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山西特色大学城的路径初探*

2013-04-11 11:24白月娇冯晓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山西大学大学城校区

白月娇,冯晓萍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一大批资源共享、集约化运作的高教新区相继建成。山西作为中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省份,正在适应新的形势,建设大学城,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一、建设山西大学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山西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山西加快了转型跨越的步伐。山西的转型和跨越,就是要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这就需要大批专门性的高端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专门性高端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依托于山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才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才能把山西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而实际上,虽然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一些发达的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省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发展瓶颈,校区不集中、办学用地紧缺、管理投入大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都制约着高校为我省跨越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基于我省跨越转型的需要和我省高等教育形成发展瓶颈的现实,山西大学城的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为此,山西省政府多次组织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最终决定投资90至100亿元,占地9900亩,在晋中市建立山西高等教育园区,即山西大学城,并将其作为2011年山西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1]。

二、国内大学城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城在国外出现已将近半个世纪,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但是,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资源共享成效不显著

我国的一些高等教育园区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内部多数大学还依旧坚持自己原有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依然是各自为政,大部分教学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还是单独进行。在教学资源方面与园区内其他大学之间共享、合作甚少,比如图书馆和机房不能共享、教师不能跨校授课、学生不能跨校选修等问题普遍存在。大学城只是在空间上拉近了各大学间的距离,而实际上还没有打破它们之间隐性的“围墙”,资源共享成效不显著。

(二)软硬件投入不平衡

美国著名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取决于人数,更不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2]在一些大学城的规划和建设中,往往过分注重扩大校园面积。校园规模大就导致布局分散,给广大师生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师生学习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再加上豪华教学楼、大面积草坪、公园以及人工湖等的投资,造成了大量资金和土地的消耗。而对于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却没有得到重视。这就将大学城的软件和硬件、形式和内容本末倒置。大学城最终将成为一座虚有其表、缺乏内涵支撑的空城。

(三)新老校区间文化缺乏延续

大学城的兴建需要大面积的土地,一般都选址于城郊。这就面临一个老校区的搬迁问题。而每所大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气息,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迁入大学城后,这些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气息必然会与现代化的新校区显得格格不入,必然会被慢慢遗忘和抛弃。这样将会导致大学在其延续发展过程中出现历史和文化的断层,使大学失去其精神的支撑。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不愿迁入新校区,就是因为难以割舍对老校区历史和人文气息的情感[3]。

(四)“产学研”链条未实现一体化

兴建大学城必然会有几所甚至十几所大学共同入驻,这样就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为其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创造了条件。但是,大部分的大学城还是以基本教学为主,与教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发展较慢,高端研究和应用也相对较少,更谈不上将研究成果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就造成了大学城内高素质专家、人才和一流硬件设施的浪费。

(五)大学城与周边城镇缺乏互动

大学城一般都选址于城郊,与周边的城镇、社区融合在一起。二者应该相互服务,形成良好的互动。但是在一些大学城中,与周边城镇、社区的互动还属于简单的、浅层的互动,仅仅是大学城为周边城镇、社区提供了一些后勤就业岗位,周边城镇、社区为大学城师生提供各类生活服务,如餐饮、娱乐、服务等。而对于大学城内大量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大学城周边城镇、社区广大的实践机会却没有很好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六)大学城内缺乏学术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浓厚的学术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一些大学城发展过程中,商业活动繁荣,商品促销活动不绝于耳,甚至在大学城内出现了多处商品房开发。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滋长了学生的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十分不利于校园主流学术文化的形成和学生纯朴、进取的美好品德的养成。比如广州大学城,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大商业中心已经逐渐成为大学城内最繁荣的商业区,不仅是大学城师生消费的首选之地,城外的消费群体也纷至沓来[4],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城内师生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氛围。

三、构建山西特色大学城的路径

基于以上国内各大学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山西大学城建设的实际,笔者提出构建山西特色大学城的路径。

(一)树立大学城共同体意识,促进真正的资源共享

每所大学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气息,当大学城将各所大学聚集到一起时,各所大学的文化难免会相互抵触。这就导致大学城共同体意识的缺失,进而缺乏资源共享的理念。只有使各所大学树立大学城共同体意识,大学城各所大学的发展目标和管理体制和谐共赢,才能使大学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大学城真正的集聚效应。山西大学城内将有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山西传媒艺术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煤炭学院、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10所高校入住,这10所学校中包含有5所本科院校和5所专科院校。其中,医学类院校3所,职业技术院校4所,师范类院校2所,理工类院校1所。换言之,山西大学城内所入住的高校的层级、功能、规模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校园文化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待10所高校入驻大学城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抵触,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融合和资源共享。这就需要大学城内各所大学树立共同体意识:大学城是一个整体,各所大学是这个整体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城内各部分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整体最大的优势。大学城内各部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各高校才能和谐相处,争取最大程度的开放和资源共享,发挥大学城的整体优势。

(二)合理制定目标和功能定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大学城的建立是基于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大学城的第一个目标和功能就应该立足于建立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5]。所以,大学城应该与依托大学城建立的科技园相结合,加强科研能力,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山西大学城的10所高校中,太原理工大学是教学研究型理工科院校,山西医科大学是以医学教学研究为主的医药大学,还有其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这些院校集中在一起,就是一个拥有大量工业、医药专家和人才的集合体。在山西大学城内建立科技园,充分发挥众多工业、医学等专家和人才的优势,加强科研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将是山西大学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还可以与距离5.2公里的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2.2公里的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相互合作与交流,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片。这样,山西大学城就不仅是以教学为主要功能,而是集教学、科研、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园区。

(三)创新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更加重视软件的投资和优化

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依靠豪华的教学楼、发达的硬件设施,更要依靠软件的不断提高。大学城要想获得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大学城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山西的高等教育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山西大学城的建立就是为了推进山西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山西大学城建成之后,首先面临的便是管理模式的问题,怎样才能使物尽其能、人尽其才,是山西大学城将要面临的重大问题。山西大学城在运行过程中,为了统一管理大学城各项事务,应设立山西大学城管理委员会,负责大学城内各项公共事务,比如协调和监督各大学的课程安排、学生活动、科研机构、交通安全等事务。这样山西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就能在宏观上协调各方利益,促进资源的优化和共享。在创新管理体制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大学城内高等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们山西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山西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山西大学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教师的聘任和考核制度,而且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山西大学城就能在优化的管理模式下,全面提升山西高等教育的质量。

(四)要继承和延续原校特色与文化,注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在迁入大学城的过程中,现代化的新校区应该要继承和延续老校区的历史文化。如沈阳浑南大学城,其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老校区校门整体移到新校区的广场上,作为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还将老校区建筑上拆下来的红砖用作新校区办公楼墙体的装饰等[6]。这些都成为了连接新老校区之间的桥梁和老校区历史文化的承载物,寄托了师生对老校区的怀念之情。鉴于以上成功的先例,山西大学城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各大学一些标志性的、积淀了老校区历史文化的并且容易移动的建筑、景观搬入新校区,比如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前思考者的雕塑、各大学操场的健身器材、校园中的石桌石凳等都可以搬入大学城内,成为传承老校区人文历史的载体。山西大学城的建立和发展还要注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比如,悠久的黄河古文化、博大精深的晋商文化以及光荣伟大的红色文化等。在山西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校园的建筑可以加入山西古建筑的元素,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融入山西的传统文化,学生社团活动也可以围绕山西的传统文化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山西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使山西大学城更加贴近山西的实际,更加具有山西的特色。

(五)加强与当地城镇的互动,更好地服务当地

大学城不可能是一座孤城,大学城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城镇。大学城与当地城镇应该是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城和周边城镇的双赢。山西大学城建于晋中城郊,周边城镇的居民提供了大学城内的后勤保障和大学城师生的日常所需,而大学城内各大学师生则应该更多地为当地城镇的居民提供服务。山西大学城内将有医学类院校3所,职业技术院校4所,师范类院校2所,那么医药学类的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周边城镇、社区为当地居民进行义诊,拥有职业技术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到周边的工厂做兼职,师范类的学生则可以在当地的学校进行实习锻炼。这样,一方面大学城内的学生可以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以及少量的酬劳;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实现大学城和当地城镇的良性互动。

(六)限制校园内商业活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大学城的学术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就必须限制校园内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商贩进入校园。山西大学城建于晋中城郊,距离晋中市区和省城太原商业区都有一定的距离,必然会给大学城内师生的生活带来不便。所以,为了满足山西大学城内师生的正常生活,就必须在校园内部设立一定的消费场所。那么,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就一定要对商业活动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大学城内的商业活动进行规范。比如,销售的食品必须经过国家安全检验,以保障食品安全;消费场所的位置要与教学区有一定的距离,以免影响日常教学活动;商家在进行促销和宣传时,严禁用扩音器或音响,以免影响大学城师生的正常休息;对无证经营的不法商贩更是要严禁入内等。这样,我们才能防止商业活动泛滥,才能使师生安心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

总之,我们在对国内各大学城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山西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山西特色大学城的对策。只有这样,我们山西高教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发挥山西大学城建设的后发优势。

山西大学城的建设是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吸取国内各大学城建设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同时与山西实际相结合,构建山西特色的大学城。只有这样才能把山西建设成为教育强省,才能满足山西跨越转型的需要,从而推进山西经济的不断腾飞。

[1]百度百科.山西大学城[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14220.htm

[2]李 翔.山西大学城建设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2011(6):55.

[3]卢 波,段 进.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战略调整[J].规划师,2005(1):84-88.

[4]刘 源,张远平.大学城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2011(12下):228 -229.

[5]吴开俊.国外大学城建设对我国的若干启示[J].比较教育,2003(1):115-118.

[6]陈 珩,石建和.“大学城”建设的分析、梳理和建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11):1520-1523.

[7]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8]高 山,王静梅.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7(2).

[9]刘春侠.浅谈中国的大学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9).

[10]李平丽.新形势下大学城规划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8).

猜你喜欢
山西大学大学城校区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山西大学管理与决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脱靶篇
捧杀篇
“取舍”篇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