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实践,归于实践——读王升教授的新著《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

2013-04-11 03:37李运昌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主体有效性策略

李运昌

(石家庄学院 教育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主体教学在我国开展已有十余年历史,它在引领我国教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方面功不可没。但在实践层面,主体教学却暴露出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主体教学的深入发展。扈中平教授曾指出:“教育是一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理论不能应用于教育实践,那教育学研究也就失去了其根本价值。”[1]15最近由我国教育理论权威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升教授的新著 《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正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部力作。

王升教授曾在教改试验区观察过一些 “所谓”主体教学的课堂教学,发现有两种情况较为突出:一是一些教师认为主体教学在应试教育的现实背景下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主体教学予以排斥;二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怎样在合理的“度”上把握主体性,致使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因此,王升教授认为主体教学应该进行本土化改造,应该更加强调“实效性”,如果把主体教学推到一种极端状态——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对立的状态,那么就会“曲高和寡”,必然在现实的教学中失去其应有的位置。他说:“如果说主体教学一开始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话,那么,十余年后的今天,主体教学更应该成为一种实际的方法。 教师需要的不仅是一种理念的冲击,他们更需要的是现实的方法方面的指导。”[2]317-318因此,他将“主体教学有效性”作为博士后工作期间的研究课题。

《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一书从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形而上的层面研究了主体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定位与主体教学运行的动力,确定了主体教学有效性的视阈;然后又从形而下的层面制订了主体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探索了确保主体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最后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主体教学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主体教学”和“教学有效性”的结合既是该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重大创新点。因为研究主体教学的成果不少,但研究主体教学有效性的成果却很少;研究教学有效性的成果较多,但研究主体教学有效性的成果却少之又少。传统教学观在思维上存有一定误区,基本可归纳为割裂式思维、二元对立式思维、演绎式思维、点式思维和结果式思维,或将知识与能力视为对立关系,否认其内在统一性;或把教与学分割为两个独立单位,视为平行线式的共时活动;或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完全对立,采取非此即彼之方法;或盲目借鉴发达国家教学改革经验,直接套用到本国实践之中;或只关注结果,忽视教学具体过程,本质都是思维误区的表现。[3]而《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所谓的“主体教学”其核心是现代教学观,要求确定整体综合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结构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活动和实践的观点、教学认识的社会性观点。基于现代教学观,作者认为主体教学就是教学主体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和谐共创,进行教学意义的建构、分享,从而发展学生以合理的主体性为核心的整体素质的教学;同时又指出,教学有效性就是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双方协同配合,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合理,教学效果、效率良好的一种教学状态。在综合了“主体教学”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作者确定了“主体教学有效性”这一核心概念的涵义是以培养与发展学生合理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师生双方协同配合,能够较好地发挥各自的主体性,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合理,从而使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合理的主体性得到最终发展的一种教学状态。

有的学者从字源上分析,认为“学”与“教”同源,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同一种活动,并且发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体现了“学重于教”“以学论教”的特色。①参见石中英主编的《公共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杜成宪的《以“学”为核心的教育话语体系——从语言文字的视角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学”现象,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3期;李运昌、邢秀茶的《从我国传统教育看“学”与“教”的关系》,载《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8B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关系严重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关于“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学记》中有一段经典表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见孟宪承、孙培青的《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这段话依然体现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学重于教”“以学论教”的特色,然而单有“学”或单有“教”都不能称其为“教学”,只有此二者统一于一个过程中才能称其为 “教学”。《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学”与“教”都呈现一种积极状态——“学”在“知不足”情况下的“自反”与“教”在“知困”情况下的“自强”,正是教学过程中的这一对矛盾结合体均呈现积极状态才使得教学产生了“有效性”——“教学相长”,也就是说只有“教”和“学”都表现出积极状态时,教学才能互相促进和提高。在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地位及其关系时,王升教授的《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可以说是对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这一经典表述的现代阐释。该书显然是将“教师”和“学生”都看做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且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主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学双方相互促进的程度。因此,《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对主体性进行了合理目标定位。首次对主体性的边界、程度进行了探究便是该书的第二大创新点。作者以此为研究的基点,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与主体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科学的主体教学内容方面的价值取向。作者对主体性的目标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从强调个体主体性走向个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并重。“类主体性”所强调的不是“我”,而是“我们”。这样一方面注重了个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又避免了个人主体性的过分膨胀,从而合理恰当地处理好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第二,从表面的主体性走向根主体性。根主体性揭示的是对主体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对孔子的“学思行”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在教学活动中,它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内在活动,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思行相结合”等学习品质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与效度。作者指出,学生的主体性必须首先通过他们的意识,这是问题的根本,只有抓住了根本,才能解决好主体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第三,从异化的主体性走向非异化的主体性。非异化的主体性是基于学生的独立自主、人格尊严之上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在主体教学中提倡主体性接受学习和把发现学习与主体性接受学习结合起来。作者之所以有如此观点,乃是由于我国目前教育实际所决定的。他说:“就我国目前的教学而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采取发现学习,是不现实的。在主体教学中,更多的不是学生在发现中学习,而是主体性接受学习与一定程度的发现学习的结合,这才是符合我国当前教育实际的做法。”[2]54第四,从神秘的主体性走向平常的主体性。作者认为主体教学并非高深莫测,而是为了发挥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它必须符合一般教学的形态特征,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故此,王升教授明确指出,研究主体教学有效性就是要破除“主体性神话”,使主体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形态,而不是流于空洞的形式或仅仅是一句口号。

该书的第三大创新点是首次探讨了审视主体教学的视阈问题。作者指出主体教学有效性的视阈可分为社会性视阈、教学艺术视阈和公平视阈,首次探讨了主体教学与教学公平、教学艺术的关系。他认为主体教学是具有很强的交往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要较好地体现主体教学的社会性就必须实现教学角色的即时转换,让每个学生在多角色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而教学艺术是实现主体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学艺术在提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生命、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主体教学公平能够确保教师责任的履行、教学和谐及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及学生的合理发展。

作者从形而上的理论层面对主体教学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后,又从形而下层面制订了主体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探讨教学有效性的标准问题也是该书的第四大创新点。作者认为,制定主体教学有效性标准时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教学正确的方向原则;第二,坚持教学过程的适度开放民主原则;第三,坚持追求教学过程的高质量原则。这样该书为教师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地把握主体教学提供了基本依据,使主体教学具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使广大教师更有利于把主体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理论最终是要指导实践的,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必须要经过转化才能实现,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制定相应策略。该书的第五大创新点是,作者首次从教学公平、教学艺术角度探讨了保证主体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问题。书中指出,首先,使教师成为“有效教师”的策略有三,分别为愿景性策略、主体性策略与知识性策略。其次,使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策略是:设计有效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和谐课堂,使学生乐于参与;行动适度自由,保证学生自主参与。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公平的策略包括:师生交往要公平,教师评价要公平,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要公平,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最后,提高主体教学艺术的策略包括差异性策略、科学性策略、审美性策略、情感性策略以及手段性策略。

除了上述五大创新点之外,《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还有如下几个亮点。第一,该书的课题来源是基于对教学实践的广泛调查,从现实问题出发而提出来的,具有很鲜明的针对性。第二,该书在理论构建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这充分显示了作者在掌握材料方面所具有的娴熟语言功底和深厚的专业素养。第三,该书在构建了理论体系和制定相关策略后,通过在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中开展广泛实验研究验证了主体教学有效性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主体教学的可行性。这不但使理论与实践得以很好的结合,而且用实证的方法增强了主体教学有效性的效度和信度。此可谓该书独具特色的一大亮点。

通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主体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构建时是将主体教学置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以人为本”“追求公平”等现代教育理念的大格局下进行的。这无疑增添了该书的厚重基础。

该书虽为一部学术著作,然而却并不晦涩难懂,作者通过插入大量案例使理论深入浅出,减少了抽象化,更加具体化,增强了指导性,二者结合得可谓相得益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作者架构起了“理论—策略—实践”这么一座桥梁,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归于实践,创建理论体系不是该书的目的,指导教学实践才是其主旨所在。这正如作者在该书后记中所说的“更具现实主义基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再好的“经”也可能被歪嘴和尚念歪了,再好的理论也可能被蹩脚的实践者运用得走了样。因为理论与实践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毕竟存在着一段距离,理论的应用价值(指导作用)是要通过实践者的运用才能表现出来的。理论指导实践要通过实践者这一中介经过较为复杂的转化才能实现,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首先应该正确理解该书的主旨,将理论性的东西通过体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然后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加以灵活运用,且不可生吞活剥、死搬教条。《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有效性”的效度跟教师的自身素养有着紧密关系,其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还要拜高素质的教师在其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

[1]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升.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蒋亦华.教学活动主体概念及其构成研究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4):37-42.

猜你喜欢
主体有效性策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