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研究综述

2013-04-11 07:32
关键词:合资企业社会福利产品

金 星

(浙江财经大学 经贸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合作创新④正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实现赶超世界一流企业的主要模式。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家纷纷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和研发投入效率低根源于不完善的市场制度环境。基于市场绩效视角的研究从市场制度入手,揭示企业合作创新的行为和研发资源的最优配置方式。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近2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外关于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文献,这不但可以使国内学者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脉络,为他们研究我国企业的合作创新提供有益思路,而且为我国科技政策真正实现从“促进技术转移”到“鼓励自主创新”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

一、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理论研究

经济学家利用博弈模型比较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的市场绩效,从而揭示企业从事合作研发的条件和内在机理。他们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比较:企业的研发投资量、产品市场势力、利润和社会福利。他们的基本观点是,技术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是减少企业研发投入的主要原因,而合作研发可以克服这一缺陷。1998年之前的早期研究模型抽象,假设条件苛刻。而之后的近期模型放松了假定条件同时拓展了研究对象,研究朝着更为具体和细致的方向发展,也更具应用性。

(一)合作创新对研发投资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⑤

从事早期研究的学者们[1][2]一致认为,当技术溢出超过某个临界点时,合作创新时的研发投入比独立时的高。此时,合作诱发的研发投入量使社会福利水平最优。这说明,如果企业从事独立研发,因为技术溢出,企业研发投入量过少,而在合作研发下,克服了技术溢出的外部性,研发投入量是最适当的。但是,当技术溢出水平低于这个临界值时,独立时的投入量较大,而社会福利水平则变得模棱两可。

近期研究认为,技术溢出应是内生的。企业从外部环境中识别、吸收和利用技术知识的能力决定着它吸收其他企业技术溢出的效率,Cohen&Levinthal[3]将其定义为企业的“吸收能力”。Kamien& Zang[4]的博弈模型引入了吸收能力,吸收能力由研发方法和投资量决定,而企业吸收技术溢出的效率取决于吸收能力。因而他们设计了一个研发方法、研发投资量和产量相互作用的模型。他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当外生的技术溢出率较大时,合作的研发投资大于独立的研发投资。Molto,Georgantzis&Orts[5]承袭了他们的研究思路,但是认为,均衡时企业都会选择相同或相似的研发方式,并且溢出水平都较高。这个内生决定的技术溢出水平高于使社会福利最大的技术溢出率。Wiethaus[6]认为研发有两类:创造性研发(R&D investments to innovate)和吸收性研发(R&D investments to absorb),企业吸收技术溢出的效率由吸收性研发决定。一方面,吸收性研发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合作研发,克服了这种外部性,从而会减少吸收性研发。另一方面,由于吸收性研发也有成本,因而在独立研发情形下企业为了提高竞争优势,将增加创造性研发投入。所以,他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合作时的研发投资小于独立时的投入。

近期研究的第二个重大突破是假定企业的非对称性。早期研究假设企业对称,认为企业没有任何差异,这简化了模型,也突出了模型刻画的重点是比较各种研发模式的绩效。但是,却忽视了现实经济中达成合作研发的往往是两个具有很大差异的企业,他们或是规模相差悬殊,或是技术创新管理风格迥异。因而,近期研究认为正是因为企业差异才促使企业合作研发。这里,非对称指的是企业在合作前具有不同的规模和技术溢出率,或者指合作过程中他们的研发投资不相等。Baerenss[7]模型假设企业初始成本存在差异。模型显示,当合作企业的初始成本相差不大时,合作研发使得社会福利增加。但是较大的初始成本差异不利于合作研发,这是因为高初始成本企业在独立研发时投资较多,而合作研发时它将减少投入,因而导致产品市场集中加剧,社会福利降低。因此,合作反而降低社会福利。Atallah[8]研究的是企业技术溢出率不同的情形。他认为,合作研发能促进高技术溢出率企业研发,而减弱低溢出率企业研发积极性。但是总体上而言,前者研发增加量超过后者减少量,因而投资总量增加。他特别指出,企业的平均溢出水平是决定社会研发投资量(即所有企业研发投资总和)的主要因素,单个企业的溢出水平并不重要。只要平均溢出水平大于0.5,合作就能增加投资。然而,有效率的合作研发投资条件却是:两家企业的技术溢出率相似并且都非常高时,或是他们的平均溢出率大约为0.5。

近期,学者们还研究了当产品市场是垄断时的情形。Cabon-Dhersin[9]比较了完全合作和完全竞争两种极端情形的研发投资。前者是指企业不仅合作研发,而且在产品市场上达成合谋;后者是指企业既在研发市场又在产品市场竞争。Cabon-Dhersin最后惊奇地发现,当产品差异度很大或是技术溢出水平较高时,完全合作能激发更多的研发投资。

近期,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以研究横向合作创新(竞争企业的合作研发)为对象转而探讨纵向合作创新(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研发)。纵向合作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被称为垂直技术溢出。Atallah[10]比较了四种研发模式——独立研发、横向合作研发、纵向合作研发和横向兼纵向合作研发。他认为与横向合作不同,纵向合作总是能激励企业多创新,这是因为内部化垂直技术溢出在任何情况下都呈现正效应。产业间的总水平溢出率不仅包括直接的水平溢出率,还包括由于垂直溢出带来的间接水平溢出,因而横向合作更易达成。Ishii[11]提出纵向合作研发有两种基本方式:信息分享和协调研发投入量⑥。他的贡献在于解释了基于信息分享的纵向研发合资企业的形成机制。在这种合作研发模式内,一方面,由于信息分享,下游企业获得来自上游企业的技术知识,增强了研发投资动力。另一方面,技术溢出降低了该上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间接地减少了其竞争对手的产品成本,这将减弱它的研发动力。因为前一种效应大于后一种效应,与纵向研发卡特尔一样,合资企业也会增加研发投资。他还进一步指出,由于纵向研发合资卡特尔克服了垂直溢出的外部性,因而在所有技术创新模式中最能激励企业创新。Atallah和Ishii的社会福利研究,取得了一个一致性的结论:垂直溢出在任何条件下都有益于研发企业,而水平溢出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因而纵向合作总能提高社会福利。但是,只要横向合作能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它比纵向合作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在对各种形式的纵向研发模式的比较研究中,Ishii发现:纵向研发卡特尔合资企业,在技术溢出率较小时,由于研发合资企业激发的投资量过多,导致企业利润减少,而它带来的社会福利却最高。

(二)合作创新对产品市场势力的影响

自熊彼特以来,技术创新与产品市场势力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合作创新与产品市场势力的关系成为该分支的最新拓展。学者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有一类静态分析框架模型认为,合作研发影响企业间生产成本的差距,从而改变产品市场结构和企业产品市场势力。利用这个框架分析的学者,可以在一个模型中同时考察合作创新的研发投资、产品市场势力、利润以及社会福利绩效,但是却无法体现变量之间跨期的影响作用。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学者们引入了动态模型,以期刻画企业合作研发行为对长期定价,进而对产品市场势力的影响机制。

Salant&Shaffer[12]的模型在静态框架研究中最为经典。他们发现,即使技术溢出水平很小,最有效率的合作研发也会导致产品市场趋于垄断。但是,他们模型中的技术溢出是创新成果,而且研发生产函数不具有一般性。Dakhlia[13]将其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他认为,如果技术溢出为创新产出,当溢出水平很低,并且研发生产函数不太凹时,合作研发会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同时也会增加成员企业利润。如果技术溢出为创新投入,只有当溢出率很大时,有效率的合作研发才会提高产品市场的集中度。Dakhlia与Salant&Shaffer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但是他更具洞察力地指出由于不同的技术溢出类型,结论成立的条件不同。

在动态模型中,学者们都采用了多阶段重复博弈的分析方法。Martin[14]模型研究的是过程创新。他认为,当企业组建研发联盟时,他们预期合作研发时的利润高于独立研发时的利润。企业以退出联盟为要挟来维持合谋。合作研发使企业更易达成默契合谋(tacit collusion),社会福利因而减少。Lambertini,Poddar&Sasaki[15]从产品差异的视角切入研究产品的合作创新。他们发现合谋前,企业的研发模式不会影响价格合谋。但是合谋一旦达成,独立研发时,企业生产差异化产品,这将提高价格合谋利润或是降低临界贴现率,因而提高了合谋稳定性。相反,因为研发合资企业⑦只开发一种产品,它会降低合谋稳定性。

二、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经验研究

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经验研究,由于数据资料的缺乏,其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有少量零星文献。四大数据库⑧的建立,为学者们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经验研究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研发方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主题: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评价和技术溢出对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影响。

(一)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评价

学者们从成员企业、所在行业及一国经济三个层面,探讨了合作创新对研发投入和生产要素等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有些学者研究了合作创新对成员企业研发投入量的影响。通过合作,企业获得互补的资源和知识(Caloghirou,2003;Hite&Hesterly,2001),克服技术溢出外部性,分摊研发成本和分散风险(Beath,1998),研发投入因而增加(Lopez,2008)[16]。有些学者研究了合作创新对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生产效率和效益等的影响。Link&Bauer[17]的计量模型显示合作研发不但能增加市场份额而且能促进独立研发效率。经验研究表明,合作研发能否促进企业利润提高是有条件的,但是这些条件具体是什么学者们还不明确。Berg,Duncan&Friedman[18]认为合作研发反而使企业利润下降,尤其是短期利润。而Vonortas[19]的计量模型则显示,合作与利润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Benfratello& Sembenelli[20]研究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结论表明,成员企业比非成员企业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价格成本边际(price-cost margin)。Suetens Sigrid[21]探究了合作创新对产品市场结构的影响。他使用实验经济学的模拟方法比较了两种情形下的合作研发:具有约束力合同情形(a treatment with binding contracts)和不具有约束力的基础协议(baseline treatment)情形。他发现,基于具有约束力合同的那组成员合作研发后,更倾向于进行价格合谋。Tarek Sadraoui&Naceur Ben Zina[22]则研究了本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创新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发现,在合作研发过程中,本国企业的独立研发(internal expenditure)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合作研发能否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二)技术溢出对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影响

当学者们对企业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的绩效展开比较时,技术溢出是模型的核心变量。但是,对技术溢出的测量始终是一个难题。这极大地阻碍了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经验研究。迄今为止,很多经验研究只是间接论证技术溢出与合作研发之间的某种关系。很多学者(Mansfield[23];Levin等[24];欧洲统计局,1989)总结了各种技术溢出的渠道,它们包括:投入品供给者、消费者、人员流动、非正式的沟通网络、与其他公司进行正式的交流、各种形式的会议、研发外包、专利转让和逆向工程。虽然理论研究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是导致技术溢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经验研究发现,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远不及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欧洲统计局,1989)。在此基础上,Veugelers和De Bondt[25]对技术溢出与合作研发的关系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为了验证技术溢出率越高的行业合作研发的频率也越高,他们首先将所有行业分为高、中、低技术溢出率的三类行业,接着分别计数三类行业合作研发发生的次数。结果表明,在具有中、高技术溢出率的行业,研发合资企业的数量更多,其中以非正式的合作协议居多。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合作研发时企业会更多地选择合资企业。Hernan,Marin和Siotis[26]的计量结果显示,在研发密集型行业(R&D-intensive industry),技术溢出是决定研发合资企业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且,市场集中度越高,研发合资企业越易形成。因此,这就验证了产业组织理论得出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差异性越大,临界的溢出水平会越低(De Bondt和Veugelers,1991)”这个命题。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国内外学者围绕技术溢出,对合作创新的市场绩效进行了系统且细致的研究。但是研究的视角单一,技术溢出仅仅是影响合作创新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实证研究也非常不够。因此,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研究,对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效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意义重大。

第一,现有文献研究的是市场体制完善的经济体,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向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过渡阶段的体制不完善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市场绩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科技政策对合作创新,实现技术赶超至关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文献研究科技政策对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影响。

第二,现有研究还忽视了技术市场。企业合作创新后,申请专利,允许其他企业使用该专利,从而收取专利费,这就形成了技术市场。技术市场的定价行为和均衡必然影响产品市场和后续的创新行为,因而研究合作创新与专利安排的相互作用,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是下一步研究深入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三,合作创新实证研究之所以薄弱,一方面是因为数据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的局限。除了完善数据库以外,应综合运用多案例、DID计量模型和仿真等前沿的实证方法对我国企业的合作创新市场绩效进行测评。

注释:

①联盟绩效是指联盟本身所创造的绩效。

②企业绩效指技术联盟带给企业的利益与帮助。

③市场绩效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成立联盟使某一产业组织在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其研究的指标主要有价格、产量、成本、利润和研发投入等。

④国外经济学者通常用合作研发(cooperative R&D)这一术语来表达类似的经济现象。

⑤研发投资量可以反映技术进步的速度,社会福利体现的是研发资源的配置效率。

⑥在该文协调研发投资的联盟定义为研发卡特尔(R&D cartel),完全分享研发信息的联盟称做研发合资企业(RJV)。

⑦在该文研发合资企业是一种成员企业共同分担研发成本、分享收益的合作创新组织模式。

⑧它们分别是 CATI,NCRA-RJV,CORE 和 STEP TO RJVs。

[1]d’Aspremont,C.and A.Jacquemin(1988).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8:1133-1137.

[2]Kamien,M.,E.Müller and I.Zang(1992).Research Joint Ventures and R&D Cartel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2:1293-1306.

[3]Cohen,W.M.,Levinthal,D.A.(1989).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The Economic Journal 94,569-596.

[4]Kamien,M.and Zang,I.(2000).Meet Me Halfway:Research Joint Venture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8:995-1012.

[5]María José Gil Moltó& Nikolaos Georgantzís & Vicente Orts.Cooperative R&D with Endogenous Technology Differenti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5,14(2):461-476,

[6]Lars Wiethaus(2006).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 in R&D when innovation and absorption are costly[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5(6):569-589.

[7]Baerenss,A.(1999).R&D Joint Ventures:The Case of Asymmetric Firm[C].Center for Economic Analysis Working Paper 99-17,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8]Gamal Atallah(2005).R&D cooperation with asymmetric spillover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38(3):919-936.

[9]Marie-Laure Cabon-Dhersin(2008).R&D Cooperation and Collusion:The Case of Joint Labs[J].Manchester School,76(4):424-435.

[10]Gamal Atallah(2002).Vertical R&D Spillovers,Cooperation,Market Structure,And Innovation[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1(3):179-209.

[11]Akira,Ishii,(2004).Cooperative R&D between vertically related firms with spillovers.International[J].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2(8-9):1213-1235.

[12]Salant,S.and Shaffer,G.(1999).Unequal Treatment of Identical Agents in Cournot Equilibriu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585-604.

[13]Sami,Dakhlia,Flavio,M.,Menezes,and Akram,Temmi(2006).The role of R&D technology in asymmetric research joint venture[J].The Manchester School,74(1):52-63.

[14]Martin,S.(1995).R&D Joint Ventures and Tacit Product Market Collu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733-741.

[15]Luca Lambertini,Sougata,Poddar and Dan,Sasaki(2002).Research joint ventur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price collu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6):829-854.

[16]Lopez,A.(2008).Determinants for R&D cooperation:Evidence from Spanish manufacturing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6:113-136.

[17]Link,A.N.and Bauer,L.L..Cooperative Research in U,S,Manufacturing:Assessing Policy Initiatives and Corporate Strategies[C].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89.

[18]Berg,S.V.,Duncan,J.and Friedman,P..Joint Venture Strategies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M].Cambridge,Mass.:Oelgeschlager Gunn and Hain Publisher Inc.,1982.

[19]Vonortas,N.S.Cooperation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Boston,MA;Dordrecht,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20]Benfratellao,L.and Sembenelli,A..Reearch Joint Ventures and Firm Level Performance[C].research paper prepared for the proje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Towards Research Joint Venture Project SOE1-CT97-1075,TSER,European Commission,DG XII,1999.

[21]Suetens,Sigrid(2008).Does R&D cooperation facilitate price collusion?An experi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66(3-4):822-836.

[22]Tarek Sadraoui· Naceur Ben Zina(2007).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and R&D cooperation:A cointegration panel data analysis for the South of Mediterranean countries[J].NBER working paper.

[23]Mansfield,E..How Rapidly does New Industrial Technology Leak Out[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5,34:217-223.

[24]Levin,R.,A.Klevorick,R.Nelson and S..Appropriating the Returns from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7,3:783-831.

[25]Veugelers,R.and R.de Bond.Cooperative Innovative Activities[C].in:C.Antonelli(ed.),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Networks,North-Holland,Amsterdam,1992.

[26]Hernan R.,Martin,P.and Siotis,G.,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research joint venture formation[C].research paper prepared for the proje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Towards Research Joint Ventures”,Project SOE1-CT97-1075,TSER,European Commission,DG XII,1999.

猜你喜欢
合资企业社会福利产品
合资企业预算管理策略探究
传承·总结·飞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换届大会纪实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专利制度问题
社会福利与欧债危机
如何发挥工会组织在合资企业中的作用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