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文化系统研究散论

2013-04-11 09:19
关键词:秦岭区域资源

蔡 云 辉

(陕西理工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一、 秦岭文化的地域文化属性

秦岭是一座高俊绵延的山脉,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从地理学上来讲,它是地球表面一个幅员广阔的独特地理单元,不仅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而且在地理地貌形态、南北气候特征,以及自主峰至河谷地区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基于此,当我们在探讨秦岭文化时,就必须将其纳入区域文化的系统范畴,从区域特性来分析秦岭文化的系统性。并从系统性的大视野出发,来全面分析秦岭文化系统的丰富内涵。因秦岭本身的南北交汇,东西延伸,面积广阔等客观因素,尤其是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近三千年来,秦岭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演变[1]所形成的秦岭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多样等特点,使秦岭文化系统具有了突出的复合性、多元性特点。

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特定区域内人们行为模式的总和,是一个整体[2]。从这一角度理解,地域文化又可解析为一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多内涵要素的人类文明表现。由于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必定要打上地域的烙印,具有区域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张瑛在分析昆仑文化时就认为,昆仑文化体现着青海文化特征的地域文化传统,是青海地域文化景观壮阔与博大的总体特征[3]。李德山在分析长白山文化时也认为,“长白文化是东北区域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亚文化”,是“长白山区各古代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的总和以及独具特色的东北雪国文化”。它不仅包括“农耕与渔猎相结合的物质文化”、“敬天畏天的宗教文化”、“崇拜山岳的思想意识”,还包括“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萨满文化”[4]。孙启祥在《“汉文化”概念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对“汉水文化”概念的界定同样也采取了地域文化概念说。他认为,“汉水文化即汉水流域地区的文化,是一个区域文化的地理概念”。是指“汉水两岸的人民为了自己的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是汉水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6]

因此,当我们在系统分析秦岭文化时,理应将其界定为秦岭地理空间区域范畴的“区域文化”或“地域文化”,它应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构成要素多样的区域性文化系统总和,而不是一种具体或单一的文化现象。当然,从秦岭文化的系统性特征分析秦岭文化,客观上既增加了秦岭文化本身的多彩魅力,同时也为学者们全面、系统、深刻地研究秦岭文化增加了难度。

二、 秦岭文化系统的主要构成

由于“文化”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极大丰富,我们“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应把文化的内容同文化的形式及表现、文化的基础同分支、文化的共性和个性联系起来将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来对待,……系统把握。文化之作为系统,必然具有特定的结构和要素。”[7]所以,当我们将秦岭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来分析时,因视角和划分标准的不同,其文化系统的构成也就自然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样态。例如,从文化系统形成的时间和构成要素、文化特点等几个维度来划分,秦岭文化作为一种多元的地域文化系统,就应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1.从文化形成的时间来分,可将秦岭文化划分为:①史前文化;②古代文化;③近代文化;④现代文化等几个子系统。

2.从文化存在和表现形态上来分,秦岭文化系统可具体划分为:(1)物态性文化系统;(2)非物质性文化系统。

(1)物质性文化系统是以固态或静态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系统。主要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它凝聚、体现、寄托着不同时期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思想感情的物质过程和物质产品及其组合。物质文化系统具有规模大、传播速度快和保存时间长的特点。秦岭物质性文化系统主要包括:①饮食文化系统;②服饰文化系统;③建筑文化系统;④交通文化系统;⑤乡村文化系统;⑥城市文化系统等。

(2)非物质文化系统是以动态或活态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系统。主要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系统。非物质文化系统具有鲜活性、生动性和场景性。从内涵上讲,通常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①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②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语言、文字、风俗、道德、法律等;③与物质文化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仪器的方法等。

具体到秦岭地域的非物质文化系统层面,则主要包括:①历史时期秦岭地域科技文化系统;②秦岭地域本土与外来宗教文化系统(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③秦岭地域艺术文化系统(戏剧、音乐、书画、雕刻艺术等);④秦岭地域方言与文字系统;⑤秦岭地域风俗与节庆文化系统;⑥秦岭地域教育与文化传承系统等。

3.从构成要素来分,秦岭文化系统可划分为两个大类:(1)生态类文化系统;(2)人文类文化系统。

(1)生态文化系统从其构成生态诸要素及量比关系来看,可细分为:①组分结构;②时空结构;②营养结构三个方面。其中,生态文化系统本身依据其地质年表来划分,又可分为:①远古生态文化系统;②新生代生态文化系统等。

(2)人文类文化系统则又可具体划分为:①民俗文化;②宗教文化(道教、佛教与伊斯兰教文化等);③教育文化;③城市文化(包括都城文化与城镇文化);④乡村文化;⑤建筑文化;⑥住民文化(原住民与移民文化);⑦交通文化(水运文化与栈道文化);⑦文献与口述史文化;⑧工商与农耕文化;⑨灾害与灾荒;⑩战争等等。其中每一个文化子系统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的文化形态。如城市文化系统,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划分为:①秦岭区域城市史学文化;②秦岭区域城市社会学文化;③秦岭区域城市工商业文化;④秦岭区域城市风水文化;⑤秦岭区域城市建筑文化;⑥秦岭区域城市与城镇;⑦秦岭区域城乡关系;⑧秦岭区域城镇契约文化;⑨秦岭区域城市市民文化等。

4.从文化资源的能否再生性来划分,秦岭文化系统还可划分为:①再生性文化资源系统;②非再生性文化资源系统。

5.从文化产业的角度,依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划分[8],秦岭文化系统又可划分为:①公益性文化(产业)系统;②经营性文化(产业)系统。依据该分类标准,所涉及的相关文化及产品共被划分为七个大类,共25个具体类别。

综上所述,秦岭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要全面而科学地揭示秦岭文化的丰富内涵与这一文化系统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更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①关于“秦岭文化系统”这一主题的研究,从1992至2012年间,检索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仅为9条。即使是这9条中,有6条属介绍性,只有3条属研究性成果。

②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有关秦岭的区域历史学、中国古代哲学、道教文化、区域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区域生态学、地质学等领域。

③关于这一问题,从“中国知网”1992年至2012年20年间相关的科研成果得到充分的说明。例如,有关“文化资源开发”的全部研究成果经检索为367条;关于“秦岭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成果检索仅有1条;关于“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研究,经检索也仅有4条;涉及“秦岭中央公园”开发建设内容的全部研究成果,20年来也只有75条。

三、 秦岭文化的研究现状

秦岭文化系统庞大,构成复杂,内容丰富多样,但现有研究很不平衡,还存在诸多空白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区域分布不平衡。秦岭文化及文化系统的相关具体研究主要以陕西为主,而陕西又以西安为主。

第二,行业分布不平衡。秦岭文化及文化系统的相关具体研究主阵地在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在科研院所中,又以部属和省属,尤其是省属相关学科的重点研究基地为主。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民间研究力量相对薄弱。

第三,个案研究、某一领域的局部研究和单一学科研究成绩喜人,交叉性多学科研究、长时段、大系统的全局性研究极为薄弱。①

第四,以学者的个体研究为主,团队联合攻关,尤其是跨区域、跨学科的团队性系统研究薄弱。②

第五,具体研究成果中,纵向性研究较为突出,而横向性拓展研究不足。

第六,基础性理论研究发展较快,而涉及秦岭文化的综合开发、系统开发、资源转换、资本转化等领域的研究非常薄弱。③

第七,相关研究成果的总量极为有限。根据“中国知网”查询可得:从1982至2012年,有关以“秦岭文化”为题名的文章总计125篇。1943至2012年,以“秦岭”为题名的共有7000篇。在7000篇中进一步以“文化”为题名进行二次检索,仅有44篇。在这44篇文章中,从地域文化的大视角、大系统来研究秦岭文化的仅有文艳的《充分挖掘秦岭北麓资源优势文化内涵》、京夫的《东秦岭地域文化的历史画卷》、黄长春的《秦岭两侧谷地更新世古文化及其地理环境》、刘斌的《秦岭——中华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中国旅游报》的《秦岭是中华文化的中心坐标》、《秦岭古镇映射文化风采》、宋志明的《秦岭黄河孕育的文明》、《中国绿色时报》的《秦岭文化》、西北大学出版社的《秦岭文化地理书系》、焦红原主编的《陇南文化——西秦岭山地人文历史的视觉性回顾》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少,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极为有限,跨系统、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成果几乎为零。

另据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查询结果显示:有关“秦岭文化”研究的著作只有三部。分别是季玉民等编著的(论文集)《大秦岭文化与戏剧研究·音乐篇》(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季玉民等编著的(论文集)《大秦岭文化与戏剧研究·美术篇》(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刘全玉著的《关中-秦岭三个考古遗址的古环境重建以及环境对古文化影响初探》(2006年硕士论文)。

四、 秦岭区域文化研究与资源开发的努力方向

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因此,开展秦岭文化的全面、系统研究不仅将为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并能拓宽和创新我们的文化研究思路。

与此同时,通过对秦岭文化系统的全面研究、深入研究,将不仅有助于全面揭示出秦岭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广博外延、文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与特点、文化资源总储量和当前的开发利用现状等具体问题,更有利于我们在新的时期科学确立秦岭文化研究的努力方向和资源开发利用路径,做到科学利用秦岭文化资源,实现区域的又好又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政府应努力的方向

文化资源分布的跨地域性、资源权属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系统的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在秦岭文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引领作用和主导作用,这是由政府的职能和基本属性决定的。政府是社会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天然地具有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的权力。从组织体系看,政府机构具有整体性;从行为方式看,政府具有凌驾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之上的权威性和强制力;从行为目标看,政府行为一般以服务公共利益为目标。政府的这些基本属性,便自然赋予了它在秦岭文化系统的研究、开发利用过程中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从政府基本职能出发,结合秦岭文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现状,新时期政府应努力的方向主要包括:

第一,科学制定秦岭文化系统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规划是行动的指南。秦岭文化系统的复杂性特点和资源权属的多样分布、研究和开发的不平衡性、企业进行市场开发的逐利性内驱力等,警示我们的政府必须制定出科学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来全面引导研究和资源的有序开发。用规划来防止秦岭文化系统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乱象”的出现,以确保其有序发展、科学发展。

第二,科学的政府立项,确保秦岭文化系统研究与资源开发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政府是文化研究与资源开发的引导者和统筹者。基于秦岭文化系统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政府应从有利于区域文化的研究与资源开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在不同学科门类,设立专门的科研与资源开发攻关项目,推进秦岭文化系统的深入研究与资源开发,并充分体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绩效为区域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设立秦岭文化系统研究与资源开发保障和奖励基金,为秦岭文化系统的研究与资源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有效激励。秦岭文化系统涉及不同行政区,根据具体实际,应在上级政府的统筹安排、宏观指导下,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和税收分配等方式,设立秦岭文化系统研究与资源开发保障和奖励基金,以确保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资金运行正常和激励效果。

2.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努力的方向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进行秦岭文化系统研究的主阵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支撑,是新时期高校和科研院所义不容辞的职责。秦岭地域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尤其是区域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充分利用各自的研究平台、学科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积极搭建并利用好一切研究平台,筑巢引凤,为项目推广和人才引进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二,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整合内外研究资源,组建研究团队,创造条件为项目申报、项目的完成及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与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相关高校应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具体工作中,有意识地为秦岭文化系统的研究和资源开发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以确保秦岭文化系统的研究与资源开发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3.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努力的方向

广大科研工作者是进行秦岭文化系统研究的主力军。科研工作者所拥有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研究技能,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必然成为文化系统研究的直接承担者。从目前秦岭文化系统研究和资源开发的现状出发,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第一,提高对秦岭文化系统研究与资源开发的主观能动性与融入性。秦岭文化系统的研究与资源开发,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而大战略就需要有大局意识和群体攻坚来实施。广大科研工作者应结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特点,积极投身秦岭文化系统研究与资源开发的各级相关项目申报,并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为秦岭文化系统的研究与资源开发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智慧与才能。

第二,积极开展秦岭文化系统内的资源实地调研工作,创造条件创建秦岭文化系统资源数据库和前期研究成果数据库,为秦岭文化系统和资源开发打造强有力的支撑平台。与此同时,为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项目策划、项目论证、项目实施献计献策,合力推进秦岭文化系统的研究与资源开发步入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4.企业应努力的方向

企业是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作为秦岭文化系统内资源开发的具体实施者,在当前形势下,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相关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应主动与新时期大秦岭开发的区域总体战略接轨。尤其是秦岭核心区内陕西的相关企业,更应及时调整思路,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抢占市场先机,投身于秦岭文化系统资源科学开发的主战场,将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有机融合,从而实现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相关企业应做好“一手托两端”的具体工作。即,一方面要努力做好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衔接与沟通工作,争取更多有关秦岭文化系统资源开发项目的资金与政策扶持。降低不必要的资源开发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还要主动与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结对子,借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和研究平台,在项目策划、包装、融资、人员培训、产品开发等具体过程中寻求全方位支持,以确保资源开发的高科技、高智能、高附加值,从而实现秦岭文化系统资源开发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秦岭是古老而广阔的,其历史文化也是悠久与丰厚的、多样的。目前,关于“秦岭文化”的系统研究还非常薄弱,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多领域仍属空白。这种现状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与地处秦岭核心区域的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三强一富一美”新陕西,全力打造“山水秦岭,人文陕西”的目标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因此,加快秦岭文化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可持续的文化资源开发,以促进秦岭区域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应成为秦岭区域内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民众在新的历史时期共同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宇,延军平.秦岭生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63-169.

[2]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50.

[3]张瑛.昆仑文化意象与区域文化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0-93.

[4]李德山.试论长白山文化的特点[J].中国边疆史研究,2003(4):76-79.

[5]孙启祥.“汉文化”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3.

[6]王雄.《传世古》代后记:一个穷男人的富有[M]//传世古.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296.

[7]崔新建.文化系统论[J].江汉论坛,1990(5):19-23.

[8]国家统计局设管司.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EB/OL].(2012-01-31)[2012-11-21]http://www.stats.gov.cn/tjbz.

猜你喜欢
秦岭区域资源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好忙好忙的秦岭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在秦岭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