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精神的产生机制及其特征

2013-04-10 20:32杜学武许艳红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寨精神

杜学武 许艳红

大寨精神的产生机制及其特征

杜学武 许艳红

大寨是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在我国农村社会建设中曾经起到过楷模示范作用。本文即以大寨精神的产生条件背景、特征等为切入点,从政治构架、传统继承、实践基础、形势局限等方面探索大寨精神产生机制,并阐述大寨精神的民族性、科学性、先进性、民主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大寨精神 产生机制 特征

大寨精神是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社会主义精神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群众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品质和作风。其中包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群众路线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科学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力更生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这一精神是大寨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用满腔热情和勤劳的双手浇铸出来的。大寨精神丰富了共产主义精神的内涵,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一、大寨精神的产生机制

1.政治构架。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在之后二十八年的奋斗中,一路披荆斩棘,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党的工作重心。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建设社会主义。这成为大寨精神产生的政治条件。

2.传统继承。

中华民族向来以特别能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讲究节俭著称于世。中国共产党人也继承了我们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大寨人承袭了这些优良的民族品格,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将之发扬光大,应用于对大寨的改造中,成为新中国农业建设中的一面光辉旗帜。

3.实践基础。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至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随之,全国掀起了走集体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大寨人民正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齐心协力,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党支部带领全体社员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用他们的双手和集体的力量把大寨谱写为全国农业的先进典型样板,成就了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寨精神。

4.形势局限。

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面对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空前的难题,国内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误,加之又经过三年严重灾害后国民经济调整期,农业生产降到了1956年水平。在国际上,由于中苏在意识形态等问题上的分歧使得中苏两国开始交恶、美国称霸野心的膨胀带来越战升级、中印关系的危机。外围蒋介石也叫嚣要“反攻大陆”等等因素,都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迅速战胜种种困难、摆脱面临的困境,加强工业和国防建设。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要解决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还必须为工业和国防发展提供积累。大寨人在这种社会历史大背景之下,以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变落后恶劣环境和依靠集体、团结群众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这种优秀的精神具有榜样的作用来激励和凝聚人民建设的激情。对此,毛泽东对大寨非常重视,对大寨凝练的精神予以高度的肯定。1964年5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要在种好16亿亩地的基础上建设4亿亩稳产高产田。”在党和政府“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大寨精神名扬天下,和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伟大精神一起,成为激励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数以亿计的农民群众斗志高昂地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治理江河,修建水库水渠,对后来多年的农业增产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大寨精神的基本特征

1.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大寨人在党支部领导下,为过上幸福生活,战天斗地艰苦创业,谱就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创业史诗。为治理河道,增加耕地,大寨人三战狼窝掌。成立男女突击队,冬天修地夏天种,冬天倒比夏天忙,一天两担饭,晚上加班干。寒冬腊月修地,人们干活没有手套,大都手脚开裂流血,也不退缩。在遭受自然灾害后,大寨党支部组织大家白天治坡(修地),晚上治窝(修房)。路不走空,挑粪出去施肥种地,担石头回来垒窑。每年干到腊月底才歇,正月天就又开始劳动。每人一年上300多个工。大寨人正是靠着这种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战胜自然灾害,治山治水,彻底改变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出了“三保田”、“海绵田”、“人造平原”等更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新的环境,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大寨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先进农村。

2.科学性。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反对党八股》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大寨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引导大家加入集体经济。解放初期,大寨已经组织起来两个互助组。全村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团结在互助组的旗帜之下。1953年,大寨开始试办初级社。初级社开始后,大寨村土地入社,牲畜、农具不入社。有些生活比较富裕、劳力比较好的人家不愿意入社,思想工作也做不通。根据这种现状,大寨党支部没有采取过激的强制措施,而是选择了更稳妥的方法,就是陈永贵挂帅的30户组成了初级社,贾进才仍然留在社外,将暂时不愿入社的人继续以互助组的形式进行组织,直到这些人真正看到集体化的力量和好处。同样条件的人家,入社以后依靠集体的力量,有好多东西都可以置办,比如说农药、喷雾器、肥料,再加上一些农业机械,而个人就没有这个能力。比较最后的生产效果,他自然认为还是入了农业社好,自然而然就入社了。到1956年全村农户都入了社,随后大寨成立了高级社,全村人才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

此外,人民公社化时期,大寨顶住了当时的浮夸风,坚持将大寨亩产数字500斤实际上报。而同一时期将玉米亩产报为2000斤、土豆亩产报为1万斤的村子不在少数。大寨人以事实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冒进、不浮夸的科学态度,是大寨精神持久不衰的重要条件。

3.先进性。

社会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集体主义出现并取代了私有制社会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主张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大寨人一直秉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在1958—1961年国家最困难时期,大寨农业丰收,大量向国家卖粮以支援国家建设。然而1963年,大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房屋、窑洞全部倒塌,梯田、庄稼全被冲毁,庄稼户的存粮也被大水悉数卷跑。大灾之年,大寨村党支部提出“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卖给国家粮食不少,社员口粮不少,粮食产量不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们团结一致共渡难关。大寨的救灾物品调往其他的地方。1963年下半年,大寨大队的社员在陈永贵的带领下,以极高的干劲,抢修梯田,重建房屋,抢种庄稼,经过几个月的苦干,大寨在大灾之年夺得了大丰收。1963年当年粮食产量不但没少,反而比上年增产,大寨的粮食总产量达到42万斤,亩产745斤,卖给国家粮食24万斤,社员口粮400斤,各项指标均与上年持平。大寨这种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共产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4.民主性。

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民主的根本目的,在于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科学决策,高效透明的运作公共权力,为人民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民主的内在要求是公共权力由人民授权、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在实践中,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实践民主精神;才能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顺应民心,集中民智,作出科学决策;才能凝结群众力量,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创造优良的工作业绩。

在大寨建设实践中,最能体现民主性的当属工分评分制度。当时大寨人根据劳动时间和强度大小,自报工分,民主评议。男性最高分为11分,女性为8分。第一步为自报工分。根据自己劳动量和强度大小,每人都自报合理的工分。到休息时间,大家坐在一起民主评议,评判各人报的是否合理,不合理的集体修改。最后还要将一天的工分交上一级,开会集体讨论评定。这种制度让人民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判定,又通过民主的方式确定了工分。尽管当时工分制还不是很完善,但它的出现既调动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决策的优越性,公共权力在群众的视线内透明运作,杜绝了腐败发生,牢固了党群关系。

5.创新性。

创新就是要以实践为基础,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大寨人在战天斗地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种田和科学管理的方法。

科学种田是大寨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的重要原因。在农耕实践中,大寨人逐步探索出了合理密植、“三浅变三深”、“海绵田”、“一茬变两茬”、“粗粮变细粮”、“四不专种三不空”等生产技术。1970年大寨办起农科站,专搞农业科学实验,其中包括:蔬菜种植、粮食套种、密植技术、种子培育、山地机械化、农田灌溉技术、土壤实验等,使亩产量超过了平原地区良田上的产量。像“一茬变两茬”的小麦与玉米套种,产量就可达到1600多斤,其中小麦500多斤,玉米产量1100多斤。不断推广农业新技术,使粮食作物连年增产,大寨农业基本上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大寨随着历史的尘烟化为曾经的记忆,但大寨人凝练的大寨精神不能褪色。每个民族的前行中,都需要时代的英雄,需要精神的激励。回顾大寨精神,就是要把这种精神传承绵延。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更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

[1]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陈大斌.大寨寓言[M].新华出版社,2008.

[3]孟富国.大寨精神的历史考察[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5).

[4]孙丽萍.口述大寨史[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

[5]宋华忠.从国史发展的主线探寻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根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9).

[6]吴志军.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概况与评价[J].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4).

杜学武 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硕士

许艳红 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 硕士

(责编 樊 誉)

※ 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升山西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路径研究”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大寨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过去的苹果
巧家县大寨镇中心学校
西安市大寨路道路工程建设及管理
大寨精神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