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语汇研究的开创之作
——评介盛爱萍教授《瓯越语语汇研究》

2013-04-11 07:32温端政应李淑
关键词:浙南语类语汇

温端政 应李淑

(1.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2.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325000)

汉语方言不仅有丰富的词汇,而且有着丰富的语汇。方言词汇的调查和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42种分地词典的陆续出版,以及综合本的出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把方言词汇的调查和研究推向高峰。相比之下,方言语汇的调查和研究要滞后得多。调查报告不多,专题研究也很少,研究性的著作更是处于空白状态。盛爱萍教授的《瓯越语语汇研究》[1]填补了这个空白,可称得上是全面系统研究方言语汇的开创之作,它的意义怎样评价都不过分。该书作为《越文化研究丛书》的一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学术影响尤其重大,值得认真推介。下面分析此书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现状把握准确,立论基础厚实

作者纵观汉语研究的历史,从语汇研究和瓯越语研究的历史及其现状入手,深刻剖析了瓯越语语汇研究的历史现实意义。指出从汉语研究历史来看,语汇的研究在中国古代早有零星记载,但未形成体系,只作为词汇研究的附属。在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早期,人们也并未将语汇独立出来,而是仍将其作为词汇研究的一部分,语言研究的一个子系统。因此长期以来语汇研究处于汉语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瓯越语语汇研究》以瓯语为例,论证了建立方言语汇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方言语汇学要有中国特色。作者指出:“在印欧语言里,没有与汉语方言中‘语’相应的语言单位”,“因此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不适应汉语方言语汇研究,必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方言语汇学,从方法论的角度,探索汉语方言语汇学的研究方法”。这是此书立论的基础,也是此书的核心观点。全书的具体论述都是由此展开的。

盛爱萍教授对瓯越语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在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摸索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研究并有所创新。因此,使得该书立论基础厚实,其对瓯越语语汇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和前沿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内容丰富全面,分析细致清晰

作者深入讨论瓯越语语汇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把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联系起来,探求其中的关系模式,试图揭示语言的某些本质特性和规律。

该书从语言本体出发,结合瓯越语特点,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分别阐释,对瓯越语语汇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全书共48万余字,分为绪论和上下两篇。

绪论部分主要对瓯越语汇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分别从瓯语、越语研究和汉语语汇研究的历史出发,阐述了瓯越语语汇研究的重要性,分析了建立方言语汇学的必要性和构建方言语汇学的可能性。

上编为瓯越语语汇与瓯越方言,由瓯语语汇中的音变构词、瓯越语语汇的词源、瓯语语汇的语法特点、瓯语语汇中的语用问题等四章组成。上篇着力于瓯越语语汇的本体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瓯越语语汇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上的主要特点。该部分重点不在面上,而在点上,不作面面俱到的论述,每一章节重点探讨一二个问题。如语法方面,对瓯语语汇的每一语类各谈一个问题:瓯语成语重点分析语法结构;瓯语惯用语探讨其语法界定;瓯语歇后语剖析其语法特征;瓯语谚语归纳比较句的特点;最后探寻瓯语语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下编为瓯越语汇与瓯越文化,由从瓯语语汇看浙南耕读文化、瓯语语汇与浙南农耕文化、从瓯语语汇看浙南商业文化、瓯语语汇与浙南宗族文化、瓯语语汇与浙南民俗、瓯语语汇与浙南佛教的互动关系等六章组成。该篇具体详细地阐释了方言语汇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抓住瓯越文化的精髓,结合具体语料,从表层、中层、深层不同层次深入地探讨了瓯语语汇与瓯越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富有新见。例如“从瓯语语汇看浙南耕读文化”一章,首先深刻分析浙南耕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指出:北方移民是浙南耕读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科举制度和宗法制度是浙南耕读文化产生的催化剂;“厚本抑末”或“重农轻商”的思想刺激了浙南的耕读文化。接着剖析了浙南耕读文化的建构,指出:浙南耕读文化的物质层面是宜耕宜读的家园环境,精神层面是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理念。最后总结浙南耕读文化的特点,指出:浙南耕读文化具有浓厚的山水情怀,其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

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的特性以第一身份实现与公众的双向对等沟通,通过建立新媒体矩阵有序发布各种形式的内容。新媒体矩阵的建立有利于将信息辐射到不同平台上的不同受众,扩大与公众沟通的“面”。

全书内容丰富而翔实,分析细致而清晰,足见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积淀,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三、语料翔实可靠,见解独特深刻

温州方言的历史面貌不见于或很少见于历史文献,瓯越语方言语汇往往是历史形成,世代口耳相传,缺少书面文本,这也给语料收集、研究、汇录增加了难度。盛教授为了写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查询,历时近五年时间,比较全面地收集了瓯越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语汇。据粗略统计,全书共收集到瓯语语汇4000多条,越语语汇3000多条。而这些材料是前人还没有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研究过的,这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翔实、可靠的语料。

如:从瓯语语汇看浙南的商业文化一章中,首先运用大量的瓯语语汇描写了温州土地资源的匮缺。如:

“地是黄金板,人勤地不懒。”“地是宝,越种越好。”“一寸土地一斤粮,多种就能多打粮。”“人靠地长,地靠人长。”说明土地的重要性。

“田头地角不落空,拔掉萝卜就栽葱。”“不荒一亩地,不闲一个人。”说明农民对土地的珍惜。

“楠溪没有白米饭,只有番薯丝救条命。”“月里底(坐月子)吃蕃菇种——命逼倒。”说明浙南人生存条件的窘迫。

通过这些语汇,阐述了浙南商业文化产生的原因,进而概括了浙南商业文化的特点,最后总结温州人的商业精神。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大量的语汇反映、折射出来的。

借助于翔实可靠的语料,作者分析的瓯越语语汇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上的特点就很有见解和说服力。如分析瓯语语汇中的变声构词时,作者在大量的语料分析基础上,指出:

1.就汉语变声构词来说,“声母送气与不送气”这种类型在瓯语语汇中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找不到一个例证。

2.瓯语中的清浊交替中词性变化的占了一大类,其中大多是表示名动转换的。

3.此文证实:汉语分清浊的方言,存在利用词的清浊变化造出新词的可能性。因此,在方言考本字时,如果我们对声母清浊交替的构词作用多一些了解,可能就会多一条思考的线索。

这三条结论,见解独特深刻,由于有大量翔实的语汇作资料上的支撑,使得作者论述言之凿凿,令人信服。结论真实深刻,很有说服力。

此外,语料中的古汉语词、古越语底层词、古楚语词等,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本字进行甄别和考证。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需要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这些语料也将为语言学、瓯越文化研究等提供珍贵的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及参考价值。

四、方法新颖多样,研究独辟蹊径

作者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灵活多变。

首先,将瓯语语汇的静态研究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既静态地描写了瓯语语汇的现状,又分析了瓯语语汇产生、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书中指出语言除静态研究外,还要进行动态的研究,要研究各种语类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变化及各种语类产生、发展、变化的语用条件等。作者重点探讨了语境对语类转换的影响,指出:言内语境是语类转换的条件;言伴语境是语类转换的动因;言外语境是语类转换的背景。如以瓯语中的“捣臼”为例,引用生动的瓯语谚语:“烂田翻捣臼——越陷越深”、“顶捣臼做把戏——吃力不讨好”。以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料为支撑,考察歇后语前后不同部分之间(言内语境)的前后呼应、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南方“稻作文化”为背景知识(言外语境),去理解语料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的经济生活背景理解歇后语的双层含义,即语面义和语里义。[3]把语用学的“语用环境”这一观点运用到语汇研究中去,将歇后语放入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去考察,去理解歇后语的真正意义,这种研究方法是非常科学的。

其次,将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查询法结合起来。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语汇。另外从地方志、南戏剧本等众多地方文献中搜集独具特色的语汇,两者相结合,田野调查为语汇研究提供鲜活的语料,文献资料为语汇的研究提供证据和启发。如书中提到的瓯语惯用语“甩大衫袖”,就是通过田野调查,查询资料,结合温州作为南戏的发祥地而进行分析的。南戏中“甩大衫袖”是公子哥们常用的一个戏剧动作,通过它,去理解其深层意思“假充阔气”。这种方法很有说服力,也是十分科学、有效的。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那就是书中个别用词值得斟酌,如第61页“下雨天背稻杆——越背越重”,第163页的“未下雨,先带伞”中的“下雨”瓯语中通常都说成“落雨”。

总之,这部书文笔优美流畅,表述深入浅出,行文简洁清晰,阐述严谨全面,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一部值得我们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学术专著。

[1]盛爱萍.瓯越语语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盛爱萍.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0-46.

[3]陈章太.语境研究的新篇章——《现代汉语语境研究》评介[M].语言文字应用,2004(3):2-4.

猜你喜欢
浙南语类语汇
口号嘹亮 精神永存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解放战争时期浙南革命斗争档案介绍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浙南采风,余偶微恙,未克成行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Martin语类理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语类分析——以里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例
语类翻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