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向静
百善孝为先
——温江二中“孝亲文化”教育实录
本刊记者_向静
2013年4月20日,温江二中高三三班学生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教室。突然书桌猛烈地摇晃起来,高高堆起的书“啪啪啪”地掉到地上,窗户玻璃也“哗啦”作响。经历过“5·12”汶川大地震的学生们,迅速反应:“地震了!”
十分钟后,高三全体同学有序地疏散到楼下空地上。突然一个女孩的哭喊声清晰地传来,她激动地说:“让我回去!我奶奶卧病在家,没有人背她下床,我要回去背她。”
同学们纷纷探听:这个女孩是谁?她家有什么情况?后来才知道,她是高三三班的徐静,危机时刻的真情流露让她一时备受瞩目。温江二中的教师们迅速联系徐静的父母,电话确认奶奶平安,徐静才安静下来。但徐静的故事并没有在同学间流传很久,因为在温江二中,这并不算独特。自从推行“孝亲文化”教育后,像徐静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孝行”的孩子越来越多。“百善孝为先”,在“孝亲”上深受教育的学子们,从德行到成绩,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时间退回到15年前,彼时名为“温江柳城中学”的老二中,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程度让人咋舌:城镇学生、乡村学生、拆迁入城农民子女、外地打工子女……因为是二类生源,管理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教师们根本无暇他顾。
校风较差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扎在二中人心中的刺!当时的领导和教师都有难以述说的心中之痛。
痛定思痛,不能让“生源不好”成为免死金牌,成为学校种种问题的借口。当时,学校提出要让孩子们“先成人,再成才”,让他们离开学校后,能顺利地融入社会。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二中进行了新的探索。
教师们纷纷摸索“树人”的新方法,常在班会上苦口婆心地劝说。有老师敏锐地发现,如果从与父母的相处之道讲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且完成得很好。经验分享,“与孝有关”的主题班会,就在温江二中,悄悄推广开来。
第一个做“孝亲”主题班会的老师,可能并没有料想到,“讲孝道”将成为温江二中的校训。更没想到,他的一次尝试,恰恰与孔子的君子养成之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谋而合。
这所学校在育人的实践中,找到了转变校风的突破口。
2005年,温江二中搬入新校区两年后,环境和生源的优化,让二中人看到发展的契机。温江二中正式确立“以孝亲文化推动学生发展”的方针,并以“讲孝道、重人格、精学业、强体魄”为二中校训,直至今日。
在“孝亲教育”的引领下,今日温江二中的校风已有了质的飞跃。
与西蜀康馨苑老年公寓的合作,迈出了温江二中的孝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步。2008年,温江二中在西蜀康馨苑挂牌“孝亲文化社会活动实践基地”,并举行了启动仪式。
西蜀康馨苑,位于成都市金马镇,居住着数百位五保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从温江二中出发,7公里的路程,如果驾车,不过15分钟。温江二中的学生们,轮流每年一次的看望老人活动,都是步行一个小时前往。
在那里,孩子们与老人说话谈心、表演文艺节目。如果愿意,孩子们可以与老人结成对子,利用周末为老人打扫卫生,盥洗衣服。
温江二中德育处主任王强老师总结道:
“当前,421家庭结构太普遍了。所谓421,就是祖辈4人,父辈2人,孩子成了家里的唯一的‘小太阳’。孩子在家,玩具独自占有,零食独自享用,亲情包裹,溺爱成性。这反而成了我们的教育困局。在康馨苑,因为是集体行动,有育人氛围,孩子们乐意参与。时间一长,他们反而能感受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新境界。所谓‘化成之教’,不需过多言语,是让孩子们在行动中感受到所作所为的意义。”
与老人结成对子后,学生们在浮躁的青春期里,多了一份责任。周末,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上水果和营养品,拉着父母,前往康馨苑看望老人。与老人的互动中,不仅健全了学生的人格,也沟通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初二八班的孩子们,进一步升华了看望康馨苑老人的意义。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他们成立了“温江二中关爱老年人志愿者协会”,利用周末,骑车前往万春敬老院、康馨苑等地看望老人。针对温江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现状,志愿者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走访调查,完成数千字的报告。在报告中,学生们针对空巢老人物质、精神匮乏的现状,提出六大方案。报告逻辑清晰,数据详实,可行度高,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初中生的实践成果。
如今,去西蜀康馨苑看望老人,已成为温江二中学生的成长仪式。每年一次,在助人中,领悟成长的意义。
“孝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在孩子的灵魂中不断地升华。
校本教材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与核心。自《以德树人》和《薪火相传》后,温江二中集结了十余名优秀骨干语文教师,精选120多个孝亲故事,编撰了最能代表其孝亲文化的第三本校本教材——《中国孝亲故事辑》。
责任编辑杨光老师认为:“在学习古代孝亲文化时,我们应该先搞清楚三个问题,第一,怎么看待古人‘孝道’的言论和实践?第二,我们可以从中取舍什么?第三,今天弘扬孝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达到“古孝今用”的效果,老师们翻遍了二十四史的“孝义传”和“孝子传”,得出结论:古人的孝顺,已逐渐演变成一场“自虐狂”式的竞赛,而对于这场似乎是发自民间的愚孝狂飙,统治者们自然是笑在脸上,乐在心中。
那么,古代的孝道就应该全盘否定吗?当然不,“忠孝节义”,“四维八德”均是中华民族性格来源,古人提倡“以孝治天下”,因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判别标杆。孝,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品质。
因此,在编写时,老师们有意识地保留原文,注明出处,如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孔子家语·致思》《孟子·尽心下》《左传》等,但也会附以简评,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让学生在原汁原味地阅读古文的同时,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主题班会是用孝亲文化浸润学生最重要的形式,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孝亲教育”主题班会赛课活动。为了准备好一次“孝亲教育”主题班会,教师们要查阅大量资料,寻找最直达人心的“孝亲”故事。为了准备班会发言,学生们要亲自去感受,去触摸,去记录,去行动。成功的班会,会真正改变学生。
2011年4月,校长李彦康在升旗仪式上宣布:高一年级的主题班会赛课第一名,由18班的《向劳动者致敬》获得。18班将代表年级参加校级比赛。高2013届18班班主任何汝兵,是主题班会的赛课能手。
《向劳动者致敬》的主题概念,源于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旭日阳刚的《春天里》。草根代表旭日阳刚,凭着淳朴而深情的歌声一夜成名。何汝兵以《春天里》视频为引子,调动同学的兴趣之后,展开关于“劳动者”的讨论。课程中,除了老师的“城市中的劳动者”系列照片,同学们从身边出发,也做了一系列关于“劳动者的报告”。
石媛媛的《我的一天》,从早上开始。七点钟在食堂打扫卫生的阿姨,8点20在楼道里送水的大叔,中午1点50仍然坚持备课的老师,为自己做饭的父母,以及勤奋学习的同学……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兢兢业业的劳动者,都值得致敬!
任杰的报告则细化到《向父母致敬》,他深情回忆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悉心照料。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一边展示照片,一边赋诗:
十六年一晃而过
我长大父母却更加憔悴了
多少年的风雨沧桑
深深镶嵌在父母的脸上……
受邀参加班会的父母与孩子们哭成一团。何汝兵趁机用“孝”对班会主题进行升华:“父母是我们身边最亲最近的劳动者,他们为了我们付出的一切汗水、心血、精力,为的就是我们今后能够好好生活。”让学生们从心底,对父母产生敬意。
“孝亲教育”在主题班会的形式下,演绎出震撼人心的效果。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更重要的责任在家庭和社会。温江二中“孝亲教育”已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2011年暑假,学校要求学生亲自设计一次家庭旅行。所谓设计,并不是简单地决定旅行地点,而是要确定人员,制定预算,订购机票或车票,预定旅店,购买物品,打包行李……,成人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事情,全盘交给孩子。结果却让人欣喜,有家长给老师打电话:“老师!我发现我以前小瞧我家孩子了,原来放手让他们去做,他们是能做得很好的!我太高兴了。”
孝亲作业让家长们感受到孩子最直观的变化。孩子点点滴滴的小进步,家长都会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在家表现得好,学校也有鼓励。每个班每年都会评“孝敬之星”,尤为突出的孩子,则会上报学校,成为年级“孝敬之星”。
2011年的“孝敬之星”龚婷玉,是一个家住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女孩。她住校,但是一放假,就会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为生病的爷爷奶奶做饭、洗衣。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却被班主任作为推荐她成为“孝敬之星”的理由。学校很快批复。当年,龚婷玉和其他“学习之星”、“体育之星”、“文明之星”等一起,成为校园十星,并作为榜样人物,录制了校园节目。
也许是精神鼓励,龚婷玉的成绩迅速提高,当年6月,她以超二本线四十多分的成绩被成都大学录取。
2012年,温江二中开始在学校附近社区举办“中国孝文化专题讲座”,吸引普通社会人士参加。唐应树老师是主讲人,他学识渊博,谈吐幽默,对温江本土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讲座中,他从先秦谈起,以历史为索,时间为线,回顾“孝”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变迁,并对古人的“孝行”进行点评。故事为主的演讲方法,受到许多听众的喜爱,而孝亲文化,也被更多社区居民接受。
“孔子认为,‘孝’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孝是‘养活父母’(这是孔子很瞧不起的);中间层次的‘孝’是‘孝敬’和‘孝顺’,能做到就很不错了;而高层次的‘孝’是能‘继其志’。所以继承父母之志,‘专心’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是‘人间大孝’。”这是温江二中“孝亲”雕塑中小孝、中孝和大孝的来源。
在做讲座时,唐应树老师一直强调:“文化化人,以孝育人,提高素质,构建和谐才是我们的目的,而绝不是去宣传和培养‘愚忠愚孝’。”以“孝心”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爱心、专心、诚心和热心才是目的。温江二中人认为,这“五心”是人的各种美德的代表。“善为诸德之本”,孝能培养“诸德”,孝能培养百善。以孝为核心,孩子们的学业与德行均能有所提高。
事实证明,温江二中的坚持是正确的。2005年以来,温江二中孝亲教育的成效慢慢体现出来。
最外显的,是温江二中的校风好转起来。学生们懂得感恩了,懂得谦让了,懂得勤奋了。洪琼书老师说:“许多学生从‘小少爷’、‘娇小姐’变成了好儿子、好女儿、好孙子、好孙女。”
但最意外的,还是温江二中的教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该校今年高考文考与艺体双上线共计385人(含回原籍8人),本科上线率达42.26%,再攀历史新高。
应届文考本科上线246人(含回原籍考生7人),比2012年应届生净增60人,本科上线率同比净增33.3%,增幅全区第一;应届文科本科上线132人,应届理科本科上线114人,应届文考实现“双过百”。
文考重本上线43人(含回原籍1人),其中文科11人,理科32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高考成绩连年攀升,对于只有二类生源的温江二中,已实现了“低入高出,高入优出”。
仿佛一夜之间,学生们优秀起来,温江二中百花齐放。学校学生参加成都市健美操大赛、田径比赛、跆拳道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等,都取得了全市前三的好成绩。
这是教育人付出后应有的收获。
孝亲教育,仿佛为温江二中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让学校变得有序而高效起来。取得优异成绩后,温江二中人决心在孝亲教育这条路继续前行。孝亲教育,将成为温江二中人必修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