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禅文化的表现形式

2013-04-11 06:21褚亚玲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禅意禅宗诗歌

褚亚玲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

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与语言历史结合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与文学艺术结合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与建筑工艺结合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与学术思想结合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不能一一论及,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重点论述。

一、旧体的禅意诗歌

禅宗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非常突出。“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诗禅的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1.禅诗的形成。禅宗认为,只对佛教经典作文字上的研读,单靠学习书本上的佛教理论是修不成佛的。佛性是不可说的。一切文字语言理论说教都是日常的世俗的智慧,是人们用理性思维获得的一般知识。人们常用的逻辑性思维,不可能体认佛性,得到真正的智慧,佛智怎样才能修得呢?要靠实修,“靠内证”,靠内心的体验和证悟,也就是要靠自觉体认,从思维方式看就是直觉思维、直觉体悟,妙悟。因此,作为方便手段,作为指月之指,作为启悟学人的工具,禅宗借用了大量的形象化的比喻、象征等,这样,诗歌语言形式便得到了禅宗的青睐。

临济宗禅人中当数临济与凤林的问答为典型:到凤林。林曰:“有事相借问,得么?”师曰:“何得剜肉作疮。”林曰:“海月澄无影,游鱼独自迷。”师曰:“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林曰:“观风知浪起,玩水野帆飘。”师曰:“孤蟾独耀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林曰:“任张三寸挥天地,一句临机试道看?”师曰:“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林便休。师乃有颂曰:“大道绝同,任向西东。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禅宗诗歌的象征体系核心范畴之一是本体与作用。在这组对答中,凤林以“事”发难,象征作用;临济对以不得剜肉作疮,比喻本体圆满自足,任何言句都是对其完整性的破坏。凤林以月象征本体或自性,明月晶莹圆亮,象征般若智慧本体,没有任何烦恼的影子。但水底的游鱼却偏偏迷失,象征人们执幻为实,认假成真,在空明的境界里迷失了自己。临济把断封疆:海月既无影,游鱼不会迷。所谓迷失,不过是自心的分别而已。凤林继续设下陷阱:自性虽无形象,但毕竟要通过作用、物象来反映,犹如风生浪起,水荡船飘,这是要将临济往由现象体认本体的知见方向去引。临济心中了然,昂然不顾,谓彻悟之时,心镜如朗月高悬,山河澄明渊静。长啸一声,天地萧瑟。刊落繁华,俯仰自得于了悟的空明之境。禅师大量运用诗歌语言作为启悟方式,诗歌语言于是充斥于禅宗语录中,而使禅宗成为了诗歌王国。

2.诗人的推波助澜。诗化的禅宗很快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得到诗人的喜爱,使禅宗几乎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佛教宗派。禅宗重顿悟,禅宗不重坐禅,主张平常心是道,主张随缘任运,禅宗不断创造种种新奇独特的简单明快的修行方法,也都投合文人士大夫的所好,加快文人、诗人和禅宗的结缘。诗禅渗透而且互相促进,对诗的影响之大也就可以想见了。杜甫、李白、王维、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姚合、许浑、郑谷、温庭筠、司空图、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李贽、袁宏道、黄宗羲、王夫之、等等,都是禅宗的倾心者。这些文人诗人也写了大量的禅诗。以唐代诗人为例,在他们的诗中禅诗的数量占有极大比重。如,王维的诗总数约300多首,其中禅诗多达170多首,一半以上。孟浩然诗约267 首,禅诗有90多首,占1/3,韦应物写诗600多首,禅诗有100多首,占1/6。柳宗元写诗103 首,禅诗有20多首。这当然是了不起的贡献和建树。“(禅诗)不但许多位僧人写,许多崇佛的文人,包括许多名诗人也写,据粗略估计,其数量达3 万首之多,是我国许多古代诗歌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有不朽的魅力。”

3.禅诗的内容。从内容看,禅诗多表现诗人鄙薄功名利禄、纯净无邪的心胸和淡泊宁静自在无碍的心境,营造出超尘脱俗的高品味、高境界,这是禅宗对中国古代诗歌产生的又一深刻影响。

晋史宗的《咏怀诗》:“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泛若不系舟。方当毕尘虑,栖志老山丘。”没有贪欲没有所求因而无愁无忧。清虚自守,腾腾任运,万虑俱忘,悠然自适,何等纯净的境界。写出了禅者清虚自守、腾腾任运、万虑俱忘、悠然自适的修道生涯。又如贯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高淡清虑就是修道之家,何必一定要占住好的烟霞。无心于求道反而能自然得道,有意修禅却难以到达。风吹动好花花片纷纷飘落,石阶横挡流水五琴倾斜,但求此情此境能总是如此,谁去羡慕那前程如此广大无涯。)现出高淡清虚、无虑无思、毫无执着、自然得道、悠然自适于山野、不求俗世前程的情怀,这里透露出了诗人对宁静禅意的追求。亦是禅宗主张的无虑无思、不落阶级、自然合道的旨意。

看一看李商隐诗中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生活在禅风大炽的晚唐时代,他交往得最多的佛徒是禅宗僧侣,他超越痛苦的途径也是禅宗的观照,即不二法门。“不二”,亦称“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法门”指入道的门径。禅宗将超越一切差别境界的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态度和禅悟的极则。李商隐通过不二法门的禅学观照,超越了时空、顺逆、圆缺、得失、物我、色空等相对的二元观念,表现了大小相即相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凝聚于当下,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时空观念;圆缺一如、当体即空的情感内省模式;以及泯除物我、忘怀顺逆、把握现境、随缘自适的审美襟怀。李商隐《北青萝》有“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的泯灭爱憎、心境澄明的超悟之境。“禅定观照中的另一种感受是小大相即,破除分别。李商隐《题僧壁》“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便表现了芥子纳须弥的禅观。“小时正大,芥子纳于须弥;大时正小,海水纳于毛孔。”《维摩经·不可思议品》大小相即的空间观念有助于破除大小相对的分别相,从而获得精神的澄明解脱。吴言生这样评论他。

4.意境诗。禅宗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深刻影响和重大建树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创造了高质量上乘的意境诗。

诗中情景交融,情借景表现,景语就是情语,景语物色带情,这样就有言外之意,就有了意境。这样的意境诗在唐代很多,也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交融结合。李白许多名诗就多是这类意境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王维的一大批山水景物诗。他的辋川集组诗就是这类最杰出的诗。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对客观山水的描述中,让人体会出生命里的幽幽禅意,引导人体会到生命中的安宁之美,从而放下尘世的挂碍,悟得人生的真谛。

用禅心、禅眼来观照,平素普普通通的景物,也有了无限的意味,让人们更多地领悟到繁闹生活背后的滋味,在无穷的意蕴中体会宇宙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奥妙。意境诗中许多景色、意境的描写,都是用自然声色表现佛性的无所不在,即目击道存,触目皆是菩提的表现。

二、茶禅一味

相传神农尝百草后知道茶有解毒的药效,茶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茶文化蓬勃兴起。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在禅寺成长的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开创了一代茶艺新风,对茶禅一味做出了巨大贡献。

1.茶与禅的契合。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地理环境大都适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是佛教的优良传统,许多禅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中国史书记载的许多名茶,最初都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等。禅僧也创造出了许多茶的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方法。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此时的茶,不仅是禅门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在这里,茶的本质与禅的本质是一脉相通的。茶里的恬淡平静与禅的意味悠远密切结合,千年传承,形成了茶香悠悠、禅意隐隐的茶禅文化。

2.茶禅一味远播国外。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有了日本的“茶道”,直至如今,日本的茶道依然很盛行,有一套完整、严格而繁琐的仪式,每一道仪式都有一定的文化含义,这是历史传承的结果;传入英国,有了伦敦“午后茶”;在一定意义上,茶禅文化深远地影响了世界文明。茶禅是文化的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从这里,我们可见各国不同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都有益处。”禅茶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

3.茶意即禅意。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修结合,是非常自然而且必然的发展趋势。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和尚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在禅的天地里,茶修与禅修融为一体,茶味与禅味融为一味,茶的真义与禅的真义融为一体,这就完成了中国佛教的三个层面,圆融恬淡的中国茶道。也就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禅一味的茶道。

“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茶之效用,味至而寒。是以行优而有俭德之人饮之甚宜。”茶的恬淡与禅的宁静如此契合,这也是茶与禅密不可分形成茶禅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禅画等文学艺术形式里流露出的对禅的思考

在中国绘画的范畴中,禅画,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地位。禅画专指出家人的绘画作品,讲其对禅的领悟,以及引导别人更深地悟得禅。随着时间的推移,禅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禅画演变到后来也并非专指出家人所画的画作,广义来讲,这类绘画作品中包含着一份深邃的人文哲学在里头,引领阅读者去探寻心灵深处的的桃花源,而禅画的作者也远远超出了出家人这个范围。

禅画试图把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变为一种神秘的或是先验的东西。禅画不是说教性的,而是启示性的。禅画是沉思入悟的一种形式,不在言辞。明朝时八大山人的作品颇具代表性。他的墨画作,总是在一种自动性简笔技法里,清清落落地表达出心境敞阔的一面,例如《鱼狗图》、《枯木小鸟》、《鱼》画作中,无不撒落山人那份随遇而安的心理。

深静、飘逸、质朴、自然和含蓄,没有炫人耳目的喋喋不休,却能含情脉脉地动人心弦,天长地久,百看不厌,种种形式的禅文化正因其空、静而能使人悠然意远,使人忘却人间万种机心思虑。

猜你喜欢
禅意禅宗诗歌
诗歌不除外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诗歌岛·八面来风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