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龙山石窟服饰内容看唐代服饰的文化特色

2013-04-10 20:32苏玲玲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晋阳面相项圈

苏玲玲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实际上,服饰是人类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天龙山石窟中所蕴含的服饰种类多样、文化内容丰富,其中以唐代服饰最为绚丽多姿,开放自由,从石窟服饰文化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大气蓬勃的文化气派。有鉴于此,今天我们从各个时期的天龙山石窟服饰中了解唐朝服饰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

一、天龙山石窟中的服饰

(一)佛装

1.褒衣博带。

(1)内着僧祇支,衣内引出下垂双带,裙摆覆座前,呈八字形展开。舟形背光,素面高肉髻,面相清瘦,双肩下削,身体修长。束腰低须弥座。(2、3窟东魏)

(2)桃形头光,素面地平肉髻,面相浑圆。裙摆覆座上,有仰覆莲座和束腰须弥座。双肩较宽,腹鼓、身体健壮。(1窟北齐)

2.袒右式。

(1)螺发,低平肉髻,裙摆覆座上,腿部衣纹作双阴线。(10、16窟北齐)

(2)素面,低平肉髻,面相方圆,莲座上部为双层仰莲。(8窟隋)

(3)水波纹,高肉髻,头略大,面相丰腴,稍显方正,有项光和身光,裙摆覆座前,呈倒山字形,双层高束腰须弥座,宽肩细腰。

(4)头与身体比例和谐,面相丰腴,多袒右式偏衫。个别须弥座有夜叉承托,身体健壮、匀称。(11—15、18—21窟唐)

3.双领下垂。

(1)有的内着僧祗支,胸下部系带。(8窟隋)

(2)内着僧祗支,不系带。(17窟唐)

4.通肩:仅5窟一例。

(二)菩萨装

1.头束高发髻,面相清瘦,颈饰桃尖形素面项圈,裙摆呈锐角斜向展开。服饰包括披巾样式有三种:

(1)披巾下垂于膝,下身着百褶裙。

(2)披巾于腹部交叉穿环。

(3)上身着圆领衫,腹部系宽带,身体修长。(2、3窟东魏)

2.头戴花冠,面相浑圆,颈饰素面桃尖形或圆环形项圈,披巾较窄,沿身侧下垂。有的双肩垂挂璎珞,与腹部圆饼饰相连,身体粗壮。(1、10、16窟北齐)

3.面相方圆,服饰三种:

(1)桃尖形项圈上饰连珠纹;上身着僧祗支,下身着裙,腿部衣纹呈“U”字形,披巾交接于腹部莲花饰上。

(2)圆环形项圈下悬宝珠饰,裙腰外翻,中垂宽带,无衣纹。

(3)斜披珞腋,双肩垂挂穗状璎珞。(8窟隋)

4.高发髻,面相丰腴、略显方正,两侧宝缯沿身侧下垂近地。花饰项圈,其下接连珠纹璎珞,斜披珞腋,有的无璎珞和珞腋,腿部衣纹U字形,身体直立、健壮。(4—17、7窟 唐)

5.头身比例和谐,面相丰腴,披巾婉转自如,尾端呈鱼尾状。宽肩、细腰、窄臀,胸际雕出乳房线,身体匀称修长,作S形扭曲(11—15、18—21窟 唐)

(三)弟子装

1.双领下垂式。

( 1)面相混圆,内着僧祗支,宽肩,身体粗壮;( 10、16窟北齐)

(2)面相方圆,无内衣,袈裟外披一偏衫。(8窟隋)

( 3)头大,面相丰腴,无内衣。( 4、6、7、11、12、19、20唐)

2.袒右式。

(1)面相、身姿同上 A,服饰为袒右。( 10、16窟 北齐)

(2)着袒右式偏衫。(8窟隋)

(3)头大,内着交领半袖衫,身姿扭曲。(4窟唐)

(四)力士

1.着菩萨装:

(1)头戴花冠,面相浑圆,颈饰桃尖形项圈,披巾交接于腹部圆形饰物上。(10、16窟北齐)

(2)面相方圆,颈饰圆形项圈。(8窟隋)

2.力士装:头束高发髻,上身袒,下着袍,身体扭曲。( 6、15、17窟 唐)

(五)天王像

面相浑圆,身披甲胄,下身着袍。(10、16窟北齐)

二、唐代服饰文化特色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唐代服饰装饰华丽、雍容华贵、精彩纷呈,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主要特点表现在:

1.开放自由。

天龙山唐代菩萨造像多袒胸露腹,胸际雕出明显的乳房线,小腹微微鼓起,还有的上身袒露,下身着露脐长裙。佛像也胸部丰满,雕出明显的乳房线,这些艺术作品深刻反映了时代生活。遍观中国社会,其实到唐代人们才真正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唐代的女性从纯粹的礼教、佛道题材中解放出来,扩大了伦理范畴,唐代菩萨造像肌体丰满圆润,身体比例谐调,这种健康优美、有血有肉的形象,着重在于展示人体美。我们着重来看菩萨的服饰,其上身袒露至腹,斜缠着络腋,末端绕过右肩下至胸前翻出;下穿长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身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有的头两侧冠带如长长的飘带一样从双肩搭下,伴随着身体的扭动而飘然下垂,展现出盛唐吴道子“吴带当风”的风格。所谓“吴带当风”,是指吴道子所画人物的衣带临风飞扬,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菩萨下身穿长裙,裙子紧贴着臀部和双腿,衣纹稠叠,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衣纹雕成“U”字形,圆形的衣褶表现出柔和的质地感,是曹衣出水之态的典型实例。这种服饰不仅仅来源于实际生活,更多地是营造出了一种活泼生动、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这样的服饰既展示了人体的曲线美,又能展现出富贵高雅的风度,是中国古代女装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2.雍容华贵。

天龙山唐代石窟中菩萨的配饰种类繁多,有头饰、披巾、项链、手镯、臂钏等,还有宝珠、璎珞、宝石作为装饰。有的菩萨头两侧有宝缯下垂及肩,双肩披巾下垂及地,颈饰圆环形项圈,项圈下装饰忍冬纹及穗形垂饰,腕带手镯。有的菩萨颈下饰联珠纹项圈,腕带双圈手镯,腹部裙腰下有二颗宝珠,宝珠下连二道联珠纹璎珞,双臂戴镶嵌宝石的臂钏。还有的菩萨足戴联珠纹足圈等等,这些唐代造像华丽的装饰无不体现出雍容华贵的时代特色,凸显出唐代女性高贵典雅的气质。

三、唐代服饰风格形成原因

(一)晋阳作为唐三大都城之一,经济文化发达、佛教文化兴盛

北魏永熙元年至东魏武定五年高欢坐镇晋阳,晋阳成为当时北朝真正的政治中心,都城邺城与陪都晋阳之间僧侣往来频繁,佛教在这片土地上日渐兴盛,为唐代晋阳佛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则是晋阳宗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晋阳城,在北朝的基础上有所扩建。《新唐书地理志》载:“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城市由西城、中城、东城组成,中城更是跨水联堞,建成水上都市。古城中,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伟,设施庞大,宣光殿、仁寿殿、大明殿、飞云楼、汾上阁、德阳堂,钩心斗角,富丽堂皇。据成书于唐代末年的敦煌遗书《诸山圣迹游记》记载,太原周围仅佛寺就有“大寺一十五所,大禅十所,小(禅)院百余,僧尼二万余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北都城市的繁华和佛教的兴盛。

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似乎文化方面的成就较其他王朝更为重要,这从当时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来看那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历史上天龙山是晋阳地区重要的宗教祭祀区之一。而风峪沟深处的苍翠峰岭间)也是皇家寺院所在,2008年文物部门有幸在太山龙泉寺发掘到一处唐代大型塔基,使塔基下佛舍利五重宝函昭然出土。这些遗存不仅说明佛教文化在太原地区的绵延发展,也印证了唐代晋阳城号为“北都”、“北京”的史实。晋阳古城是中国盛唐时期三大都城(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晋阳为北京)之一,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位于晋阳地区的天龙山在唐代正是开凿石窟的鼎盛时期,其中共开凿了15窟,整个石窟群中规模最大、造像最华丽、开凿数量最多的洞窟都在唐代,达到了天龙山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作为当时三大都城之一的晋阳城所展现出的经济、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出了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融合,对外交流频繁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

(二)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社会审美情趣的转变

唐代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妇女服饰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盛世,不仅表现在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完美继承与发扬,也表现在对异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上。唐王朝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不仅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扩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汇,有助于促成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唐文化在整体上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文化领域的多元格局。这种文化多元格局的影响同样体现在妇女的服饰文化上。唐代佛教艺术是异域文化与唐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上体裸露,乳房隆突,肩阔腰细,姿态呈S形扭曲,身体大部分袒露在外。这类菩萨形象,丰满健康,衣着暴露,被大量塑于各地寺庙或壁龛中,对唐代社会的审美意识产生极大的影响。唐代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之前对女性美的评价标准是纤细而含蓄的,而唐人由于外来宗教和文化的影响开始注重对人体自身的写实,从而使女性的曲线美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展现和宣扬。唐代的审美情趣逐渐趋向华丽、唯美。菩萨像,体现出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之美,端庄文静,窈窕可爱,温柔亲切,一如凡俗。这些艺术作品中透露出唐代的社会审美情趣,以丰满健康为美,以开放奇异为尚。因此,女性服饰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容华贵的景象。唐代对女性美的欣赏成为流行于宫廷市井的一种风尚。唐代女性宽额圆脸、丰腴肉感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大气之美”。这种审美情趣的变化在盛唐时把女性以胖为美的欣赏发展到了极致。

(三)广泛对外交流的产物

唐朝疆域广大,物产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晋阳作为当时三大都城之一,商旅络绎不绝,与周边国家也交往频繁,有大量外国人来往其中。唐代频繁的中外交流、民族交融开拓了人们的眼界,让他们放松了对妇女的礼法禁锢与束缚。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出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

(四)社会生活多样化和妇女地位的提高

唐代国势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社会生活也相当丰富。唐朝人在一年中有很多节日,妇女社交机会繁多,为了在社交中显示风采,也更加注意着装艺术。这些节日的活动如踏青、春游、观灯等往往含有展现和观赏妇女风采的意味。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注意、赞美的氛围促使她们去寻找美、创造美。服饰就成了女性展现美的最好领域,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服饰上争奇斗艳,推动了服饰文化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妇女地位的提高,带来自信心的增强,带来审美趣味的提高,促使她们敢于追求美,善于追求美。因而在服饰的创造性和选择性上更加大胆,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服饰遭到社会的唾弃。归根到底,服饰文化的发展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唐代女性服饰新颖奇特、华美开放、健康洒脱的风格必然与当时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紧密相连。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的审美情趣才会提高,整个社会才会形成良好的风尚,所表现出的服饰文化才会多姿多彩。

[1]李裕群.天龙山石窟分期研究.考古学报,1992,(1).

[2]沈从文.中国服饰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晋阳面相项圈
晋阳胜景
“蝶”变晋阳里振翅而来
非遗“三展”走进晋阳里
一个人的面相 有他内心的模样
古晋阳之歌
智夺项圈
凭什么说我面相老
面相大师
相亲
你已住进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