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与中共高层形象塑造

2013-04-11 04:52:34梁忠翠马玉林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高层政党

梁忠翠,马玉林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政党的公众形象是指政党展现给公众的精神风貌和公众对其形成的综合性、整体性的公众形象的评价,也是衡量公众信任和支持率的重要尺度。政党高层领导人的公众形象是政党公众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政党领导人政治生命力的重要支撑,而且直接影响着政党的对外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直接关系着政党的政治前途和命运。强化高层领导人形象的建设,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塑造良好形象,以影响广大民众对本党的态度和认知,谋求广泛政治认同和支持,是一个追求先进的政党所必须做的事情。

革命战争年代,较能代表中共高层形象塑造水平的当属其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公开合法创办的党报——《新华日报》,其中中共高层的形象塑造充分展现了中共宣传人员的“勇”和“技”。

一、全面抗战前的中共高层宣传

初生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不但有杰出的宣传鼓动家,还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大量的舆论媒介。正是因为这些杰出人物的努力和宣传机制的良好运作,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但这一时期对中共领导人的宣传不太多,原因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主张在中国开始传播的,学说式的传播应以创立者为中心展开而并非以传播者形象的塑造为基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主张,让世人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共产党等问题,是先进知识分子最主要的任务,向世人热切推介中共领导人等并非亟需。

第二,中共此一时期力量弱小,要实现民主革命纲领,必须依靠其他力量的帮助,这样就黯淡了中共领袖宣传的必要性。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一时期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使者的角色,“二大”前,中共无异于“知识者所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会”[1](P38)。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为代表的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想胜利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同盟者。其时,综观国内较有力量和号召力的当属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国民党在长期的革命中积攒的稳固的群众基础,以及孙中山巨大的声望,都是当时的中共所不及的,因此也不存在刻意加强中共领导人的形象宣传问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对孙中山的宣传较为积极明显。然而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年轻的中共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从中共高层领导人的宣传方面来讲,教训也是非常惨痛的,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中共领导人无原则性地退让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不了解,最终使得中共高层形象宣传被弱化。这种“弱化”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上主要是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积淀下的领袖形象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孙中山是国民党竭力宣传的“总理”与“国父”,也是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接受的政治人物,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当时是不具备产生一个在广大民众面前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领袖的,革命形势的复杂也暂时整合不出一个强有力的中共领导集体。中共高层形象宣传被弱化的主观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革命领导权逐步丧失所造成的。中共处于幼年时期,核心领导成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动摇不定,进而革命遭到惨败。失败的领导人是没有理由和机会被正面宣传的。

第三,十年国共对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汲取教训,在政党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优秀的政党领导集团开始成长起来,高层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此一时期高层形象塑造却面临着一个“面小”的瓶颈,仅停留在中共控制区,且这些控制区随着战争的变化极不稳定。艰苦战争环境的不允许,以及国民党对面积广大的国统区的严格控制,这一时期也没有给中共高层的形象塑造留有太多的空间。

总之,全面抗战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共没有在全国民众面前很好地塑造领导人形象的机会。

二、《新华日报》里的中共高层形象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同时,开始承认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有公开出版发行自己党报的合法权利。《新华日报》几经周折终于在1938年1月11日创刊。最初在武汉出版,10月25日移渝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共历9年1个月零18天,总计出版报纸3231期。因在渝时间最长,所以又称重庆《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提供了一个向国统区民众输出中共声音的平台,塑造中共高层形象成为重中之重。

《新华日报》是一份非常特殊的报刊,它有别于中国共产党的其他报刊,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蒋介石国民党政权辖区公开合法地出版且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党报。《新华日报》拥有一支非常精干的主创队伍,其中有周恩来、博古、潘梓年、熊瑾玎、华岗、章汉夫、夏衍、陆诒、乔冠华、廖沫沙、周而复、刘白羽等,他们是中共宣传的骨干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新华日报》的编辑质量非常高,影响非常大,不仅当时的国民党官方《中央日报》、《扫荡报》将其视之为“共产党喉舌”,而且《大公报》、《申报》(包括日本控制时期)等也频频引用、转载它的文章来说明中共的态度。

《新华日报》的主创深谙报纸引导民众认识和评判政党形象的力量。借助《新华日报》有利的平台,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满足、迎合了读者的求知欲,回答了萦绕在人们心中良久的问题,即中共的党和军队领导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包括他们的相貌、性格、精神状态、理想、指挥能力、个人魅力等。据笔者统计,报道标题中直接出现中共高层名字的报道和主旨关于中共高层报道的数目为:毛泽东140篇,周恩来145篇,朱德109篇,叶剑英56篇,彭德怀26篇,董必武74篇,吴玉章57篇。

在《毛泽东颂》、《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毛泽东的歌》①见1945年8月30日、9月9日、9月23日《新华日报》。中,《新华日报》刻意塑造毛泽东为中共的“统帅”形象:“毛泽东,毛泽东,我一生的光荣……你来了,开口第一句:照顾人民利益。你的旗帜上写得分明,两个大字:‘和平’。我们歌唱你,毛主席,冰天雪地里歌唱春季。春季里百花齐开放,我们要用一切芬芳,用清冽的,浓密的,馥郁的,河流的,森林的和山峰的清香,喷在你的名声上,你是我们的唯一的希望”。“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不亮在天上,亮在人民的心中,你把光明、温暖的希望带给我们,不,最重要的是斗争!”。“从你的声音里,我们听出了一个新中国,从你的目光里,我们看到了一道大光明!”。“毛泽东,你是全延安,全中国最高的一个人!”。《新华日报》还向世人推介塑造中共将领的风采,比如朱德,《新华日报》突出其“父亲”形象,如《如火如花的老少年——记朱德将军》(附画像)中写道:“他数十年来革命的斗争,所为的只是民族的解放,成千成万的饥寒交迫的穷人的生存,有什么理由他们不可以称他为‘慈爱的父亲’呢?我看到战士给总司令的信就这样写道,‘我对父亲的爱是和他属于那革命的事业结合着’”①见1940年9月6日《新华日报》。。1945年9月4日《新华日报》还译载了英国记者根瑟·斯坦因《毛泽东朱德会见记》,文中如是写道:“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兵士们敬爱那个六十岁的老农民,像父亲一样”。类似的报道文章还有《刘伯承将军会见记》、《贺龙将军印象记》、《陈毅将军印象记》②见1940年9月30日、1946年3月5日、1946年3月12日《新华日报》。等等。

对于曾经在国共对抗时期被国民党宣传所打压的已故去的中共领导人,《新华日报》给予了形象和名声的重塑,如《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十年回顾——忆恽代英同志》③见1940年6月29日《新华日报》。。对于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新华日报》也突出了他们的光辉业绩,如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牺牲的时候有《左权同志精神不死!》④见1942年6月23日《新华日报》。等文章。

中共高层也经常亲自在《新华日报》上宣传本党的政策与主张。中共高层的文章经常以醒目的标题和大版面制作出现,这样一方面向世人宣称中共高层的领袖权威,另一方面世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中共高层的文章了解中共最权威信息。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几乎每天都发表自己的社论,不仅经常登载毛泽东论著作为代论,而且周恩来等都写过大量社论和代论。

通过围绕与中共友好的人士为主题的报道能让人了解到中共高层的择友交友的标准。比如《新华日报》就曾策划过中共高层大规模地给冯玉祥的祝寿纪念,藉此来表达中共高层对公认的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认同和尊重,如《朱德彭德怀祝词》、《延安毛参政员泽东等祝电》⑤见1941年11月14日《新华日报》。等,此外宣传和表达中共高层的思想主张与价值倾向的方式还包括题词、书信、挽联等各种形式。

《新华日报》塑造中共高层形象的文章,既有短小精悍数量繁多的新闻消息又有大篇幅通讯,既有平实严谨的述论文体又有诗歌散文抒情性极高的体裁,既有以本报记者署名的报道又有为求“客观”的他报文章转载,可谓形式多样,用心良苦。

三、《新华日报》高层形象宣传的技巧与效应

即便国共联合抗战后,国民党宣传部门对国统区舆论的控制依然非常严格,《新华日报》要想在生存和发展之间找到契合点,要想真正在合法性和灵活性之间塑造中共高层形象就必须讲求策略。《新华日报》宣传中共高层形象时主要采用直面宣传法、新闻策划法、借他人之口言喻法等技巧。

直面宣传法即用直接宣传中共领导人来塑造良好形象,如《新华日报》直接刊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文章和谈话,还有像《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毛泽东的歌》等报道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非常清晰,主旨就是歌颂赞美中共领导人。这是《新华日报》最常见的宣传方式。

新闻策划法主要指《新华日报》利用某一事件或事实进行的主动宣传。重庆谈判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大事,在这期间,《新华日报》以无比的热情用各种方式歌颂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的光辉形象,堪称一次完美的新闻策划。这次新闻策划的中共形象塑造不囿于凸显重庆谈判本身所展示的毛泽东等人一心为和平的拳拳之心和弥天大勇的魄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造舆论和声势为重庆谈判本身以及战后政党地位争取民心。毛泽东是受邀来渝共谋和平的,那么国民党集团也不好去限制《新华日报》的中共宣传,这也成就了《新华日报》一个大力宣扬中共领袖的大好契机。

1945年8月30日《新华日报》刊载了著名诗人徐迟用“史纲”的笔名发表的《毛泽东颂》,极其热情地歌颂了毛泽东;1945年8月31日又有《我歌颂他,是太阳,是鲜花》的文章,文中写道“在我们的时代里有一个毛泽东是幸福的”;9月1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群女工致毛泽东同志的信》,信中写到“亲爱的毛泽东——我们人民的领袖”,“我们晓得中国人有了一个大救星,这个救星就是您”;9月8日《我所知道的毛泽东先生二三事》写到:“毛泽东先生为了国际未来的安全,为了国内的和平、民主、团结来到了重庆,这消息对我这小小的公务员真是有说不尽的兴奋和快乐”。“的确,(毛泽东是)这个中国抗战人民真实的代表”。

1945年10月9日有爱泼斯坦等著的《毛泽东印象》一书的头版头条大广告,10月11日又在同样位置刊登《毛泽东印象》一书的大广告,同时旁边有《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访问毛泽东》、《毛泽东会见记》、《毛泽东先生访问记》:附录《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中苏文协庆祝会上的毛泽东》等小标题。

《新华日报》还通过点燃重庆谈判期间追捧毛泽东诗词的热潮来塑造毛泽东的“风流人物”形象。8月30日,刚到重庆的毛泽东就宴请柳亚子等人。席间柳亚子赞毛书七律一首,9月2日,《新华日报》发表了这首诗。10月7日,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回赠柳亚子,顿时重庆人们争相传诵《沁园春·雪》。一阕《沁园春·雪》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博大胸襟和出众才华的形象。

这次新闻策划的手段既有贤达名流的直抒胸臆,又有无从考证的普通百姓的“心声”,无疑这些正面报道远超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的初衷范畴。这种塑造技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报刊传播出去的东西被人们在另一端完全吸收的“皮下注射”理论,在野党本身拥有较多的新闻策划源点,生硬、死板的推崇不如丰满具体的塑造。

借他人之口言喻法是指《新华日报》巧妙利用中共高层的重要活动或言论的契机,借他人之言来赞颂中共领导人。如朱德六十寿辰,《新华日报》就大量刊登了关于祝寿的文章,如董必武的《赋祝寿诗二首》:虎略龙韬尽革新,半生戎马为人民。河山改碎劳收拾,田土纠纷要试均。欲挽狂澜于既倒,不随流俗与同沦。存雄是谓能行健,合有春秋似大椿.革命将军老踞鞍,豺狼当道敢偷安.骨头生若铁般硬,胸次真如海样宽。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乌延黎庶欣公健,此日江南一例欢。再如何香凝的《画梅花一幅贺朱总司令》:将军花甲寿,敬贺一枝梅.凌霜兼耐雪,铁骨占花魁。春到和平日,新生万物回①见1946年12月1日《新华日报》。。

每逢著名人士生辰,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社会名宿、旧交纷纷为诗声张其事,但即便不逢重要时日,《新华日报》也会“制造”焦点。据董必武在一首自寿持序中回忆:“一九四四年一月,友好为我六十生日称筋,多赐祝寿诗。当时重庆政治空气恶劣,友好晤面不易,借祝寿集会,为避免效网之一法。文则彼时我距六十尚有两年。”[2]可见,发动祝寿与借此题诗酬和,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意愿表达方式,更是塑造中共高层形象的一种巧妙的方式。

高明的传播技巧还包括巧妙借用第三方力量,即与本党理念相近或支持本党的非政府组织及团体等言论,都是传播政党的信息、提升党的形象可资借重的力量。“外围组织”传递一些政党自身不便“自卖自夸”的信息,间接肯定领导人,可信度较高。这种“放气球”的方式引导民意,争取公众理解,传播的“投入产出比”颇高,能够求得最佳传播效果。

《新华日报》借他人之口,刊登非中共人士的友好言论更能体现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如《新华日报》曾转载了著名外籍人士爱泼斯坦的《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伟大人物之一”。“在预测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毛一直永远是正确的。在一九三五年,他预言了未来的中日战争的过程和战略发展,而他的关于游击战术的著作,曾经激发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卡尔生和英国的温格特将军等人。”②见1945年9月25日《新华日报》。

一个政党形象的成功的塑造和推介应该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大工程,我们无法详细得知中共宣传的哪篇或哪些报道对读者曾拥有的质疑不惑乃至反感的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触动作用,也不能单凭一直被压制的发行量就评估《新华日报》的影响力,但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是,《新华日报》在宣传中共高层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以及基于这种努力所达到的宣传效果。一篇篇展现具有高尚品质、超群智慧、远见卓识、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中共领导人的形象的文章赫然在国统区的出现势必会对国统区的舆论生态产生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华日报》对中共高层的形象宣传是非常成功的。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谷莺.新华日报的旧体诗选注[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高层政党
高层动态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14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
江西建材(2018年4期)2018-04-10 12:36:56
高层楼宇灭火装备
太空探索(2015年9期)2015-07-12 12:54:45
遏制暴力伤医高层发力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0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中国记者(2014年3期)2014-05-14 06:53:45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