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3-04-11 08:29:16
生产力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海洋制度经济

管 振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底蕴有多深,那么它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就有多大。文化,从广义上讲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存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也就是说,文化包含了制度。然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却也包含了文化:文化是指制度中的所谓非正式规则。因此文化与制度在本质上是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的。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的是制度决定着经济绩效。往常的经济理论有三大传统柱石——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论据向人们表明,制度就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至关重要。那么,文化无疑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用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制度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

文化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为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大陆文化是农业文化,海洋文化则是商业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比而言,大陆文化保守,海洋文化开放;大陆文化信奉故土难离,海洋文化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劝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陆文化崇尚勤劳,海洋文化崇尚机遇;大陆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海洋文化信奉“能拼才会赢”。总之,大陆文化一切要循规蹈矩,海洋文化处处寻求突破。由此,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从海洋文化的内质结构而言,它具有涉海性。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是它首要的也是本质的特征。从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业性。从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态而言,它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任何地方一旦面向海洋开放,这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就会很快繁荣发展。

二、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经济发展要素

海洋文化在我国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由于海洋文化的存在,促进了海外贸易和海洋产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从古至今海洋经济的发展经久不衰而蒸蒸日上。因此,海洋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都产生着深远的的影响。海洋文化中蕴含着以下经济发展要素。

(一)海洋文化中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观念转变主要体现在海洋文化的思想开拓、敢于冒险和抢抓机遇上。沿海人有海上历险、开拓创业的历史,同时其先祖们也给后人撒下了不畏艰难、勇于冒险的种子。而海上作业,每每风云多变、凶吉难卜,应该说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乃是除却战争最具风险了。特殊的血脉传承,严酷的海洋环境,令沿海民众衍生出敢于闯荡、开拓的冒险精神。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素有重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大部分海边人立即脱颖而出,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如鱼得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沿海人又自觉摆脱禁锢与束缚,敢于先人一步投入商品经济活动,先人一步发展私营经济,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经过改革开放数年后,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已远远超出内陆地区。这并非只归功于国家政策,海洋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理,在相同的国家政策下,我国大多数知名企业和品牌都出现在沿海地区。著名的“海尔”、“海信”、“青啤”等国际知名企业都起家于沿海城市青岛。没有海洋文化就不可能有“海尔”之类的品牌产生。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以新的眼光和思路来观察和思考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地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才能在国际、国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和争创新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思想观念上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对每一个参与我国经济建设人员的一次重大考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从发展实践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主要是既有推动这项工作的能力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由于惯性思维方式一时难于扭转过来,顾虑到会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加上存在畏难情绪等原因,一些管理者对转变发展方式重视不够,措施不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比较突出,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发展慢一点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思想观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如果没有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无从谈起。只有具备破釜沉舟的魄力,有舍得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勇气,并且具有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大胆冲破旧有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海洋文化注重团队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柯武刚强调:“外部竞争会迫使有组织的团队适用外部的变化和挑战,所以只要有组织的团队暴露于外部竞争之下,组织秩序就不可能僵化,也不可能变成利用新机会的障碍。”

由于海上生活的艰苦和沿海自然环境的恶劣,沿海民众海上漂泊和海边劳作必须结伴同行,共同协作,各家家中留守人员也都相互照顾,再加上历史上长期处于半军事化的生产、生活环境,可谓海洋文化范畴的海防文化,因此催生了沿海民众严守纪律、群体意识强的团结协作精神。

海洋文化注重团队建设体现在各个层面。例如,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企业在组织调整方面实行了大手笔。全国各地的企业在我国导入市场经济体制后纷纷进行了组织重整。相比之下,沿海企业的组织重整遥遥领先,尤其以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大城市为代表。

组织是实施制度的主体。诺斯认为:“组织之被设计出来,是为了实现其创立者的目标。”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竞争加剧,组织也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而变革。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团队建设是组织重整的一种典型形式。团队建设是依据现代组织理论中的行为学派的有关指导原则而实施应用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传统的组织理论都是属于“人—人”模式。其特点是人与人直接沟通,制度意识比较薄弱。而团队组织则是一种“人—制度—人”模式。它强调组织的整体目标高于个人目标。

何为团队?一般而言,团队是由于志趣、爱好、技能、工作关系上的共同目标而自愿组合并经领导层认可批准的一个群体。团队成员相互协作以完成团队目标,这一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的达成是完全一致的。团队建设是企业在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团队,并对其团队成员进行训练、总结、提高的活动。

一般来说,团队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在团队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团队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第二,在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团队表现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及共为一体;第三,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物的态度方面,团队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以及全方位的投入。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日本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跃居世界首位。以此为契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日本式的奇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日本企业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希望找出日本经济奇迹的秘密。与此同时,日本各界也对“日本式经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总结经验继续前进。经与广泛深入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日本企业强大竞争能力的根源,不在于其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合力”的强大,起关键作用的是日本企业当中的那种新型组织形式——团队。

日本的团队建设为什么会那么成功,以至于引领世界?研究表明,日本是典型的海岛国家,长期的发展,日本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海洋文化,根据制度变迁的路径原理,无疑日本的团队建设得益于日本的海洋文化。一般讲,学者们普遍认同,世界海洋文化的共性是“开放性”、“外向性”、“冒险性”和“崇商性”等特征。

(三)海洋文化中蕴含的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海洋文化崇尚自由、开创、积极和拼搏,其基本特性:开放性、外向性、冒险性、崇商性等都决定了其蕴含了很强的制度创新力。无论是古代齐国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还是当今我国众多的起家于沿海地区的国际品牌企业如“海尔”“青啤”等都清楚地证明了海洋文化具有的超强的制度创新因子。

制度的起源、变迁和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有效率的制度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无效率的制度会阻碍经济的增长。新制度经济学家在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上,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西蒙·库兹涅茨最早从事国民收入统计的研究,并创立了国民生产总值(GNP)核算体系,可以说他是“国民收入统计之父”。他在大量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数量和结构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趋势做出说明,发现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971年,当他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演讲的题目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研究结果和意见》。在演讲中他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比较完全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不断扩大地供应它的人民所需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商品的生产能力有着长期的提高,而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并且进行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他认为这个定义的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持续扩大商品的供应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这种丰裕情况应该是由于应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实现的,然而先进技术只是潜在和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若要保证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经济增长问题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济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一般而言,在各种有关经济增长的模型中,制度因素是被排除在外的。经济学家们主要是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与否。其中,技术创新论风行一时。但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并没有发生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大技术进步,而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却有了提高,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这又如何解释?诺思于1968年10月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对此问题作了开拓性的回答。该文经过对海洋运输成本的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善,因此,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诺思指出在没有发生技术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也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诺思认为,经济学家们在构造他们的模型时,忽略了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交易所产生的费用,而这些交易费用是制度建立的基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会增大交易费用,而不会自动导致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产生。结果是逐渐增大的交易费用会阻碍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经济衰退,而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最终导致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之所以在改革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是制度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制度上发生的重要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对多数人形成有效的激励,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也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反思之,我国经济改革首先成功的是沿海城市——深圳,其中的海洋文化作用谁能低估?

(四)海洋文化昭示着经济发展需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齐国初建时沼泽遍布,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开放的经济政策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其他诸侯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络绎不绝地汇聚到齐都营丘。这样,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上述是一个典型的与海洋文化有关的案例,它有力地证明了海洋文化蕴含的经济发展“智慧”——趋利避害,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经济是社会发展基础,经济的强盛决定了一国国力的强大。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迈克尔·波特认为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趋减少。一国的竞争力不可能由其国土的大小和军队的强弱决定,因为这些因素与生产率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确保投入要素能够高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错误地理解比较优势与国家竞争优势是经济发展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仅仅靠使用现有的资源或者组织更多的资源是不足以保持经济繁荣的,更不用说仅仅把国家的财富重新在不同的利益集团进行分配了。

钻石理论告诉我们,竞争力与国家繁荣并不是一个零和的游戏。许多国家既改善了生产率又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但是如果措施不当,一国的财富很难继续维持。如果一国由于不当的政策,投资不足或者其他原因而不能够确保生产率的改进,则本国的工资和国民收入将很难保持,更难以继续增长。

在现代全球经济下,繁荣是一国自己的选择,竞争力的大小也不再由先天承继的自然条件所决定。如果一国选择了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比如升级本国所有国民的能力,对各种专业化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使商业运行更有效率等等,则它就选择了繁荣。与此相反,如果一国允许破坏生产力的政策存在,或者技能培训仅为了少数人服务,或者仅靠家庭背景或者政府的妥协才能成功,则该国家限制了本国的财富增加,也即选择了贫穷。虽然战争和无效的政府会破坏繁荣,但战争和无效的政府在民主国家却是受制于本国公民的集体行动。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强大了,政治和军事等综合国力才会强大。姜子牙注重发展经济,并且注重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实施有效的经济战略和经济制度,大力发展贸易,激发人们积极性,以弥补当地的经济劣势。

三、海洋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海洋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形态的文化与陆文化一起融合于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文化和制度具有传承性和可移植性,海洋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对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经济发展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设顺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文化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注重探求规律、遵循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实际出发,运用辩证思维、统筹兼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和把握规律,以取得实际成效。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紧抓发展不放,能快则快,又注重质量和效益;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着力解决好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着眼于长远发展,作长久打算;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地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正确处理好现实与可能的关系,既立足于现有基础和条件,又深入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经济文化建设上,我们要引导人们树立“生活为了工作,而幸福则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的理念。固化一种世俗的行为准则:勤奋、诚实、严肃认真、节省金钱和时间。这样,我们的生产率将大大的提高,国家将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也将愈来愈进步。

(二)经济发展要注重团队建设和组织结构的调整

基于对团队认识基础之上,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一味地抱住传统的组织形式不放,忽视管理环境的变化、不结合实际进行组织重整和机构调整,光靠领导者的努力而没有众人的思考参与,只是提高组织中个人能力而没有有效的团队协作,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已失去生命力了。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充分运用人力资源,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为此我们要学习类似日本团队的建设经验,建立起一个个“团队”,努力培养团队精神,将团队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创造出团队的强大生命力。

(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制度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和市场化道路,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企业及第三方组织的功能

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

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针对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努力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四)经济发展需要发挥比较优势及创造竞争优势

作为财富的基础,比较优势已让位于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表现为能以优越的生产率调集资源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于知识、投资、睿智和创新,一国的企业只要能开发出更成熟的竞争优势源泉,就可以有更高的生产率,这样的国家就能提高其生活水平。国家产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决定条件是产业所处的国家能否提供在特定领域中创造或保持比较优势的产业环境。我们国家要创造竞争优势就必须从比较优势观念上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将“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我们追求的关键元素。

[1]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张开城,徐质斌.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7]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海洋制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