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王安石对中医药的贡献初探*

2013-04-11 11:24:28薛芳芸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王安石

薛芳芸,李 俊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他还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在任参知政事到宰相的七年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积极变法,推行新政,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影响巨大。王安石这一时代的精英,不仅政治业绩辉煌,文学成就显赫,鲜为人知的是,他与中医学也有不解之缘。他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医药改革,对祖国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王安石的医学情怀

(一)博览群书,精研本草

王安石自幼酷爱读书,且兴趣广泛,记忆力超人,有“目下千行,书穷万卷”之誉。《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王安石在《答曾子固书》一文中写到:“故某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1]王安石推崇医道,爱读医书,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这样的中医经典著作都进行了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在中医理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他对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哲学中的气一元论以及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深有研究。王安石提倡的性命学说认为:天地化生万物离不开阴阳五行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气的运动,“阴阳代谢,四时往来,日月盈虚,与时偕行,故不召而自来。”[2]王安石的知识积淀和他的性命学说观点为他通晓医学、研究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宣传医学,推崇医道

王安石为政期间,重视医学,反对巫术,严厉惩治蛊惑人心的巫师,关心民间良医,关注百姓疾苦,积极支持并参与校刊医书活动,为医著题序作跋,如《庆历善救方后序》等。在皇祐元年任浙江鄞县县令时,还将《庆历善救方》刻石树立在县门外,意欲“推陛下恩泽而致之民”,方便百姓据方购药自我疗治。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抚州的一所道观重建,王安石受舅父之托,为家乡的道观写了《抚州招仙观记》,其文曰:“招仙观在安仁郭西四十里……道士全自明以医游其邑,邑之疾病者赖以治,而皆忧其去,人相与言州,出材力,因废基筑宫而留之。全与其从者一人为留,而观复兴。”[3]王安石命笔题写“招仙观记”,重点不在宣扬道教,而是通过歌颂全自明道士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来宣传医学,推崇医道,对后世颇有影响。

(三)传经典方,作药名诗

王安石虽不像苏轼、沈括、陆游那样广搜验方,并编著出版方书(苏轼、沈括撰《苏沈良方》,陆游著《陆氏续集验方》),但他曾有两首方子经过多次临床验证,疗效显著传扬于世。一首是“王荆公偏头痛方”,得自宫廷,受赐予宋神宗,后又传给苏轼,被《苏沈良方》所记载:用生芦菔汁一蚬壳,加生龙脑少许调匀,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即使是数十年的陈疾,都能治愈,效验如神。另一首是叶天士《临证指南》所载的“王荆公妙香散”,共有7味药:人参、龙骨、益智仁、茯苓神、远志、甘草、朱砂。功用益气宁心,固精止遗;主治夜梦遗精,惊悸健忘。医家医案中屡次运用。

王安石才华横溢,能文善诗,在一些信函诗文中时常会出现中医名词。如给友人的一封便函,开头便是“营卫殊阙从容”,熟练地以中医术语来表明自己身体欠安。又如他与淮南名医陈景初交往甚密,曾写《送陈景初》一诗赠之:“惨淡淮山水墨秋,行人不饮奈离愁;药囊直入长安市,谁识柴车载伯休。”淮山,药名,此借指陈景初的故里;伯休,即东汉韩康,常采药名山,卖药长安市。诗中隐隐透露出陈景初的故里和行医于市井闾巷的信息[4]。又如他的一位朋友微之来访,交谈中知道友人的儿子正在学医,随即写诗一首赠送,其诗曰:“芫花郁金悲酸枣(欢华易尽悲酸早),人间没药能医老;寄言歌贯(馆)众少年,趁取乌头未白前。”[5]其中,芫花、郁金、酸枣、没药、贯众、乌头、白前均是常见药名,作者取其谐音,串成一首诗,来鼓励友人之子,趁年轻要努力学习,不要荒度光阴,寓意极其深刻。这首诗既表达了词意,又不显得牵强,作者文采、学识尽显其中。从上述几例可见王安石对中药的熟悉以及文医相通之一斑。

二、改革医药管理制度

(一)施行“市易法”,促进医药管理

“市易法”是王安石变法时在城市中推行的一项重要新法,是中国宋代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宋神宗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一些不法商人作为“龙头老大”,在本行业实行联合垄断经营,囤居奇货,掌控市场,操纵物价,压榨欺凌弱势商人,造成市场混乱。为了“抑豪强,伸贫弱”,调控物价,打击恶劣行为,改变不良现状,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新法之一“市易法”颁布实施。在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一些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根据市场上的供求规律来调节价格,当市场物价低贱时,政府出钱按平价收购、储存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人赊货或贷款,按规定收取利息;当市场货物短缺、物价上涨时,国家便以平价向外抛售。通过一买一卖,调节供求,平衡物价,抑制不法商人,保持社会稳定。其目的“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利商贾”[6],使贫富均受其利。这就限制了奸商对市场的垄断,有利于平抑物价和商品流通,调剂市场供求,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出台后,当时的一些药物被列为专卖品,由市易务卖药所经营。促进了药物市场的管理,稳定了当时的药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民百姓购药治疗的负担。比如说,在王安石的支持下,当时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一方面研制一定规格的各种剂型成药,如丸、散、膏、丹,由国家专利出售,不许个人或其他部门私自制作;一方面在水旱疫疠之灾时,给百姓发放药剂,救世济民。“市易法”在当时功不可没,平抑市场物价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医药市场的管理。

(二)创建熟药所,实行医药官营

“熟药所”是宋代官办药厂和国营药店的最初名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家国营药店,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熙宁九年六月(1076年),由王安石批准创建,又称“卖药所”,隶属于太医局,实行全国医药官营。从药材的收购检验、储藏管理到中成药的制作,都有专职人员严格把关。因此,丸散膏丹等的药品质量非常好。由于中成药服用方便、宜于保存、疗效又好,立即受到医家和病人的广泛欢迎,熟药所闻名于时。至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药所已增开到7所。几年后,5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2所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与此同时,类似的药局相继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包括此后的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对我国医药事业有很大的影响[7]。为防止一些假药和伪劣药品冒充政府官药出售,惠民局与和剂局各自有“药局印记”和“和剂局记”四个字的大印。每一种药,官府都会加盖官印,并制定详细的管理条例加以制约,皇帝也曾下诏,若有人制造假药,伪造处方和官印,要依“伪造条例”法办。这样产生了相应的医药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药物的管理。熟药所的创建,规范了药物的收购、制作、管理、营销,保证了药物的质量,方便了百姓的看病治疗,同时也为政府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医局熟药所,熙宁九年六月开局,至十年六月收息钱二万五千缗,计倍息。”[8]惠民局、和剂局不断发展壮大,至北宋末年,达到了鼎盛时期。

王安石施行“市易法”,平抑物价,稳定市场,调节供需,使药市得以整顿;创建熟药所,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和对药品营销的管理,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买药的困难,这些举措完善了药物市场的管理;同时官办药局广设于全国各地,提高了地方医疗水平,促进了民间医药的发展。

三、改革医学教育制度

(一)建立独立的教学机构

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1068—1085年),王安石两次为相,大规模地革新变法,在教育方面实施第二次兴学,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教育制度的改革(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于仁宗庆历四年推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史称“庆历兴学”)。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诏令:“太医局更不隶太常寺,别置提举一员,判局二员,其判局选知医事者充之。”[9]2878意谓太医局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成为最早的中央高等医学院,学校设行政官员三名,其中提举(校长)一人,判局(副校长)二人,判局要由“知医事”的业务人员充任。开设三个医学专业:方脉科、针科、疡科。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方脉科,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学习《王氏脉经》、张仲景《伤寒论》;针科学习《黄帝三部针灸经》《龙本经》;疡科学习《黄帝三部针灸经》《千金翼方》,内容精心设计,涵盖范围很广,与当时的医疗要求相符合。每科设置教授一员,选择翰林医官以下及上等学生担任,或者选择太医局察举以外负有盛名的医家担任。对所用人才的身份、地位没有硬性规定,以能者任之。对学生的选拔,规定“愿充学生者略实验收补,勿限员。常以春试,取合格者,以三百人为额。”[9]2878医学教育初具规模,教授、学生人数、专业及教学内容都已基本确定。

(二)创立“三舍升试法”

“三舍升试法”简称“三舍法”,是熙宁变法科目之一,是王安石在医学教育改革上最大的成就。三舍分别是上舍、内舍和外舍。初入太学的为外舍生,外舍生成绩达到一定程度的可升为内舍生,内舍生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再升上舍生,上舍生成绩特别优异者,免去科举考试,可以直接授官。除理论学习外,还非常重视医疗实践,培养学生的医疗技术。上舍生和内舍生每年按规定轮流为太学、律学、武学的学生与诸营将士治病,每次治疗时要详细记录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用药情况及结果,到了年终汇总实习材料,根据治疗结果进行考核,“岁终比较,分为上中下三等,十全为上,十失一为中,十失二为下。”[9]2214实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升舍和降舍都非常重要,也是以后任职医官的参考,有重大失误或失误过多者会给予惩罚或开除学籍。此外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培养,还针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及医疗事故,专门制定了法律条文,规定了医疗事故的责任制。如庸医误伤致人死命者,以法绳之,主管官员不体恤下属病苦者,亦予惩处等。“三舍升试法”,通过考试评价的办法对学生实行分级分层教学,形成激励机制,因材施教,促使了医学人才的脱颖而出[10]。

王安石的这一改革措施,无论是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考核方法都颇具特色,促使医学教育进一步走向完善,为宋代培养了大批医药人才,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872.

[2]李之鉴.王安石哲学思想初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81.

[3]王安石.王安石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1.

[4]吴佐忻.北宋医家陈景初事迹[J].中医药文化,2006(6):34.

[5]邓禄田.王安石传奇[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93.

[6]周筱赟,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J].江汉论坛,2004(3):61-64.

[7]徐春娟,陈 荣,等.试论王安石变法对中医药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137-139.

[8]张瑞贤.关于宋代熟药所[J].新中医,1991(10):47 -48.

[9][清]徐 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0]张 瑜.宋代三次兴学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8):109.

猜你喜欢
王安石
初夏即事
宋 王安石 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中国书法(2023年2期)2023-07-17 09:29:56
元日
北陂杏花
儿童绘本(2020年4期)2020-03-23 09:36:58
梅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中华诗词(2019年2期)2019-08-27 01:59:18
王安石的坏习惯
快乐语文(2018年15期)2018-06-05 01:34:05
元日
娃娃画报(2016年2期)2016-06-01 19:29:21
王安石妙语拒贿
乡音(2016年2期)2016-02-26 20:38:40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