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鹏,曾 伟
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是由德国教育家库尔特·汉恩(Kurt Hahn)提出的。1941年第一所拓展训练中心在英国成立,以海上训练模式全力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身处险境的船员,培养坚毅的性格和建立无惧的勇气面对逆境。拓展训练1995年进入中国,并蓬勃发展起来,近些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业列为培训项目,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拓展到提高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质训练。如今,拓展训练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
常规的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却影响不大。户外拓展运动的本质是通过野外活动、交流感受、反思归纳、超越提升,最终演绎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共同的经历促使人们学会积极地参与,充分运用个人和集体的能力来克服所面对的挑战。其目的是激发潜能,熔炼团队,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卓越、最出色的部分升华到可能达到的顶峰,它可以使人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惰性心理,磨练意志,调节心理状态,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学习关心他人,更融洽的与他人合作。
1)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与人的沟通、遇困难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吃苦精神、团队的合作精神等个性心理品质等。拓展训练是一项来源于挑战极限的训练活动,旨在激励人的斗志,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人的团队意识,从多方面补充和延伸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2)户外拓展训练能实现体育的教育目标,满足学生五大领域的需求。运动参与目标:通过野外生存,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体验挑战极限的乐趣,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有效方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目标:发展学生个性,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社会适应目标:能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开展大学生户外拓展训练的指导思想是依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通过户外拓展训练能实现体育的教学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目标。3)户外拓展训练课的特点与体育教学的特点基本相近。4)户外拓展训练的培训过程和与体育教学的过程基本相同。
户外拓展训练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通过户外体验式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户外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户外拓展训练内容繁多,但又各具特色,在高校中开展既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高校现有条件,又要考虑实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目标。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在设计户外拓展训练教学内容上应该以场地项目为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水上项目和野外项目。课程项目设置可包括:信任背摔——彼此的信任是基础;高空单杠——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潜能发掘;电网——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鳄鱼湖——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空中断桥——体会自我超越的感觉;相依为命——角色转换;冲霄云梯——学会与人合作;盲人方阵——合理有效地组织;荆棘取水——将每一个个体的力量凝聚成集团能力;数码雷阵——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并果敢决策;有轨电车——团结协作能力;海难逃生——团结、协作、奉献;孤岛求生(盲人岛、哑人岛、珍珠岛)——信息沟通的重要性。教学程序应包括:野外基本生活条件的获取、野外基本技能学习、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基本体能训练、特殊技能训练、心理训练、野外综合训练、野外险情的处置、野外伤病的自救与互救、野外应急措施、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安排户外拓展训练课的最佳时间是大学一年级,可利用课堂、双休日、节日长假、寒暑假等。
2)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两部分,常规教学和野外综合实践(或考核)。常规教学以理论课、实践课的形式在教室、操场及学校附近可利用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教学;野外实践既是提高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能力的训练课,又是对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能力的综合考核,须在野外环境进行,形式可分为基地式、穿越式、混合式。
3)每学期可安排36-72学时(含野外综合训练的学时)。实践课可以安排学生两周一次,时间为3h,其中理论课、实践课、野外综合实践课的学时数经过专家问卷调查,得出结论认为比例1∶2∶3为宜。
应对学生进行全面性、客观性、综合性的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可采用百分制评分加评语的方式),从五个学习领域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5.5.1 专业培训体系
1)专任师资培训。户外拓展训练课程专项性强,对教师要求很高,即使是体育教师,在没有经过培训的情况下也难以胜任指导工作。因为户外拓展训练在国内高校处于实验推广阶段,我国高校的专任教师以前基本没有户外拓展训练的经历,所以专任教师的培训工作显得格外重要。经调研了解,目前师资主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通过培训的方式解决,但通过信息反馈,师资培训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建议培训课程中有关安全教学方面的内容和比例应适当增加,促使专任教师时刻谨记“安全第一”;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定期(一般利用寒暑假)组织进行师资培训,以解决户外拓展训练教师队伍匮乏的局面;培训也可采用学校或机构教学网络平台、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短期实用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等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培训科目评价体系,完善资格鉴定和师资考评制度等。
2)学生培训。安全防范是指主体基于自身安全需要,采取积极防范措施,确保自身安全的行为过程;是主体以防范为手段、以安全为目标而主动实施的一系列行为措施。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培训中,一定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学习,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防范能力。为此,可在教学中注意介绍户(野)外安全常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户(野)外安全意识;向学生讲述一些户(野)外活动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地图、安全技术装备的使用,常见的户(野)外安全急救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不同户(野)外活动的安全技能,包括安全防范和救护;多进行户(野)外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户外拓展训练的实践及安全防范能力;要重视学生指导员的培训,因为学生间的交流往往更频繁,交流面更广。
5.5.2 安全管理体系
根据安全科学理论,不安全系统(事故系统)涉及4个要素,即管理要素、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和环境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管理,因其对人、物和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体育教学安全系统的组成要素有:1)人的风险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不安全因素体现在行为和心理上;2)器械、设施因素;3)环境风险因素;4)组织管理因素。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安全管理涉及3方面内容,即环境管理、行为管理以及物件管理。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通过探求风险发生、变化的规律,认识、估计和分析风险所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当方法处置风险,尽量避免危害和减少损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体育活动中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对于这一新拓展的课程,可能处于学校管理的“盲区”,为此一定要加强对该课程进行有效、科学地组织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课程安全管理体系;科学、全面认识这一新兴体育课程内容,按照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来管理;增强新形势下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其发展的责任和主动性的需要。为保证此门课程的可持续性开展,安全管理要经常化、制度化、知识化、标准化、系统化和目标化,并且要理顺管理关系、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责任等。
5.5.3 安全监督体系
安全只有在科学、规范、强有力的监督下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证,尤其是针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危险系数的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因此安全监督在安全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全监督分为行为监督和技术监督。行为监督的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师生安全培训、安全责任的实施等,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提高安全意识,在课程教学工作中切实落实安全措施,及时纠正和处理不安全行为。技术监督是指对物质条件的监督,包括场地、器械设备、环境条件等。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师资资格审批制度,高校管理部门还要成立安全督察组,对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所涉及的器械设备、条件进行安全检查,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在项目设计和组织中更要精心设计、规范操作,使参与者放心。
5.5.4 应急救援体系
应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制订救援预案,成立指挥中心。作为特殊的课程形式,户外拓展训练虽有着周密的计划和安全保障,如出行前登记、填写出行计划、活动时间等等,但意外不可预测。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相应的救助体系应立即启动。遇到事故时,应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果断实施科学合理的急救方法,充分运用现场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来协助急救。提供援助的任务主要由课程实践指挥部承担。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就应组织好人员与物资,当实践队伍提出要求援助的信号后,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援助地点。援助人员必须熟悉实践区域地形和实践方案,有非常丰富的户(野)外活动经验,具备较强的伤员营救能力。
5.5.5 风险保障体系
健全的体育风险和保障制度,不仅能有效保护有关体育组织、运动员及普通体育健身者的利益,而且也会极大地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体育风险和保障配套法制不健全,覆盖面小,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险种,尤其是缺乏针对性较强的学校体育保险险种。户外拓展训练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不可预知因素很多,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带来人身和财产的伤害和损失,但通过风险预测和参加保险可使损失降至最低。
1)风险预测及回避法。充分分析课程活动(尤其是户、野外实践活动)是否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及可能发生性,如存在就取消或由其他活动代替。
2)减小风险法。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存在,采取各种有效、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从而减小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因事故造成的负面效应。这主要通过加强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检修、维护器材装备,加强安全监督与管理等途径来实现。
3)健全风险保障制度。积极参加校内外人身意外险或特种意外伤害险种,即使万一发生意外,也可得到赔偿保障。开发专门的学校体育保险险种,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户外拓展训练课虽在有的高校已开展,但至今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再加上各个高校条件各异,教学模式没有办法达到统一。在专业师资的培训、危险救助、突发事件的防范、安全责任、时间安排等方面问题也急需解决,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专业教师培养,吸取军事体育的相关科研成果,加强组织、开展野外生存活动的宣传。
[1] 张惠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指导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 王 坦.现代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 教育研究, 2001.
[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 季克异.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J]. 中国学校体育, 2003(1).
[5] 李致新.户外运动的健身意义及其规范化研究报告[R].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003.
[6] 李舒平. 登山、户外运动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与对策[R].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003.
[7] 姜 丽.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践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