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党史文化优势,壮大我国文化软实力

2013-04-11 07:20薛光远陈宇翔
湖湘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实力党史中国共产党

薛光远,陈宇翔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党史文化是当下中国文化领域一道独特的先进文化风景,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对社会发展理念、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力量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当今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下如何发挥党史文化的独特引领作用,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党史文化”这一概念本身,而被赋予了文化软实力新的时代内涵与民族精神,将以各种形式迸射出包括党史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

一、党史文化的先进性可以引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上,只有那些真正反映时代精神和前进方向、居于制高点上的先进文化才能够引领社会的文明进步,才能够从之者众、服之者广、感人深且易人易,成为真正的实力。自近代西方文化挟风鼓浪、叩关而来,中国文化就在西力的冲击下变得七零八落、难以为继。正是在各种文化思潮交相激荡,深刻影响甚至左右社会变革方向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源泉,并在不断适应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形成自成体系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内涵,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胜利。

科学理论从来就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成功的将先进理论、时代精神和客观实际结合在一起,融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成为领导中国人民把握时代脉搏、完成历史任务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指导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有力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理论武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指导方针。这些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创新,是同时代最先进的理论,是中国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同时,它们也构成党史文化的核心观念,集中体现和影响党的文化性质和文化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摸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正确道路的过程,也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客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各种胜利,一步步的接近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过程。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它的领导,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约瑟夫·奈看来,任何一种软实力资源,之所以能够生发出吸引人甚或“同化性”的魅力,就在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在于其价值观所具有的能够激发人们情感、渴望和梦想的力量。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总结,是党的历史与先进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今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必然要占领党史文化这一制高点,江泽民曾言:“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1]P277从旗帜的高度来看待执政党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正是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世界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多元思潮在社会转型期的纷繁复杂、经济增长刺激下的文化寻古情怀都为文化的繁荣发展设置了诸多障碍。能否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主流文化发展壮大是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巨大考验。以党史文化为核心,将党史文化所体现和代表的先进文化渗透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让民众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更好地感知、体认和领悟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抵制庸俗、低俗的价值观念的侵入,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以党史文化的与时俱进特性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拓展

歌德曾经说过,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2]P332其实,只要理论之树深植于实践和生活的沃土中,同样可以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伴而生,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极大地改变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面貌。这一过程,正是党史文化不断更新发展,形塑自己独特风貌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深入人心、凝聚力量,成为指引发展方向的过程。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肩负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20世纪上半叶,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百废待兴的国内局面,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及时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为实现十三亿中国人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已经表明,在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没有一条可资借鉴的正确模式,也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教条指导一切。只能在客观现实的要求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总结经验,大胆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又用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党史文化正是在这一动态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形态。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到“以人为本”,再到“科学发展”,党的核心理念在不断的前进变化,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从事的各项事业,也呈现出既一脉相承,又多姿多彩的特色。这其中,对时代精神、时代风潮的引领和把握,成为党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行动上有所作为的重要原因。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中国共产党都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在核心理念上自我更新,与时俱进,从而永远保持着自己的青春活力和生命力。正是由于党的核心理念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更使其文化气象呈现出不断发展的特有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往往取决于其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如果文化的发展仅仅依赖于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并形成严重的依赖感,就会丧失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最终失去自己存在的价值。只有从本国文化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在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革新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产生持续有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不断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源源不断的注入生机和活力。党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表明自己是具有自我变革、自我更新能力的文化形态。在当下,它正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为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都需要坚持并不断发挥党史文化的重要作用,使其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特质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信念和追求,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健康有效的发展。

三、以党史文化中蕴含的不屈精神形塑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内核

“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3]P135在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沉积和近代灾难的国度,想要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国家,必然会走一条同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道路。这条道路的曲折与艰难,必然会产生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气质的文化形态。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就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广泛存在,又遭受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一片满目苍夷之色。从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追求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以来,就不断地遭受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打压、阻挠,遭遇到各式各样的挫折与牺牲,然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的幸福为己任,不为艰难,勇往直前。在对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城市革命”、国民大革命、“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等一系列惨痛的失败与教训,在五卅惨案、马日事变、反围剿失利等接踵而至的挫折中,共产党人的血染红了祖国河山。然而在民族解放与个人安危面前,共产党人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无数先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气魄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凭借着不屈的精神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最终开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门。“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4]P1439面对着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状况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以其特有的精神品质,自力更生、艰难探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又遭遇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等一系列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失去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信心与勇气,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成就。尽管“文化大革命”又将中国的发展道路引向歧途,给正在复兴的中华民族带来悲剧性和灾难性的后果,但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由“革命”到“改革”的转变后,邓小平号召全体共产党人“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5]p368,把不屈的革命精神内化为改革的动力,排除万难,解放思想,最终将中华民族重新引上正确的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华夏文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自强开放、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同,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品质深刻的影响着该民族、该国家的文化发展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党史文化蕴含的不屈精神正是对中国民族精神品质的最好阐述,它是民族精神的当代继承和延展。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当前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必然延续这一精神路径,将不屈的民族精神引申、转化为改革创业、科学发展的精神内核,塑造文化自强之魂,使其成为凝聚人心、引领风尚的精神纽带,进而转变文化发展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格局,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延续并拓展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勇往直前,不断寻求自我解放的精神传统。

四、以党史文化展现鲜明特色塑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依托其自身的既有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深厚民族特质的传统文化。其间积淀着中国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资源,包含着中国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母体。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创生与发展,无时不刻不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延续并不断发展着自己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特质。

民族性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民族精神都以其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质维系着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不断进行文化的更新与再造。就在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口号的同时,也就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6]P533的历史任务。毛泽东曾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6]P534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刻的影响着国民的价值认同、情感归依和行为方式。然而传统又是兼具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取舍的角度与程度必须以每个时代的社会进步为尺度来审视和判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已经为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定下了向度和维度。传统与现代的互补、中西文化的交融,都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资源进行重新发掘与更新。党史文化正是对其最好的阐释和呼应。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它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由和国家富强生生不息、战斗不止的伟大精神品格,深化了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的理解,强化了对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的感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带领人民群众找到人生的价值目标和升华灵魂的精神家园。民族精神与党史文化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正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使得中国共产党不断在传统中汲取养分,不断完成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形成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质和民族属性的过程。文化建设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中国特色,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西方社会学家赫尔曼·卡恩曾指出:“现代化不再意味着美国化和西方化,虽然还可以从西方学到许多东西……各个国家将找到自己的道路。”[7]P38党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告诉世人,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全球化趋势和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所蕴含和彰显的文化意义融合了先进理论、时代意义、民族精神和现实关怀,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重视党史文化中这些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文化特质,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为基准,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并在凝聚全体国民政治信仰、道德意识和价值共识的基础上,以崇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以乐观、骄傲的态度展望它的发展前景,通过不断的扬弃与整理,使中国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始终保持其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塑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形象与魅力。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党史文化不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博大的社会发展思想和磅礴的社会发展潮流,理应成为支撑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流文化形态,并以此作为克服和弥补市场化、私有化的众多缺陷与不足的重要途径,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手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如此,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形象不断改善的现代化大国,才能达到文化软实力所应企及的高度。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歌德.浮士德[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3.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4]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陈一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实力党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软实力致胜
党史上的今天
实力抢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