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明
(上海图书馆 上海200031)
图书馆总想存藏更多的图书,然因其定位、服务对象需求的原因,特别是资金、空间等限制而无法亦不必采集全部图书。由此,选书就成为一门引人入胜的技艺,并理所当然地属于衡量图书馆基础业务高下的一个指标,成为提高资金和图书使用效率的一种保障。
近几年来,选书工作显得愈发重要,倒不仅是我国纸质图书出版量迅速增长,一直高达30多万种并一跃成为世界之首的缘故,还因为即使以有限的个人目力所及亦易发现同质类图书比比皆是,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屡见不鲜。如此情状,业界采访人员确实更要看清形势,了解现实,甄别价值,比对条例,把握需求,慎重遴选。也许正是为了响应这种需求,学兄志荣先生率领团队以很大的勇气,不辞辛劳,不顾繁复,从1995年至2005年的中国哲社学术图书中,依图书馆人的眼光谨慎选择筛选法,从书海中披沙拣金,编制基本书目,供同行比照借鉴,为这段期间的哲社类书籍留下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评价。
依我之见,《中国哲社学术图书基本书目(1995-2005)》是一本颇有价值的参考工具书。首先是出版评价。巨量出版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术繁荣、硕果累累,尤其是处于“写书人不少、读书人不多”的年代。学术图书的数量及其价值需要客观评价,需要第三方依据公正适宜的标准予以衡量,这种衡量不仅应以定性的面目出现,而且应以定量的方式展示,基本书目显然在这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探索,它较为细致的分类计数更是便于人们对某一类学科、专业的学术图书有比较详尽的了解。其次是测评参考。基于入选之基本书目或均有较高的被引频次,表明了读者对这些图书的曾经利用,或曾获得国家相关基金项目的资助、权威书评、获得国家图书奖项等,表明了学界对它们的认可。一句话,编者兼顾了“需求论”和“价值论”之两个维度。因此,基本书目可供图书馆在一段时间内评判相关专业学术类图书和选书存藏时作为参考。第三是阅读导引。同类书籍众多,虽各有长短、特色迥异,但大多数读者因种种缘由而只能或只愿阅览其中的少数,这就有选择而读的需要,基本书目客观上存有导引的功能。书目的“门槛”越高,推荐、导读的功力越大。第四是引发思考。譬如,鉴于基本书目只占全部学术类图书的13.2%比例,一些专注于搜集学术专著或采购经费有所不足的学术图书馆,似可从基本书目及其筛选法中获得启迪。又譬如,凭藉经验采购图书者抑或能从与基本书目的比对中修正日常作业行为,使采购工作更为理性、更加完善,等等。
在阅读本书时,我心有旁骛,还想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其一,基本书目属于“基本”,应从整体把握,使用者不必拘泥于难免的挂一漏万。记得有一篇文章透露,上世纪70年代初,诸多科研机构典藏中均找不到有关弹头穿透各种厚度坦克甲板所需的初速度和高温度数的运算方程式,后来由专家从1940年代的文献中发现所需文献信息[1]。可见,即使是一段时期甚至很长一段时期未经利用的文献,它的价值仍然难以低估。一册未列入学术图书基本书目中的书籍未必不能冠以学术字样,更不可轻易断言它不具价值。其二,一段时期的基本书目,固然可供相关学术图书馆作回溯性比对和补配,但似仍应顾及本图书馆的定位、特点、对象需求、经费、采购政策、空间等因素,做全面的分析。在我看来,对文献采购和馆藏评价,皆难有简化之法。其三,对大量数据的筛选、处理,其结晶是呈现在我们目前的这册基本书目,它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可我还有期待,可否依据大数据处理技术将人工处理的规则、方法构成机选软件?如此,便可不仅免除有些琐碎繁复的作业,亦有可能将基本书目的编选经常化。此外,编者可否将此次编制中的体会和经验归纳成几条有利于采访作业的准则?如此,本书不仅可用于回溯性的对照评测,还可供图书馆人在当下的采访实践时借鉴。
基本书目也罢,推荐书目、参考书目也好,总是会引发各种议论和评价,不仅因为因人而异的喜好和学术观点,还涉及人们其他的价值观和见解。但是,书目的一直存在,表明它的需求亦一直存在,这就足矣。
是为序。
1 袁昱明.选书价值论纲.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4):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