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石平
(湖北省咸丰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湖北 咸丰445600)
石漠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生态问题,尤以西南地区为最。最近十年,包括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在内的一些部委,对土壤侵蚀、岩溶地下水源等问题展开调查探测,并对石漠化土地实行监测。岩溶地区的生态脆弱性一直受到国家的关注,一些科研机构相继在岩溶地区设立监测站点或实验样地,包括广西环江,贵州茂兰,云南砚山、开阳、普定、平果等,对石漠化展开了连续定位监测,还相应建立了一批水文监测站、地质环境监测站、气象观察站、草原生态监测站等以辅助监测石漠化动向,为建立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体系奠定了有利的条件。
国家林业局在2005年和2011年的两次摸底调查,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摸清了石漠化土地的最新面积、程度以及分布等信息,为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用的数据支撑。
国务院在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相关批文中提到要使用多样化的监测手段,这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保障。
单是国家林业局,就曾组织过全国性的沙化与荒漠化、京津风沙源治理效益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等大型监测或建设项目,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组织管理经验。
岩溶地区至今已开展过数次生态环境监测,其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基本规范,“3S”技术及专业软件等亦被广泛应用。
就林业系统而言,从国家到县、乡,都有着完整的机构设置,并配备一批有监测经验、稳定性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另外,农业部、水利部等部委同样不乏专业的监测人才。
最近几年,国家加快了建设石漠化监测体系的步伐,现已建有生态定位监测站、水文观测站、治理效益观测站和实验样地等一批基础监测站点,并拥有自动气象观测仪、水文水质检测仪等专业性的设备。
以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为依据,参考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森林资源监测、生态监测等体系的构成,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体系的构建应包含宏观监测、定位监测、工程绩效监测及专题监测四项内容,以清晰了解石漠化土地的动态信息,综合评估石漠化治理工程所取得的成效,切实解决石漠化地区的实际问题等。其中,宏观监测为体系核心,其余三项是有机补充,三者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层次鲜明、系统高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
图1 石漠化监测体系架构
在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框架内,以2011年我国最新一次正式监测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数据为参考,由各省相关部门的监测队伍展开,借助“3S”技术,通过“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判读”的方法,每5年对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及其生态因子进行全面性的监测,充分比对两期的数据,对工程实施前后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程度、水土流失情况等动态信息作深入分析;综合评估治理工程给岩溶地区石漠化带来的影响,包括土地面积变化、耕地数量、林草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坡耕地变化等项目。其监测主要因子如表1所示。
表1 宏观监测主要因子
以石漠化区域现有的各种监测站点、标准样地为依托,综合考虑其现状、生态、地理及经济等因素,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地段,合理设置定位监测站,确保标准样地在岩溶地区均匀分布,如各气候带、主要流域、行政单位及治理区内的合理分布;在规定的技术标准范围内,进行持续的定位监测,评价工程实施后各代表区域中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另外还有气候、土壤理化性状、植物群落、河流径流量、含沙量及社会经济等因子的实时变化及其与石漠化之间的关系。其监测主要因子如表2所示。
表2 定位监测主要因子
通过“档案查阅+遥感监测+实地调查”的手段,深入了解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进度及成效,借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所储存的档案材料和数据,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以工程实施县每年的任务完成量作为依据,按实施单位的1/5抽取实地核查县,再从中抽取总任务量完成的3%~5%作为实地调查的样本,继而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实地跟踪任务进度情况,依照设计标准检查并评价工程质量状况。其监测主要因子如表3所示。
表3 工程绩效监测主要因子
结合石漠化治理评价的需要,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岩溶地区常见问题(包括贫困、能源不足、粮食短缺、水资源匮乏等)、重要区域(包括国家大型工程实施区域、水利枢纽工程上游及周边、地质灾害易发生地段等),或针对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包括岩溶水利用、植被恢复、耕地保护等)开展专题监测。这种监测主要依靠监测部门或科研单位展开,通过实地调查、调研及查阅档案资料等手段来实现,有效补充了石漠化监测的内容,适应了工程建设与政策制定的内在要求。
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体系影响到石漠化治理的进程和成效的科学评估。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制定专门的科学的监测技术标准,针对石漠化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为防治沙漠化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实现岩溶地区的健康稳定发展。
[1]杨胜祥.石漠化现状与治理[J].科技风,2010(5):98~99.
[2]熊康宁,陈起伟.基于生态综合治理的石漠化演变规律与趋势讨论[J].中国岩溶,2010,29(3):2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