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虎,吕小允
1.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宿州市第十一中学,安徽宿州,234000
在声乐艺术发展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在艺术风格上还是在演唱技法上,都使用过模仿学习法。“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如用口哨模仿布谷鸟叫,小孩子总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1]可以看出,模仿是一个重复的过程,但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或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模仿的结果是一个相似性的结果,可以达到模仿对象的水平,甚至可以超越之。模仿是人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学习既是模仿,模仿也是学习。模仿既可以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又可以分为外在的模仿和内在的模仿。
在声乐学习中,无论是艺术风格上还是演唱技法上的模仿都引起过争议,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如威廉·布朗等认为:“你去模仿别人你将一无所得。你的生理结构最终会排斥外来的东西。”[2]俞子正等也认为:“现在的许多民歌女歌手,她们基本上是一样的声音、一样的风格、一样的甜美矫揉,甚至差不多的化妆打扮、差不多的笑容动作。”[3]这都是对某一种模仿形式的否定。这种模仿属于表层的、粗糙的学习,没有触及到模仿学习的核心,处在模仿的初级阶段。这种模仿非但不会继承和发扬声乐艺术,反而会使声乐艺术的发展误入歧途。不过,也有人对模仿学习旗帜鲜明地赞成。有人这样说:“学歌唱最快速的途径是模仿。”[4]这说明必然有另外一种模仿的学习方式是可取的。“至于模仿学习,这本身并不是错的,相反,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男高音都学得跟多明戈一样,女高音跟里恰蕾莉一样,男低音都像夏里亚宾一样,纵然万人一面又有什么不好呢?”[3]。如果模仿能抓住艺术的核心,抓住艺术本质,创新性的模仿学习,无疑就是一种科学的学习。笔者将从声乐艺术风格的模仿和演唱技法模仿两个层面来阐述如何对待声乐模仿问题。
在古今中外艺术发展历史进程里,艺术创作中会出现思想性、审美观念、艺术风格、创作技法等方面诸多相似的群体,这就是一种艺术流派。在一种流派里,有的是有意识、刻意追求一致的艺术风格,有的是受到某种艺术风格的影响而不自觉地无意识模仿。内在的、有意识的模仿在艺术创作要素、创作技法、艺术的美学品格上都有高度的相似性;而外在的、无意识的模仿可能仅限于一些风貌的近似性。下面以民族唱法模仿现象为例,从内在模仿、外在模仿两个方面来分析模仿学习法。
民族唱法是由各民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歌唱习惯和审美标准,创造和发展出来的一种歌唱方法。它包括戏曲类唱法、说唱类唱法、民间歌谣类唱法以及学院派的民族唱法。本文论述的是学院派的民族唱法。这种民族唱法以汉语言韵辙、咬字吐字的特点为基础,结合传统声乐艺术中的运气、发音、唱情特点,吸收国外演唱方法而逐步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特色,又形成独立体系的演唱方法。一种歌唱体系的形成,既要接受传统声乐艺术的影响,又要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性的发展。在这种对传统和外来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内在模仿学习法是必然之途径。因为一种流派的形成绝非凭空捏造,它必然保留其他文化艺术精华,在对其能被时代审美接受的艺术要素上加以模仿、吸收,在不断地模仿学习中发现新的艺术方向,在创新精神指引下,走出一条鲜明的艺术之路。传统演唱以“大嗓(真声)”“小嗓(假声)”“大小嗓结合”演唱方法为主。而外来的演唱方法在共鸣腔体的打开、咬字吐字上与传统唱法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模仿者要抓住核心的艺术要素,而不是照葫芦画瓢地学习。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可以说明内在模仿的重要性。一些戏曲演员在唱歌时,常自觉不自觉地把戏曲演唱技法运用于歌曲演唱,这种对传统审美习惯的颠覆不符合审美主流意识,必定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这种外在的模仿,忽视了技法为内容服务的核心,不加排除地模仿一切要素,必然不合乎科学规律。著名军旅歌唱家刘斌,原为京剧演员,他的京剧唱段堪比京剧名角。他师从于马派传人——著名艺术家丁英奇和高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世寿。后来,他离开京剧团,跟随中国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上海音乐学院高芝兰教授、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艺术家王秉锐教授学习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他演唱的《当兵的人》、《同志歌》、《共产党员》等歌曲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从刘斌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难看出,他所站的艺术高度不同,所掌握的各类艺术技法程度也不同,这样对于不同唱法的模仿、吸收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他的歌唱艺术既有传统演唱艺术中的“气沉丹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演唱特征,又有借鉴美声唱法“共鸣”“管道”“关闭”等艺术手法。科学地调配演唱的积极因素,达到演唱的合理比例,这就是内在模仿的精神实质。
时下的电视娱乐节目模仿秀很红火,小沈阳在春晚模仿刀郎、阿宝后一举成名;从星光大道走出的刘大成、石头两位歌手,能模仿内地、港台许多歌手的演唱,也能模仿女高音演唱《饮酒歌》等。还有,在声乐初学阶段,有的学生在没有掌握基本概念时就刻意模仿同学、老师而出现“海豚音”“绵羊声”。这些模仿都属于有意识的、外在的、表层意义的模仿。他们利用自己歌唱器官的特点,通过调节声带以及气息运用等手段,使得自己的演唱和某歌星的音色、舞台表演、着装、风格等艺术特征十分接近。作为一种娱乐形式,的确迎合了观众对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需求。但是,一种风格的形成,要经历长期的学习、总结、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反反复复地历练。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而想直接出结果,无疑不符合科学规律。违背科学规律的学习注定不能达到学习的彼岸。另外,这种模仿的局限性,还不利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不利于对艺术审美精髓创造性模仿学习,不利于对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的传承发展。对于风格的模仿,一定要把握风格的内涵,那就是要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大众普遍认同而且经过历史检验的审美品格上进行模仿。在传统文化的基线上,创造性地发展某一风格流派,使其适应时代的审美要求,也就是说,模仿既要有传承,更要有发展。
一般见到的模仿,常常是模仿音色、表演、着装等。悦耳的音色来源于各个歌唱器官紧密而科学的协调配合,如“以气带声”,而不是靠喉咙挤压产生的声音,这样的音色很松弛。歌唱技术上的模仿可分为自我模仿和间接模仿两种。
所谓自我模仿,就是从自己中声区最自然的发音状态下,找出相对较好的一个音或者一个音域,同时向上或者向下延伸、保持,并且模仿自己原声区的发声状态。这种模仿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声时刻地进行对比和检查。有正确发声的对比,可以使自己规避错误的发声方法,并且发现和掌握发声技巧;不断地使学生明确声音的概念,增强学生对正确发声方法的记忆。瑞典歌唱家佛尔认为:这种自我模仿的学习手段是保证声区统一的最好训练方法之一。这种自我模仿的学习过程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发现,在对中声区的模仿中,一定要时刻对比各个声区与中声区发声本质的区别,如气息的对抗强度、声音位置的远近、咬字吐字的变化、“歌唱管道”的变化等。这种变化往往是明显的,不仅容易记,而且能直观地反映发声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发声的变化,促进自我模仿学习。
学习声乐除了自我模仿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进行模仿,如通过磁带、CD等音像资料以及网络学习。这里讨论以歌唱家为模仿对象进行模仿学习。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他的歌唱状态以及艺术素养应该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这种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以及艺术造诣也是声乐学习者必须学习的典范。基于这样的要求,以正确的声音为范本,可以在声乐的概念建立和学习道路上少走弯路。特别是以与自己条件相似的歌手作为模板进行模仿,更会促进自己树立对美的声音感觉。这种正确的声音印象,如果能刻在自己的记忆中,就能时刻对自己的声音进行比较性的学习与吸收。但是,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些老师担心学生盲目地模仿唱片或者视频中歌唱家的音色,导致其对声乐的了解不够透彻、对发声的本质概念模糊、缺乏扎实的基本功等。这种担心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只要正确地树立模仿观念,深入分析歌唱家的演唱特点,结合自身的条件,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模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在这种模仿学习中,学生容易忽略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歌词。语言是表达艺术作品内涵的关键手法。很多外语艺术作品,用原文演唱更能表现作品的内容,若要演唱好这类作品,必须要通过视频和一些音像资料来学习歌词的读法。除此以外,还要深入地了解歌曲的处理技巧,这也可以从音像资料的范唱中领悟其艺术美的特征。
在声乐课上间接的教学模仿,也可以模仿老师的示范。学生在模仿老师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不断的、及时的更正,如吸气、打开、表演等。老师讲歌唱呼吸,常常比喻为“闻花”, “一声叹息”;打开方法,“微笑”“打哈欠”“下巴放松掉”;表演方法,站立时“像一个士兵”“手到眼到神到”“声情并茂”等。这些模仿从感官、表层获得声乐的一些直观感受。“闻花”“叹”“微笑”“掉下巴”,这些模仿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正确歌唱状态带来的松弛、自然,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种捷径。
声乐中的模仿,最重要的是对模仿对象的状态、发声方法、情感的处理和表现形式进行模仿,是在真正理解发声原理的基础上,从作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而创新性的学习。声乐的演唱风格是多样化的,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本质和内涵,采用的表现手法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样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法,而在学习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形成独具个性的唱法。这些都是学习者在模仿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得来的。在模仿时,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形似”到“神似”,并且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等,从而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自然过渡。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田鸣恩.科学的唱法:如何唱高音[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