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他们中间存在的许多问题解决与否,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构建。近年来,为使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教育部和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各种经济资助体系,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各种资助为贫困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然而解决贫困生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贫困生的问题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困难,而且表现在其思想上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若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培养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课题。
据估算,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并且贫困生的数量和规模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作为高校的弱势阶层,贫困大学生群体有如下特点:
1.经济非常困难。这是贫困大学生的普遍问题和最大难题。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费用来源一般来讲仍主要依赖家庭,但绝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这些家庭本身就挣扎在温饱线上,基本无力承担子女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稳定的经济支持,很多贫困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费用都得不到保障,维持温饱十分不易。
2.心理问题严重。经济困难给贫困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克服了困难、逆境成才,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贫困大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思想、心理负担,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许多贫困大学生缺乏与人正常交往的勇气,总觉得底气不足、低人一等,唯恐受到他人的耻笑,心理素质差,自卑感强烈,精神上苦闷、抑郁。少数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产生心理危机,轻者不得不休学,重者做出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还有个别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心理失衡,乃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缺乏自立自强精神。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但对于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却又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一直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贫困大学生问题,三令五申地保证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高校也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这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反正学校不会不管自己。因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普遍,不愿为改变自身处境而付出艰苦努力。
4.诚信意识不足。一些贫困大学生认为金钱既然是造成自己贫困的根源,那么只有金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把金钱放在人生价值的首位。因此,他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抛弃应有的道德观念,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据有关部门统计,随着2002年第一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部分学生进入还贷期,贷款风险开始凸现。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至今,还贷问题仍是困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主要问题。还有少数贫困大学生既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也不上缴学费,故意拖欠直到毕业;有的为了不交还学费,毕业后干脆不找学校要回扣发的毕业文凭,由此逃脱学校的责罚。另有个别贫困大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资助,故意夸大经济困难情况,开具虚假证明等,欺骗学校,挤占他人的资助资源,品行极为恶劣,诚信意识严重缺乏。
5.感恩思想淡薄。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都受到过各种各样的资助,但是一些人虽然接受了资助,却对资助背后的关爱表现漠然,缺乏应有的感恩之心。在其成长成才之后,很少会想到去帮助其他在读的贫困生。面对他人曾经给予的帮助,缺乏应有的回馈之意,没有把从别人那儿得到的关爱传递下去。
贫困大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所不可回避的,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从这些问题的产生来看,既有经济贫困的原因,又有思想观念认识上的误区。显而易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经济资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
当前,政府和高校对贫困大学生问题高度重视,特别是不遗余力地对贫困学生展开经济扶助。然而,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却不断凸现出来,甚至出现马加爵这样的极端案例。这都表明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并不明显,还存在不少问题,急需我们去改进。
1.思想教育与经济帮困相分离。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和高校往往将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心放在对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帮扶上,以至于在经济困难逐步缓解的同时,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等却不断暴露出来。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帮扶十分必要,但不可忽视思想教育。目前,一些高校在贫困大学生问题的处理上主要表现为两种做法。一种是没有思想教育,只有经济帮困,认为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其他问题都会随着经济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另一种是脱离经济帮困谈思想教育。虽然进行教育,但思想教育和经济帮困不相干。没有把经济帮困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起来,教育也就是教育者从一般经验出发,采取个别谈话、说服等一般性常规化的方式进行,不具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2.忽视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国家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的根本目的,是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就是要培养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当前,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却很少能重视到这一点,几乎没人主动认识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解决其经济困难同等重要,例如,很少有人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会有意识地考虑贫困大学生,或在各项竞赛活动中推荐贫困大学生参加,除非一些贫困大学生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突出的才能,更没有人主动地去探索一些提升贫困大学生能力的实验项目。如何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贫困大学生教育面前一个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经济上的困境,是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思想上的困境,则是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管理,需要高校有关部门积极努力、认真探索。
1.重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指导和教育功能,不断提升贫困生的思想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增强自身魅力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实际困难的分析,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例如,当前部分贫困生长期自我封闭导致其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趋于个体化,无暇承担和履行对集体的义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深入讲解,结合广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现实,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贫富、义利等问题,这不仅对贫困生,而且对其他大学生都有重要意义。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贫困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只有将个人的需求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注重自立自强精神教育。自立自强是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思想保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贫困生的奋斗自救必不可少。自立自强教育是防止贫困生思想滑坡而产生“精神贫困”的思想保证。要从思想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面对困难,以积极的态度、不懈的努力来面对挑战。要让贫困大学生懂得,贫困不是他们的错,然而对贫困所持的态度却取决于他们自身。高校可以举办优秀贫困大学生事迹报告会,请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奋斗历程来感染、激励其他的贫困大学生;还可以举办有相似经历、已取得成功的校友座谈会,通过他们的经验介绍,帮助贫困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树立自立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要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和能力,要学会看到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高校可以通过鼓励贫困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比赛,或者专门为贫困大学生设计和组织一些展示其能力的活动,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建立自信。只有在思想上真正站立起来,大学生才不会被困难击垮。
3.引导贫困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高校首先应充分利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各种资助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基本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同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高校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等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适技巧,尤其是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贫困大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因单独受教育而引起敏感甚至抵触情绪。此外,高校还应创建一个关爱环境,给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尤其是要教育和引导非贫困大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给予贫困大学生应有的尊敬和理解。
4.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开具虚假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故意拖欠学费,尤其是助学贷款到期恶意拖欠不还等。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重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诚信观念。首先,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利用发放助学贷款的有利时机,及时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信用观念教育,使贫困新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诚信论坛、开展诚信主题班会、诚信演讲会等形式,使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其次,建立贫困大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诚信虽然是贫困大学生的自律行为,但也需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通过贫困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使相应部门,尤其是银行能清楚地看到贫困大学生的信用记录,从而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如果能够看到贫困大学生的信用记录,也有利于其决定是否提供就业机会。
5.积极营造帮贫助困的良好校园氛围。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应该大力弘扬仁爱之德,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着力营造一种“贫困不是大学生过错”、“尊重贫困生人权,维护贫困生利益,激励贫困生成才”的舆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课堂、广播、网络等各种宣传舆论渠道,倡导平等相助、团结互助、扶弱济贫,反对社会歧视、以强凌弱。通过各级党团组织、工会、学生会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爱心活动、帮困助学活动,使贫困生体会到老师和同学无私的爱,体会到社会的关怀,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平等、团结、友爱教育,树立大家庭观念,促使更多的人来关心、帮助贫困生,让贫困生真正地融入班集体中,使他们感到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是一种荣誉和幸福,逐渐形成人际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出现的新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者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带来了新机遇。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帮助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走出思想困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有用之才!
〔1〕拜五旭.如何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J/OL〕.中国大学生就业,http://job.chsi.com.cn/jyzd/jygz/200801/20080122/3734563.html.
〔2〕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3〕闫丽莉.当代贫困大学生教育问题及其应对〔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寇荷超.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5〕周文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0).
〔6〕丁玉霞.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