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林业局技术推广站,西藏 山南850000)
新疆杨属杨柳科,它生长迅速、成才早、干形通直高大、易在盐碱地中生长,而且具有抗病、抗旱、抗虫的优良特性,是山南地区造林的首选树种。而很多苗圃存在育苗品种单一、土地连作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苗木质量退化以及病虫害频繁发生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山南地区林业局技术推广站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采用地膜育苗,以提高科学育苗的技术含量。
(1)在3月初,平茬圃内1年生苗,选取无病虫害、芽饱满的枝条,按照15~20cm的规格剪成插穗,插穗一般带4个芽,平均粗度为2.5cm,剪口离第一个芽的位置为1.5cm,马耳形。
(2)宽100cm的白色透明塑料膜,这种薄膜的特点是柔软,能伸能缩,具有一定的抗张力和伸长率,不易破裂。
新疆杨虽然比银白杨扦插成活率高,但比其他树种成活率还是相当低,为了更好地发挥新疆杨本身的价值及提高扦插成活率,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然后对所得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寻找最佳育苗方法,现将各类结果列表总结如下(表1)。
表1 新疆杨扦插育苗结果
大田扦插育苗,未经任何技术处理,实行现剪现插,此项观察记录按每月的15号和30号进行记录,结果表明插穗从扦插到芽膨胀需要25d左右的时间,生根大约需要40~50d时间,且每月苗高平均增长率为9cm,在7、8月份生长高峰期平均增长量可达12cm,同时表明,插穗的皮部生根在先,愈合组织生根在后,而愈合组织发出的不定根数量多,最终成为植物根系的主体,因此由表1可知,在育苗面积较大、管理措施一般的情况下,成活率只达42%,这是因为与其他比较难生根的品种相比较,在扦插过程中有的扦插过深,幼芽不能出土,又因每年的4~5月份属干旱季节,地表温度偏高,造成皮层炀伤腐烂,有的过浅,失水严重出现干燥,同时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造成插穗碰撞,不能保持其扦插状态,在大面积扦插过程中还应注意的问题有:①不要因为材料缺乏把一些幼嫩细枝用上,枝条过细,营养贮备少,水份散失多,造成芽不萌发或幼苗过于纤弱;②集中扦插时间,前后相差不易过大;③同批选用同质材料,以便统一扦插,统一出床,统一管理(表2)。
表2说明,同一种苗子,如果扦插时间不同,对苗木有一定的影响,证明在春季土壤解冻的情况下,扦插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同时,地径粗,苗子高。
由于新疆杨插条生根比较困难,有必要在种条选择育苗技术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铺膜的目的在于提高地温、保埔、促其生根,提高苗木成活率,方法:深翻细整,打线将床面拉平,床面宽80cm,床高10~15cm,步道宽20cm,长依地形而定,清除床内杂草石块,然后用耙子将表面均匀耙平,铺膜要顺风进行,边铺过盖土,应贴床越紧越好,四周用土压紧压实,防止被风吹起,失去铺膜作用。苗子处理采用水浸法,此法有利于促进内部贮藏物质的转化,增强抗旱力,方法是将剪好的插条装入尼龙袋中,扎紧袋口,放入水渠中,浸泡时间24h,经观察木质部颜色由灰变白,由浅变深,吸足水份,达到预期目的,扦插完后灌足底水经每月的15号和30号定期观察表明,插穗从扦插到芽膨胀需要20d左右时间,生根需要30~40d时间,每月平均增长量为11cm,在7、8月份的生长高峰期平均生长量可达14cm左右,成活率达80%,并有效控制了圃地的杂草,由此可见,铺膜技术不仅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而且苗木的产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但在铺膜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①打床不易过高,影响灌溉;②当插条插入薄膜时,要将贴在插条底部的塑料薄膜去掉,如果直接插入,将影响插穗生根,吸收水份,最终导致死亡;③扦插时将上部一芽露出薄膜外;④严把整地关,如平整土地粗糙,高低不平,留有空隙易造成高温,灼烧苗子;⑤及时放苗,防止嫩叶烧伤。铺膜育苗和不同技术措施育苗结果分别见表3和表4。
表3 新疆杨铺膜育苗结果
表4 新疆杨不同管理技术对比
由表4说明,地膜育苗,与大田育苗相比,出苗率高,幼苗发育快,生长提前,根系发达,提高生长量,具有丰产优质的特性。
(1)在长期的育苗过程中,扦插规格均按20cm×40cm,每苗可育8千多株。而铺膜打破了常规育苗方式,株行距缩小为10cm×20cm,亩产提高到3万多株,由此可见,苗木产量明显提高。
(2)减少育苗面积,便于集中管理,实行速生丰产,优质,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地温,保持土壤疏松,促使幼苗早生根。
(4)保埔,减少灌溉次数。
(5)膜下不易结草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田间杂草的数量。
(1)该技术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
(2)明显提高苗木成活率与质量。
(3)新疆杨少病虫害,抗病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孙时轩,刘 勇.林木育苗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2]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站.林木良种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汪太振,娄 巍,许成启.林木病虫害防治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