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实路径解读

2013-04-11 08:05轶,曾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武术民族

刘 轶,曾 吉

教学论中对教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1]。教的人包括教师,但不仅指教师,还指各种有关的教育者;学的人包括学生,但不仅指学生,还包括各种有关的学习者。狭义的教学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本文所指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在狭义的教学概念的基础上,专指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1 教学活动现状

1.1 教师的综合素养

如今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师资长期受到旧有教学思想和意识的影响,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自身综合素质的“与时俱进”,更无法满足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的需要。从知识传授者层面看,仅从技术动作的层面展开讲解和练习,并没有将蕴含的文化进行剖析和传授,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层面;从学习者层面看,部分教师参加工作后就再没有进行过相关培训和学习;从学生引导者和教学组织者层面看,86.7%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型”教学模式[2],无法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从课程研制者层面看,缺乏应有的创新精神;从团体领导者层面看,不具备“主人翁”的优秀品质;从教育研究者和文化创造者层面看,层次差距较大、质量参差不齐。

1.2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和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中的一组数据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两者的选项比例基本相当,分别为72.4%和71.6%;虽然了解传统文化与培养坚韧品质这两个选项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但比例也分别达到了39.9%和46%。由此可看出,学生对武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是比较认可的,通过一定时间的武术习练,对武术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因此,也有近半数学生对习练武术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坚韧品质持肯定态度。在被调查的学生中,34.5%不了解民族精神内涵,却有75%认为武术课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并期望通过武术的习练成为行侠仗义、笑傲江湖的“高手”[3]。这说明,长期以来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学生心目中的武术早已与民族精神紧紧相连,但这种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武林高手等于民族英雄”的潜在意识,需在长期、系统的教学中引导和矫正,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目前我国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缺失。

1.3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选自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中的精华部分,具有文化的本质,因此其本质是种特殊文化。从其构成看,应当具备普通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区别。

教学对象不同,必然会导致教学内容选择上有所区别。目前大部分学校对这一点的认识尚未明晰,最具代表性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其教学内容依然沿用旧有竞技训练的一套,繁难的技术体系和复杂的理论知识对普通学生而言成为巨大的挑战和负担,势必会造成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抵触情绪,转而投身更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域外武技(跆拳道、柔道、剑道等)的怀抱。不否认竞技训练内容对学生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但其广泛的适用性和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性确实有待商榷。如何对普通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进行界定,并从中选择适合普通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容,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未来发展中亟需解决的课题。

2 组织形式现状

2.1 武术课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据2007年针对高校武术课的一项调查,学生对武术课感兴趣的有44%,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喜欢武术课。在问及原因时,29.1%认为缺乏趣味性,51.5%认为技术动作复杂、很难掌握,19.4%觉得学习的武术与自己心目中的武术差异太大,并不是自己需要和喜爱的武术[4]。时隔三年后的又一项调查表明,学生对武术课的喜爱程度竟然不增反减。82.3%的受访者非常喜欢精彩的武术表演,但是仅有18.6%非常喜欢上武术课。对为什么不喜欢武术课进行追问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武术动作复杂、学习困难、周期较长、脱离生活等一系列早就应该得到解决的老问题[5]。一份基层中小学领导对武术课重视程度的调查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认为武术课非常重要的仅为6.7%,重要的也不过23.3%,高达63.9%的比例认为武术课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并不是很重要[3]。由此可见,大部分学校领导对武术课不太重视。

2.2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外活动较为随意和无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视。建国后第二年颁布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的健康的决定》中明确要求“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每日增加1-1.5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在政策的引导下,民族传统体育的课外活动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点的需要,使其能更好的融入校园环境而得以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课外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现象。有相当数量的领导和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课外活动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正确认识到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将民族传统体育课外活动作为学校教学很重要的补充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建设。大部分学校对待民族传统体育课外活动的态度是“呼声多、落实少”,“应付多、实抓少”,“强调多,投入少”,认为“副科”的课外延伸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如此以来,违背了国家期望通过课外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初衷。最终导致民族传统体育课外活动的路径出现偏差,逐步陷入无限循环的“锁定”状态。

2.3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兴趣小组形同散沙

兴趣小组是课外活动很重要的组织形式,在发现和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爱好的同时,起到了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然而,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兴趣小组却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场地器材匮乏、以及教师认识偏差等原因,难以开展和维系,亦或走味变样。

3 教学评价的现状

3.1 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大部分学校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阶段的“测量”。但在民族传统体育中,“量”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什么是合格,什么是不合格,只有靠教师的能力和经验去把握,无形中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搬用竞技体育的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极度量化的评价体系,无法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较差,但学习努力的学生无法取得理想成绩,而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即使不认真上课,也能取得好成绩。这样的“定量评价”无法科学和准确的反映学生学习状况。仅有“定量”的评价方式并不足够,“定性”的评价方式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诊断性和形成性等非测量评价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应将评价目光放在学生是否掌握学习方法、是否能长期进行习练、是否体悟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上,只有如此,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3.2 针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目前,大部分学校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评价情况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案,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不够规范,基本上流于形式。据有关学校是否有系统的教师评价方案的调查显示:选择有,但不系统的教师占47.7%;选择没有的教师占33.7%;选择有系统的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仅占13.8%[6]。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还是依据升学率的硬指标。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不直接涉及升学问题,因此,教师评价方案中,基本上没有考虑这方面。这样的评价方案,最终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无法达到评价目的,不适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师进行评价。

2)注重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式无法凸显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实际价值。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特点和教师工作性质与其他教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区别对待,不仅能够满足对全体进行评价的目标,还应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酌情考虑。但是,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中,过多注重教师共性方面的评价,忽视了评价中区别对待的原则,导致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评价出现了偏差。

3)“重量轻质”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质量。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是一个复杂过程,既存在技术动作等可以量化的因素,又存在精神培育等不可量化的因素。因此,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上了多少节课、教了多少内容等量化指标,更应关注教师通过教学创造了多少价值等质化指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大部分学校使用定量的评价方式,对教师评价以上了多少节课或从事多少工作量为标准,将这些内容换算成分值相加,得出的分数就是最终结果。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有其特殊性,掌握技能、强身健体是人才培养的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才是开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更为长远的目标。这种过度量化的评价标准,无法对其工作价值进行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打消了教

师的内在积极性,对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长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4 小结

当今学生选择运动的方式已经由学校集体化的安排逐渐转向了社会自主化的选择。他们更愿意选择技术简单、趣味性强,并具有文化底蕴的运动项目。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所具备却没有展现出来的。

[1]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单静怡,单锡文.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10).

[3]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5] 孟 涛,梁 蕾,薛 红.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10(5).

[6]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武术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课外活动类作文
多元民族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武术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