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燕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管理系, 江苏 苏州 215104)
中职学校在学生评价方面,不仅加强了相关技能的等级鉴定,而且学业评价后段也呈多样化,包括形成性评价、技能评价、能力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目前中职学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学业创新评价模式。
1.“二阶段三课堂”的学业评价模式
“二阶段”就是将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分成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三课堂”就是把课堂学习分为基础理论、技能实训和行业岗位三类课堂来完成。 这种评价模式既保证了学业评价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使学业评价呈现多样性。基础理论课堂,是指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公共素质课堂、文化基础课堂和专业理论课堂;技能实训课堂,是指需要利用实验实训设备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行业岗位课堂,是指要到行业(企业)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课堂。[1]
2.发展性评价模式
发展性评价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和谐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2]
3.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模式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模式,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实行学分制、引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认证,充实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评内容,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顺利就业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使高职教育更具科学性。目前高职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学业创新评价模式。
1.演示性评价
演示性评价是设计好的一种演示性测试,给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采用某种方式去“演示”,演示的方式可以是:问题演示、声乐演唱、表演、诗歌朗诵、模型制作、设计、素描、摄影、艺术作品、设计报告、文案、设计发明等。演示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是要围绕一定的项目来展开,然后要求学生对该项目的问题、任务、活动进行演示,是一种完全在各种有序或无序的状态下,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的过程,这种评价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最终产生可见性作品。[3]
2.自主式评价
自主式评价模式是指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任课老师对课程评价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组织团队,自主选择调查企业,自主确定作业内容,最后按照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终评的方式,形成最终成绩。这种评价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意识,评价结果能较为科学地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
3.“多元嵌入式”学习评价模式
“多元嵌入式”学习评价模式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实施以职业技能评价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多元嵌入式”学习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在评价的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及其管理等环节是嵌入式,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是以过程评价为主,终结评价为辅,这种评价模式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5]
4.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顶岗实习评价模式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方法与手段有:校企合作参与考核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规范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促进了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在考核评价方面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综合英国职业教育的BTEC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TAFE教学模式的课程评价,都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以生为本,与教育培训机构的能力标准与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一致,实行教考分离,行业参与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中高职衔接体系涵盖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学制模式、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内容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学制衔接
目前我国中高职学制衔接的主要模式有:对口招生模式—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自由报考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之间没有合作关系;分段贯通模式—中高职学校之间有合作关系,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五年一贯制模式—在一所高职院校或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实施的模式。
2.专业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的,如果中高职学校专业设置不一致,中高职衔接便无法进行。因此,要建立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编制机制。
3.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共同特点是职业性、技术性。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性表现在两者都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区别在于中职教育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中职培养的是学生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而高职主要培养学生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
4.课程衔接
要做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必须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立中高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的机制,通过课程的共同开发,整合中高职课程内容,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在改革课程体系时,要做好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内容的衔接,职业技能成果与学业成绩的衔接。
5.评价衔接
评价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难点,不论是五年一贯制还是分段式中高职培养,都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有效衔接。
6.衔接目标
中高职衔接的目标是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高职衔接评价体系涵盖中职课程评价、中高职共有课程评价与高职课程评价,而中高职衔接评价是中高职衔接的难点,也是考量中高职是否真正实现有效衔接的指标。
1.中高职衔接评价体系
(1)高职课程评价
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课外实践环节。考核评价应结合专业特色,以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科学地评判学生,注重评价的发展性。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2)中高职共有课程评价
同一门课程,高职阶段与中职阶段相比,在教学内容、知识掌握程度、能力要求上都有更高的要求。中职阶段的评价考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职业基本能力的获得。高职阶段的评价考核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较高技能的掌握程度,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3)中职课程评价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考核评价包含公共基础课评价、专业理论课评价、校内实训评价、一体化课程评价、校外实习评价等。考核评价应围绕企业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采用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差异性评价方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2.中高职衔接评价体系实施措施
(1)做好中高职衔接评价的规范设计
评价过程的规范设计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类型、考核方法等多方面的规范设计。考核要具有全面性,要包含学生从事某项技能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考核类型要包括诊断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考核方法要多元化,采用期末考试、单元测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演讲、案例分析、团队活动、模拟操作、项目调查、实习报告、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答辩等,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2)建立中高职衔接评价的反馈机制
教学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反馈过程,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回应。建立健全考核结果评价的反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建立中高职衔接“三评联动”的考核评价制度
中高职实践课程的评价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以本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由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制订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总之,中高职衔接评价要建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衔接的基础上,在评价时对中职的评价和对高职的评价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要建立健全考核结果评价的反馈机制,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的多元评价模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成长。
[1]陈群,王彬,周彬.对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的 再认识[J].职教论坛,2011(6):54-56.
[2]胡焱.基于发展性评价模式的中职数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 新导刊,2008(8):226.
[3]张焕丽.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 育与职业,2010(20):171-172.
[4]侯明贤,李亚男.高职管理类专业基础课自主式评价模式的改 革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112-114.
[5]郭自灿.高职学生“多元嵌入式”学习评价模式实践—以施工 图识读与会审课程学习评价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2(3):19-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