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教学与质量管理现状

2013-04-10 21:33王群张勤
河南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工学订单教学质量

王群张勤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21)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院校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内容就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尽管各职业院校在“工学交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运行模式还不够成熟,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现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拟将在分析调研结果基础上,总结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一 调查情况概述

1.调查方法及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对象主要是襄阳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所调查企业主要是和高职院校有过校企,并进行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企业。

2.问卷设计

根据调查对象不同,项目组设计了三份不同的问卷。调查问卷为半封闭式,包括28道封闭性题目和3道开放性题目。题目的设计本着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原则,重点从“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运行模式、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运行、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

3.调查结果简述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28份,回收率87.7%;有效问卷203份,有效比率89.1%,符合问卷分析的条件。其中教师卷发放70份,回收63份、有效问卷60份;学生卷发放170份,回收143份、有效问卷141份;企业卷发放50份,回收45份、有效42份。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的很多专业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处于摸索阶段,其中不少专业的“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只是把“顶岗实习”提前进行而已;“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运行模式也多种多样,部分专业“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随意性较强、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

二 “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现状分析

1.“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运行模式

通过调查,很多专业的“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种。

(1)短线订单培养。这种“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是最普遍的形式,主要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和合作,企业根据实际需要预先选择、录用学生,作为订单培养对象,把工学交替融入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在这一年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和管理。

(2)长线订单培养。这种模式存在于少数部分工科类专业。该模式类似于德国的“双元”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入密切。学生在三年中到企业实习的时间较长,实习时间比例有1/3到2/3不等。实习时间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实习内容由浅入深,学生毕业前经过了“入门—入行—入职”的训练过程,学习兴趣较高,效果较好。但这种“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实施成本较高,需要企业支持力度大,而企业之所以愿意与学校合作,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培训未来的员工,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实习企业工作。

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进行管理,企业主要是培养自己未来的员工,学生毕业后经考核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该模式一般以企业冠名班级,如“神龙班”、“金鹰班”、“旺前班”等。

三 出现的主要问题

1.教学场所不便管理

“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和共同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企业的参与,使得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为教学与生产搭建了对接的平台。但是,由于专业和课程的不同,学生有可能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岗位上学习,也有可能在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习;一般企业能提供的岗位数量不多,往往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专业教学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时间调整教学计划,“工”和“学”顺序和时间经常要改变,造成“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组织和管理的困难,教学管理不到位又缺乏监控,使“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再加上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不理解、企业对学校“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也缺乏热情,形成了“工学结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2.“双师素质”教师不足

“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将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而学习过程要结合实际工作,要大规模的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则需要大量的“双师素质”教师。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没有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对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者,由于学校对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视不足,繁重的教学工作也束缚了教师能力的发展,加之投入与产出失衡的状况也使青年教师缺乏到企业锻炼的动力,有技术的企业工作要忙于生产。因此,“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培养模式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实践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适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立一系列适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

3.由于和不同企业的合作,各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类型和岗位性质不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很难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与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管理没有应对“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教学过程多变、形式多样的特点,依然停留在结果考核而无过程考核的原始方式。而且,高职院校普遍缺乏除与企业、学校外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合作的意识,第三方评价与监控体制的不足使教学效果无法得到真实的反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教学模式长期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参考和有效提高,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教学过程要实现理实一体化,需要学校和企业、教师共同完成,同时受设备、设施硬件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其考核也就需要从过程和结果、知识和技能、素质和绩效等方面开展多元化考核,单一的考核结果不严谨、不合理,既不利于发挥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功能,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也不利于“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深入开展。

四 结束语

“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本质是通过教育与企业无缝对接,使学生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切合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与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管理、合作、监控、考核、评价难度大等。同时,“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教学管理不到位影响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管理问题成为了阻碍“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桎梏。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加强校企合作双方互惠互利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与评价标准等,提升工与学的融合度,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将有效破解“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实施中的瓶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工学订单教学质量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盐工学人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