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改进

2013-04-11 05:15:40明,吴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管理

李 明,吴 双

(1.沈阳大学 科技处,辽宁沈阳 110044;2.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 110168)

社会角色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改进

李 明1,吴 双2

(1.沈阳大学 科技处,辽宁沈阳 110044;2.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 110168)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性。面对新形势下新的教育群体,扬弃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科学理论和经验成果,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社会角色理论视阈下探索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新理念、新途径即是此方面的有益尝试。

社会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管理;扬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大学生群体,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始终是摆在高等学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将运用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角色理论对此问题进行有益尝试。

一、对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扬弃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是大多数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最后的加油站。在大学的人生驿站中,学生各方面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得好,则为个人的事业和发展打下稳健的基石,否则将使人生之路布满荆棘,一路艰辛。大学生教育管理是高等学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重要途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将学生教育好,培养好,这是教育者的良知所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反思以往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模式,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更多的是改进的空间。

教育理念是社会前行的记忆年轮。中国传统教育有“棍棒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重则“家法”,在专制的氛围下人们也“欣然”接受“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片面强调共性、“整齐划一”,这些思维印记导致单一追求“规矩”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还渗透到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之中。强调纪律、维护秩序、中规中矩本无可厚非,“听话”“懂事”“老实”成为人们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褒奖。当然,长期以来,在以“规矩”为核心的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而且越是所谓的“学苗较差”的学校越是如此。

按照上述逻辑,仅仅强调“规矩”,我们不难得出“管理者本位”“长官意识”等结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以学生个性泯灭为代价,将学生置于被动支配者的地位,师生之间结下的是冷冰冰的管理与被管理的相互对立关系,原本应当充满关爱与温情的教育却遭受着严冬,显得单调、呆板、冷冰冰。在“规矩”至上理念的引导下,学校的规章制度片面地成为管理者约束学生的金科玉律,“禁止”“严禁”“不许”“不准”等提法充斥着整个文本,其目的更多的是关照教育管理者运用权力的方便,却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只知道不能、不该干什么,而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由于这种“规矩”至上的理念只体现教育管理者的单向度思维,在对学生违纪事件的认定和处理中不容有丝毫的辩驳,学生对违纪事实的所谓“认错态度”、对教育管理者的态度成为影响其处理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教育管理者甚至将一个简单和微不足道的差错行为堂而皇之地上升到思想和道德诉求范畴。如此做法,学生的任何行为都将被置于道德的审判席,教育管理者始终以道德的“当然正确者”和“权威仲裁者”自居,在对学生进行声色俱厉的批评之后,“以道德的名义”还要学生接受“这是为你好”。长此以往,学生有可能形成无原则的“唯上”“屈从”心理,不利于完善人格心理的形成。

在这种思维和管理环境的影响之下,“就是要当干部”“喜欢管别人”等思想也植根在一些学生干部头脑之中,那种莫名的高高在上感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世易时移。当前,中国正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缴费上学,他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的就业已经从计划分配转向自主择业,以单一的学习成绩命定终身的时代一去不返;“老实”“给老师省心”这样的评价已不是当代大学生本质特征的应有含义[3];作为当代大学生主体的“90后”,彰显个性的人格特征更是异常明显。大量经验事实已经表明,传统的把受教育者当作“灌输容器”、当作“物”对待,作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单向注入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那些侮辱人格、心理施压、语言暴力、不公正对待、精神威胁、精神禁闭等“非人性”化的教育方式,都必须予以剔除,取而代之以更为科学化、人性化,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4]。“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转型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也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刻。

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彰显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教育管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和经验成果,进一步深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深入到学生思想和生活世界之中,增强大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感染力。作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社会角色理论不啻为一种有益选择。

二、社会角色理论与大学生社会角色分析

社会角色理论是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在心理学的社会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形成的。角色(role)原为戏剧名词,它指演员扮演的戏剧人物。将角色作为一个学术专有名词来使用,肇始于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米德在研究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中揭示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需经历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的阶段,其核心是模仿和扮演角色[5]99。

人类生活于社会之中,总会被赋予一定的位置或者地位,这是由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然,具体表现这种位置或地位的则是角色。社会角色是人在社会生活之中形成的一套行为模式,与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社会期望值基本一致。这种行为模式是人类社会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结晶,当某种行为模式被认为是有益和有效的时候,它就会被强化和固定下来,成为指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

社会角色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对人角色行为改变及其原因的研究,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按照社会角色理论,人的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5]100-102。本文试图在此理论视域下对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进行分析。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或者说,当一个人的角色不是由于自身努力,而是由出生这一先天因素所决定时,它就属于先赋角色。例如,子女、特困生、侏儒者、“90后”等可称为大学生的先赋角色。

经过个人努力获得的角色叫做自致角色。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某种社会地位,与此相应,他也就获得了某种社会角色。例如,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违纪违规者、学生团体成员等可称为大学生的自致角色。

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

规定角色是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规定的角色。它具体指出了角色承担者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甚至指出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即对承担这种角色的人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例如,学生、团员、党员、学生干部、准员工、军训学员等可称为大学生的规定角色。

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社会对许多角色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只是指出了扮演这种角色所应遵循的基本思想,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这种角色叫开放角色。例如,公民、毛坯人才、恋人、朋友、室友、消费者等可称为大学生的开放角色。

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对于处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应该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称为理想角色。例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有”新人、道德模范、全面发展的人、“三好学生”等可称为大学生的实际角色。

对于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视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情况而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被称作实际角色。例如,学生、公民、准劳动者等可称为大学生的实际角色。

三、基于大学生社会角色分析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改进

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的行为规范去活动,称为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过程包括角色期望、角色认同和扮演的具体过程。角色扮演中常出现的问题有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等[5]102-107。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之中,经意不经意间正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他们有过身心与思想的和谐,更经历着种种问题,经受着成长的烦恼。

做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都很熟悉,新生刚刚实现人生的转折,进入大学开启新的人生征程,在大学的第一课——军事训练期间,他们的精神风貌、组织纪律性、意志品质特别令人称道。然而,随着大学生活的进一步深入,对周遭的一切渐趋习以为常,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会逐渐开始出现懈怠,不求上进、违反校规校纪、学业不佳,甚至被开除。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对部分学生如此的变化,不能以无奈的叹息和“这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悲观情绪聊以自慰,更多的是直面这种强烈的反差,探究现象背后学生们成长的规律,破解个中难题。借助于上述的社会角色理论,尝试着对大学生大学阶段的角色进行分析,或许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比如,在军训期间,军装、口令、操练、教官、内务训练等因素促使学生们更多地将自身视为一名军人,这种角色期望与角色扮演使学生潜意识中用军人的标准来严格约束自我,因此在组织纪律性、生活管理(宿舍内务最为突出)、意志品质等方面都能有上佳的表现。在整个大学期间,面对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成长阶段,学生们表现为不同社会角色的复合体,能够自我期待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角色,并能够扮演好这些社会角色,学生社会化进程就会比较顺利,否则就会因为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等角色扮演中的问题出现种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大学生社会角色分类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社会角色进行分类,如下表所示:

2.大学生社会角色分析及大学生教育管理改进的建议

上述表中所例举的大学生社会角色分类或许存在不甚准确之处,但对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精细化和因材施教却大有裨益。

当前,被冠之以“90后”称呼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面对当前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客观研判,以代际名称归纳学生特点未免失之简单,动辄以“我们当年上大学如何如何”云云,未免缺乏历史和发展的眼界。“90后”身上先天打烙着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痕迹,这不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选择,这是其先赋角色。面对这一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正是高等学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打课题。

先赋角色具有不可选择性。比如,对于先天在身体上存在不足和缺欠,家庭由于种种变故和社会原因致困的学生,要使他们懂得每个人不可能选择出身和家庭,但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自致角色。“寒门贵子”古往今来屡见不鲜,“知识改变命运”至今更加比比皆是。况且,当前国家极其注重民生和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所谓的经济困难学生只要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就有机会克服先天不足,改变家庭和自身的命运。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引导学生坚定“自强不息”“天道酬勤”的信心,而不要陷入“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的泥淖。

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之中,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学会强化学生的规定角色,例如,《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守则》等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日常行为准则等均做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角色中也含有理想角色的成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实事求是,将这些理想角色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相结合。理想角色是社会对处于社会关系中人们行为的期望,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基础的。一般地,它是一种标准较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倡导、鼓励人们向某一方向努力的作用,所以有时会高于一般人行为所达到的水平。因此,在大学生的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张力,既不能因为学生达不到而放弃高标准,也不能不实事求是,对学生求全责备。

传统的以“规矩”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更多的是针对学生的规定角色。对于学生的开放角色,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倡导和行为指导。“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在学生理想角色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信息和媒介发达的当今世界,帮助学生构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道德判断能力更为重要,而且将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有机结合,实现帮助学生塑造实际角色与塑造理想角色的有效融合,教育和管理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友好型师生关系,要从教育管理的主导地位向师生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过渡,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逐渐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渐趋消解结构主义理念,有规范、制度不惟规范、制度,在师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等关系的互动中树立建构主义的理念,在参照行为规范的背景下不断创新、创造,构建和谐的校园教育管理和学生成人成才环境,开创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全新境界。

[1]《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28,31.

[2]《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14.

[3]高岩,李明.从崇尚“秩序”到构建“和谐”——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J].中国冶金教育,2006(3):53-55.

[4]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4-17.

[5]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G641

A

1674-5450(2013)02-0066-03

2012-12-20

李明(1981-),男,辽宁凤城人,沈阳大学讲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赵 颖】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