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
我国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者沈致隆教授尖锐地指出:“多元智能是一种从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教育哲学思想。在应用过程中简单化为或者庸俗化成‘多元智能是个筐,什么教育改革措施都能往里装’,会使人感到困惑。[1]”加德纳教授本人也强调:“这一心理学理论并不产生直接的教学启示,在设计一个教学体系时考虑到这一事实就颇有意义了。[2]”基于这样的认识,拟就多元智能理论在羽毛球教学研究中准确应用的基本问题做理性思考。
在1999年出版的《智能的重组:21世纪的多元智能》一书中,加德纳将智能的定义修改为“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人类至少具有10种智力,即,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ci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博物学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精神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3]。
查阅2003-2011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未见多元智能理论在羽毛球教学里的应用研究。其他体育领域的研究中,发现大多也仅采用多元智能的“视角”或“语境”,并未对多元智能理论本身在实践运用过程中的准确操作方式方法做出相应的拓展和反思。可以说,仅是在简单地套用多元智能理论,而不是在批判、完善和整合的层面上加以运用,甚至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在羽毛球教学研究中的“中国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如若赞同“多元智能是一种从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教育哲学思想”[5],在羽毛球教学研究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时必须将其核心理念全面、准确、有机地植入羽毛球教学法体系之中,特别是将其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地渗透于羽毛球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中。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拥有多种智能学习者,当其总体智能结构呈现不同的组合方式时,学习者则会呈现特殊的智能表现形式。因此,不同的智能组合方式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风格[5]。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关注传统意义上分析学习者的一般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学习者的智能优势和劣势,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这不仅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一种拓展,亦是多元智能理论下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差异发展的以人为本教学的逻辑起点[6]。然而,过往研究并没提供“智能优势和弱势及智能强项”的测试指标和统计结果,不仅致使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必然质疑,而且导致差异教学成为无本之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运动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传统的教学目标禁锢于体育知识传授和运动技能获得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程式化地注重知识、技能习得,压抑学习者个性发展,制约学习者思维空间的自由发展。多元智能教学目标的设定尊重和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和成长,注重个别性、个性化,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长,是教学目标发展的使然[6]。至此,教学目标由原来的三维拓展到了四维。
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是宗旨。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根据某一主题或问题计划、安排多元智能活动,让学生运用多元智能获取知识或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元智能活动把与主题相关教学内容加以统整,设置项目学习模组模块。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指的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学习者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内容[4]。例如,有结构的项目,学习者归纳出能够满足正确羽毛球技术操作的技术要点;与主题有关的题目,学习者在完成基本技术单元后,搜集与羽毛球基本技术相关的资料,经过分析、整理、综合,形成羽毛球技术原理;与体裁有关的项目,学习者找出纠正错误动作时,有效遏制错误动作的练习手段;模块项目,学习者依据教师提供的某一个羽毛球技术教学的固定形式、形态或结构,据此参照这个模板进行另一个羽毛球技术教学。项目学习不同于传统接受性学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性的研究。加德纳极力主张把项目学习作为创建学习环境的方法来提高每个学生的多元智力[2],然而以往的研究里,没见到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实验要素。
合作学习是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把个人间竞争变为小组间竞争,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组织形式[8]。它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对群体凝聚力的提升,对学习者教学能力的发展,对学业成绩的提高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9]。Cohen(1994)认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用途之一,是让合作学习小组完成多能力的任务。多能力任务可通过将各种各样的智能包含在小组活动中,为所有学习者提供获得帮助的均等机会,鼓励每一组员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的合作学习分组指标,必须引进“强、中、弱”的“智能圈”的“异质搭配”分组指标,既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均等获得帮助的机会,又为进一步迁移学习构建多维度强、弱项学习内容间的搭桥方案,为学习者实现智能的全面发展提供教学组织保证。
2004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框架认为,学习者具有10种智能,但在所有体育研究里,博物学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精神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等3种智能未见,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竟出现了“音乐——节奏智能”。加德纳教授在与中国学者沈致隆先生面对面对话中,进一步澄清时说:“不但我定义的音乐智能中从来没有‘节奏’的字眼,而且节奏也不是音乐智能的‘专利’,为什么惟独在音乐智能的定义中添加‘节奏的’一词。[4]”与此同时,在其文章中,有关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均是在割裂的状态下进行的。多元智能的研究发现,人的智能都是以组合方式表现的[10]。因此,引进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羽毛球教学策略,势必考虑其集约化的有机化倾向,即依据与物体相关和与人相关逻辑的分类,构建以发展身体运动智能为核心,组合空间智能、逻辑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的教学策略模块,解决羽毛球运动技能问题;组合人际智能和内自我认识智能的教学策略模块,解决羽毛球教学评价问题;组合语言智能、精神智能和存在智能的教学策略模块,解决羽毛球教学能力问题。与此同时,依据加德纳关于每一种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的评价理论,在使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模块时,必须遵循羽毛球教学的基本规律,逐步递进地运用,综合性地达成相应教学策略模块功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依据个体智能的多种性、运作方式的统合性和复杂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显现时期的阶段性等基本特征,多元智能理论不仅为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方法提供了可能,而且为重新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方法学基础。首先,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坚持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三种评价观。主张多元化评价,即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估方式的多元化;主张情景化评价,即应该使评价成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一个环节,真实而灵敏地反映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和轨迹;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即主张从识别个体的智能强项入手,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其次,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明确多元智能理论下三种评价目的。不仅要求所有学习者达到同一标准,还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体能、技能和智能情况及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为学习者提供展示自己智能、技能、个性的机会,充分体验羽毛球运动的乐趣与喜悦;通过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在体能、技能、态度、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再则,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准确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评价手段:言语智能——运用教法作业,通过动作方法分析、错误动作成因,考察其口述和书面表述水平;数学智能——运用运动学理论解释技术原理;空间智能——依据人、球、网三者关系的三维空间,解释合理运用技术的方式方法;运动智能——运用教法作业和临场比赛,提供解决自己或他人技术、战术问题的瞬时操作方案;人际关系智能——通过合作学习的关联活动,考察其扮演不同角色时鼓励与支持等建立共识行为;自我认知智能——依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考察其自我知觉的正确程度,及个人观念、信念或价值观;博物学家智能——通过基本技、战术学习,考察其洞察同类技、战术方法差异的辨别、适应与应用程度。
羽毛球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准确操作方法做出相应的拓展和反思,在批判、完善和整合该理论的层面上加以运用:1)在关注传统意义上分析学习者一般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学习者的智能优、劣势;2)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把项目学习作为创建学习环境的方法,提高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制定四维教学目标,拓展合作教学的组织形式,引进教学策略,重新构建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评价体系。
[1]沈致隆.对话加德纳:“多元智能”我们不能简单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4-08-05.
[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特邀演讲[J].
[3]Gardner.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Myths and messages[J].Phi Delta Kappan,1995,77(3):202-209.
[4]周 凯.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课中的应用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0.
[5]路冬梅.论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J].教育探索.2004(7).
[6]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项目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2(9).
[8]靳玉乐.合作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9]张红松.合作学习教学法在羽毛球普修课上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
[10]梅汝利.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