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当代艺术的“无中生有”

2013-04-11 05:29鸿
关键词:当代艺术苏州艺术家

吴 鸿

苏州当代艺术的“无中生有”

吴 鸿

去年夏天,当我还没有见到雨村美术馆的王晓东馆长的时候,已经和他在电话里就苏州当代艺术展的话题沟通了好几次,从那时起,我就在想,是否存在着一个关于“苏州的”当代艺术风格化的预设呢?实际上,在随后参与到了作为苏州当代艺术系列展首展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心理预期的结果是不存在的。从题材、风格的角度而言,每位个体的苏州艺术家之间的差距,甚至超过了作为一种假象的“苏州”艺术家与生活在其它城市的艺术家之间的差距,如此说来,似乎就没有必要强调作为一个地域概念的苏州当代艺术的概念了。但是,冥冥之中,我们又确实感觉到要确立某种“身份”认同概念的必要性,那么,它的理由又何在呢?

首先,苏州作为一座有着久远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城市,其建城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与此同时,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形态,其建筑空间格局和依附于其中的文化属性又相对保存完好,那么,生活于其中的现代人,其文化精神似乎只能无休止地沉浸在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慕和把玩之中。这样,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就表现得带有点迟暮之气了。另一方面,苏州又是一个自近代以来就沐浴着新风、新学的地方,在苏州城及其周边泛义上的苏州地区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建成的杂糅中西的住宅庭院和园林,这实际上就很能折射出该地域的文化心理:那种时髦而不先锋、传统而不守旧的城市性格。但是,对于那些从事着作为先锋文化范畴的当代艺术实践的艺术家而言,过于强大的传统文化氛围落实在每个个体的心理上,或许都意味着一种压抑和逼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始动机。正是生活在苏州的艺术家们普遍所能感受到的这种心理感受,使他们聚集在一起想要找到一个改变这种现状的突破口。于是,带着这种共同的心理诉求,他们与雨村美术馆的王晓东馆长不谋而合。作为其后的系列展的首展主题“再造”,反映的就是他们试图在传统的“影响的焦虑”之下,寻找一种与传统平等对话的方式。那么,在这里,对于那种雅致、闲散、慵懒的城市文化的不满,并试图去通过一种集体的方式去改造它,就成为了去年作为“再造”首展的原始动机,并也成为了在苏州这个城市中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作为一个“群体”而出现的最初的身份认同基础。

而这,就相当于是一个江湖召集令,虽然富于煽动性,但毕竟还缺乏具体的内涵,于是便有了自今年开始的系列展的计划:“淼”、“垚”、“森”、“鑫”、“焱”、“众”。

系列展的主题演进方式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视觉和文化联想的概念序列。首先,它可以是一个纯粹的材料的概念,六个集成字的造字基础分别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元素,外加一个人字。这样,当我们将它们视之为具体的材料所指的时候,这些概念就可以成为构成一个展览的基于材料的约定方式。其次,两个以上基础元素的重复,又会带来文字意义的强化、转化和变异。这是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基于象形字义基础之上的独特的形式美感。就拿“淼”字来作为例子,“很多水”的聚合,就会带来一种浩淼、苍茫、寂寥的审美意象和心理象征。这是一个从自然之物向心理意象转换的变化过程,而这种心理象征的方式又可以成为展览主题的意义,由材料的自然属性向心理的情感属性发展的一条线索。其三,金、木、水、火、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意味着五种自然之物的物理属性,同时它们还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概念,所以,这五种元素作为系列展的主题还意味着一种文化象征的内涵。我们通常在讲到作为艺术作品中的“材料”属性的时候,往往会把材料作为三个递进的意义层来看待,即材料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和文化属性,如果把这个概念延展到“再造”系列展的主题序列中,则会带来丰富而多元的主题延展性。其四,作为系列展的收官展将命名为“众”,从序列展的主题演进而言,这是一个点睛之作,因为把展览的主题从五种具有文化象征意味的自然元素最终归纳到“人”,这实际上就是作为“苏州当代艺术”这一地域性的身份认同属性的精髓。如前所述,系列展的前五展的主题是以某种物质的单字为基础的象形集字,它实际上也寓涵了“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理念。而在苏州的城市历史中,今天的新苏州与作为传统的老苏州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今天的苏州是一个不断汇集了来自国内外、五湖四海的“新苏州人”的集合体,在不同的文化、习俗环境下成长的移民汇聚到苏州之后,将会给这个城市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变化?这实际上就是今天作为一个外向型的、以加工制造业为基础的移民城市所面临的最大的文化命题。即使是作为今天的这个展览中的参展艺术家,作为主体的也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移居苏州的“新苏州人”,这势必给雅致、内向的苏州传统文化带来了一种海纳百川式的包容心态。

与去年的启动展最大的不同还在于,系列展从今年开始将不断增加苏州以外地区和城市的艺术家的比重,最终将使展览由一个“苏州当代艺术家的平台”变成为“以苏州为平台的当代艺术舞台”。我想,最终解构掉“苏州”的这个地域概念,或许是一种“再造”苏州新的文化传统的最好的方式吧!从这个意义而言,“苏州当代艺术”究竟意味着什么,“群落”也好,“现象”也好,“风格”也好,“流派”也罢,它只不过是我们聚集起来的一个集结号;最终,苏州能够建立起一种能够与它的开放并包容的现代城市形态和城市形象相符合的、新的文化传统,这或许是雨村美术馆作为一个民营艺术机构愿意主办并出资这样的活动的初衷吧?正因为此,所谓“苏州当代艺术”概念的从“无”到“有”也才有其行为策略上的价值!

(吴鸿,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国际”网主编)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苏州艺术家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