更高。Scott(2010)研究发现,如果旅游业继续当前的发展模式,在将来其他产业经济部门完成节能减排计划后,旅游业将会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6]。Gossling 和 Schumacher(2009)发现以2005年为基准,鉴于旅游业在多数国家继续增长趋势的预测,2035年全球旅游业的碳排放量预计将增加150%,这已经将旅游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效率提高考虑在内[7]。可见,虽然旅游业是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但随着全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也应积极承担环境恶化和气候变暖的责任。
旅游业适应气候变化主要指旅游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把握和应对气候变化带给旅游业的机遇和挑战。Scott和Jones(2006)对旅游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了研究[8]。Adger(2007)指出协会、机构、个人、政府所追求的适应策略可以通过经济、社会或环境等多种动力机制予以实现[9]。Belle和Bramwell(2005)认为提高公众意识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10]。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政府的支持。Koetse和 Rietveld(2009)指出温室气体附加税的征收会影响旅游者对欧洲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如果碳税征收局限在区域范围内而非全球范围,那么征税地区将比未征税地区更容易失去市场份额[11]。Richard(2007)通过对国际旅游碳税征收的影响研究,指出碳税将导致旅游者选择从长途飞行转向中程飞行、从中程飞行转向短途汽车或火车的周末旅游度假方式[12]。2007年达沃斯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宣言明确鼓励旅游者减少其碳足迹或参与碳补偿计划。Gossling(2009)也指出碳补偿是旅游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策略[13]。McKercher(2010)研究发现虽然国际旅游者明白其旅游方式可能导致气候变暖,但是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改变自身的旅游行为[14]。Becken和Hay(2007)发现旅游部门必须研究适应策略以不断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指出旅游业应参与缓解气候变化的工作以避免气候变化影响的持续增加[15]。Weaver(2011)认为适应是商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反应,并没有直接关系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缓解措施应该受到更多支持,因为它们产生的实际效益能解决诸如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6]。
Miyoshi和Mason(2009)提出航空公司应增加飞机负荷率,建设一个省油机队和高密度客舱配置是降低乘客单位每千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键[17]。然而,Gossling和Peeters(2010)认为新能源和新技术在旅游航空的运用能持续降低航空旅游的碳排放与污染问题,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而言,旅游航空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8]。
通过对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关于旅游业适应与缓解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为低碳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旅游业碳减排的研究文献中,仅有少量文献明确提出发展低碳旅游、低碳旅游产品等议题。Peeters(2007)发现减少旅游交通部门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旅游业节能减排策略非常重要,鼓励旅游者的低碳行为和相关的减排政策有利于旅游业的减排;而加强对旅游业的碳减排研究有助于低碳旅游产品市场的开发[19]。Becken(2008)认为对各种市场能源强度的认知能帮助旅游决策者决定选择低碳旅游产品,并能产生较高收益[20]。当前,旅游目的地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严重依赖能源密集型旅游产品。Simpson(2008)在总结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业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框架,并列举了大量关于低碳旅游的案例,系统分析了旅游业节能减排的途径[21]。Fotiou(2009)认为鉴于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环境友好型旅游市场将持续扩大,为发展低碳旅游产品带来巨大机遇[22]。随着旅游业对碳减排的日益重视,低碳旅游产品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协会认为减少对交通的需求,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平均逗留时间是实现低碳旅游的关键所在。Chiesa和Gautam(2009)认为旅行和旅游部门向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对旅游交通、住宿和旅游活动的节能减排,并对旅游业可持续增长路线图进行了分析[23]。Peeters(2009)指出旅游经营者通过对旅游产品的包装、开发和市场营销能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24]。Haast(2009)通过对荷兰销售低碳旅游产品的潜力研究表明,旅游业通过提供低碳产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可能的,旅游者通过消费低碳旅游产品能获取新奇的旅游体验[25]。Strasdas(2010)指出旅游业温室气体的减排可以通过碳管理系统来实现[26]。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关于低碳旅游的理论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国外部分学者反对发展低碳旅游,认为低碳旅游限制了旅游者的很多权益。Pleumarom(2009)指出旅游业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和减贫的主要动力,不应该对旅游业发展有任何限制[27]。Scott(2008)以旅游业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地位为基础,认为旅游业与气候变化的研究需要批判性的反思,同时对旅游业与气候变化的评估作了更深层次的探讨[28]。2010年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报告认为低碳旅游的益处往往被政府官员所忽视,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低碳旅游的理解和认知极为消极。
气候与旅游者的关系至为密切。任何游览地区都有其特定的气候条件,任何旅游活动都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进行的[29]。我国关于气候与旅游的相关研究文献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关于气候与旅游的研究主要以旅游目的地的实证研究为主。虽然气候变化对旅游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直至1996年我国才出现关于气候变化与旅游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
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研究文献中,多数学者认为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弊大于利。马丽、方修琦 (2006)指出气候波动可能会引起赏花专题时令旅游产品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0]。隋鑫、邵彤 (2007)认为旅游者对区域气候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将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并最终对其旅游动机产生影响[31]。张燕 (2008)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对福建省旅游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32]。而气候变化也可能成为某些区域旅游业经济的增长点。例如,马志福等 (2003)通过对近50年来浙江慈溪市气候变化分析和未来50年气候变化情景的模拟,认为慈溪市旅游投资和可能收益将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33]。此外,我国也有部分学者对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例如,杨建明(2010)在广泛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当前国际上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实践、模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34]。
旅游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文献中,我国学者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业的碳足迹方面的研究。罗芬等 (2010)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碳足迹的研究起源与碳足迹相关方面的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碳足迹研究的差异[35]。李风琴 (2010)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六大要素的碳足迹分别进行了测算[36]。此外,杨文红 (2010)认为旅游活动过程的能源消耗、旅游管理的不科学以及旅游消费行为不合理是造成旅游业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37]。刘春燕 (2010)在对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过程中,简单介绍了旅游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展[38]。
顺应气候变化,将更有益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杨伶俐 (2006)针对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西南地区旅游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39]。陈金华、秦耀辰(2009)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日益显著,必须及时调整旅游发展的环境对策[40]。金玲、陈雄 (2008)指出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旅游资源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资源,旅游业也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产业部门[41]。应针对全球变化对旅游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着手制定相应的策略来减缓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及公众对碳排放的重视,特别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我国部分学者也开始积极关注旅游业缓解气候变化的途径。石培华 (2010)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及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面临的问题,构建了概念性政策框架设计思路,提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四位一体”的减排措施[42]。
虽然低碳旅游是旅游业缓解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模式,但是我国学者认为,低碳旅游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响应。国内对低碳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旅游如何发展实施方面。低碳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蔡萌、汪宇明(2009)认为发展低碳旅游既是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响应方式,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43]。汪宇明 (2010)指出倡导低碳旅游,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行动的领域[44]。也有部分学者对低碳旅游景区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低碳旅游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基础。李宗利 (2011)指出低碳旅游的发展必须借助新技术,从而需要较大投入,成本较高[45]。此外,我国学者也十分关注低碳旅游的理论研究。刘啸 (2009)在对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的研究中,认为低碳旅游的概念借用了低碳经济的理念[46]。蔡萌、汪宇明 (2010)也对低碳旅游的内涵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其对低碳旅游的定义更为具体化[47]。石培华 (2010)[48]对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当前我国对低碳旅游研究最为全面的著作。
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关于低碳旅游的发展轨迹与路径存在很大的不同。国外低碳旅游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国外低碳旅游的发展虽然受低碳经济思想理念的影响,但是其相关研究仍然自成体系。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的双边关系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基础所在,国外学者在关于低碳旅游的发展研究中,呈现“影响——适应——缓解——低碳旅游”的研究路径,且往往与旅游业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研究相交叉,而在旅游业缓解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又包含了大量低碳旅游的研究。但是国外学者在对低碳旅游的发展方面仍很慎重,其表现为直接以“低碳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仍然很少,多数是以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以及旅游业的节能减排形式出现。此外,国外学者虽然普遍认同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是关于现在是否应该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否就是当前可持续旅游的最佳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争论。国外旅游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正处于低碳旅游研究的探索阶段,而旅游业缓解气候变化的研究属于旅游业低碳化发展阶段,国外倡导低碳旅游的实践活动,积极展开低碳旅游相关研究是促进低碳旅游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虽然国外学者对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缺少对低碳旅游的理论研究。
我国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最近两年,特别是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国内关于低碳旅游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我国低碳旅游研究主要来源于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大部分是直接套用或借用低碳经济相关理论来分析低碳旅游发展,而运用其他学科理论研究低碳旅游的文献还相对较少;学界对低碳旅游的产生背景、发展风险以及低碳旅游市场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欠缺,造成了国内学者对低碳旅游研究普遍不深、低碳旅游发展建议及观念往往大同小异的局面,且对低碳旅游的概念界定以及对低碳旅游发展路径的理解难以体现旅游业的发展特色。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研究基础,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借鉴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大多采用定性研究居多,缺少科学的数据信息予以说明和支持。我国学者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不同于国外低碳旅游的渐进式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直接进入了发展期 (2009至今),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低碳旅游的探索、实施路径以及低碳旅游相关研究交叉等方面。我国对低碳旅游发展寄予厚望,大力倡导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但关于低碳旅游的标准体系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1]Hu Y,Ritchie J R B.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a contextual approach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5-34.
[2]ScottD,McBoyle G,SchwartzentruberM.Climate Chang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limatic Resources for Tourism in North America[J].Climate Research,2004,(2):105–117.
[3]Bigano A,Bosello F,Roson R.Economy-wid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A joint analysis for sea level rise and tourism[J].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8,(8):765-791.
[4]LiseW ,R S JTol.Impact of climate on tourist demand[J].Climatic Change,2002,(55):429-449.
[5]Coombes EG,Jones A P.Assessing the impactof climate change on visitor behavior and habitat use at the coast-A UK case stud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0,(2):303 -313.
[6]Scott D,Peeters P,Gossling S.Can tourism deliver its“aspirational”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3):393-408.
[7]Gossling S,Schumacher K.P.Implementing carbon neutral destination policies:issues from the Seychelle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9,(3):377–391.
[8]Scott D,Jones B.Climate Change and Seasonality in Canadian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 -Executive Summary,Report prepared for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Climate Change Action Fund[R].University ofWaterloo,Waterloo,Ontario,2006.
[9]AdgerW,Agrawala S,etal.Assessmentof Adaptation Practices,Options,Constraints and Capacity[C].In:Parry M L,Canziani O F,etal.Climate Change 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2007.713 -743.
[10]Belle N,Bramwell B.Climate change and small island tourism:policymaker and industry perspective in Bbabado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1):32-41.
[11]Koetse M J,Rietveld P.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weather on transport:An overview of empirical finding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009,(3):205-221.
[12]Richard S.J.Tol.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2007, (12):129–142.
[12]Richard S.J.Tol.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2007, (12):129–142.
[13]Gossling S.Carbon neutral destinations:a conceptual analysi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9,(1):17-37.
[14]McKercher B,Prideaux B,Cheung C,Law R.Achieving voluntary reductions in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3):297–317.
[15]Becken S,Hay J.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Risks and opportunities[M].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7.77.
[16]Weaver D.Can sustainable tourism survive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1,(1):5–15.
[17]MiyoshiC,Mason K J.The carbon emissionsof selected airlines and aircraft types in three geographic Market[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Mangement,2009,(3):138 -147.
[18]Gossling S,Peeters P.‘It Does Not Harm the Environment!’An Analysis of Industry Discourses on Tourism,Air Travel and th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4):402-417.
[19]Peeters P.Mitigating tourism’s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an introduction[C].In:Peeters P.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mitigation:methods,greenhouse gas reductions and policies.NHTV Academics Studies No.6.Breda,the Netherlands:Breda University,2007.11-26.
[20]Becken S.Developing indicators formanaging tourism in the face of peak oil[J].Tourism Management,2008,(4):695-705.
[21]Simpson M C,Gossling S,Scott D,Hall C M and Gladin E.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e Tourism Sector:Frameworks,Tools and Practices[M].UNEP,University of Oxford,UNWTO,WMO:Paris,France,2008.65-102.
[22]Fotiou S,Simpson M.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mitigation challengesand proposed responses for theworld’s largest industry[C].In:UNEP.Climate action-getting greener:getting slimmer,and going digital(2nd edition).UNEP,2009.57-60.
[23]Chiesa T,Gautam A.Towards a low carbon travel and tourism sector[R].World Economic Forum,2009.1-36.
[24]Peeters P,Gossling S,Lane B.Moving towards Low -Carbon Tourism:new opportunities for destinations and tour operators[C].Sustainable Tourism Futures:Perspectives on Systems,Restructuring and Innovations,London:Routledge,2009.240-257.
[25]Haast J D.Low carbon tourism products:reality or fantasy?[D].Breda,NHTV Bred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2009.29.
[26]StrasdasW.Carbon Management in Tourism –A Smart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C].In:Conrady R&Buck M.Trends and Issues in Global Tourism 2010,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0.58-69.
[27]Pleumarom A.Change Tourism,Not Climate![C].Penang:Third World Network,2009.1-20.
[28]Scott D.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Time for critical reflection[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8,(3):356 –360.
[29]戴松年.旅游业与气候 [J].旅游学刊,1987, (2):73-74.
[30]马 丽,方修琦.近20年气候变暖对北京时令旅游的影响-以北京市植物园桃花节为例 [J].地球科学进展,2006,(3):313-319.
[31]隋 鑫,邵 彤.气候变化对目的地旅游需求影响研究综述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26-29.
[32]张 燕.气候变暖对福建省旅游业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4):113-116.
[33]马志福,谭 芳,韫 娟.气候变化对浙江慈溪市旅游投资影响预测[J].科学中国人,2003,(11):54-56.
[34]杨建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J].地理科学进展.2010,(8):997-1004
[35]罗 芬,钟永德,王怀採.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对低碳旅游研究的启示 [J].世界地理研究,2010,(3):105-113.
[36]李风琴,李江风,胡晓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碳足迹测算与碳效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9):16444-16569.
[37]Wenhong Yang.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Low Carbon Econom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2010,(4):212-215.
[38]刘春燕,毛端谦,罗 青.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10,(2):91-96.
[39]杨伶俐,李小娟,王 磊,周昕薇,张 洁.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及旅游业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3):86-89.
[40]陈金华,秦耀辰.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与启示[C].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2009.40-43.
[41]金 玲,陈 雄.全球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极其响应策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108-129.
[42]石培华,吴 普,冯 凌,郑 斌.中国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与战略举措研究 [J].旅游学刊,2010, (6):13-17.
[43]蔡 萌,汪宇明.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J].中国城市研究,2009,(2):40-46.
[44]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11-12.
[45]李宗利.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促进张家界旅游业转型升级[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1):41-44.
[46]刘 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47]蔡 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6.
[48]石培华,冯 凌,吴 普编著.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政策技术体系与实践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