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 郑州 450002)
华夏历史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在发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又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两个文件均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是基于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顺势之举,更体现出我们河南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宽广的历史视野。
我们结合中共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建设文化强国新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针对如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什么样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等重大问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期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立足于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在时代环境中不断汲取养分、与时俱进、有效发展,自觉发挥自身强大的创造力、拓展力。要建设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就必须明确发展目标、确立战略定位。
中原地区是海内外华夏子孙的根祖地,是古老中国璀璨历史的发源地之一,是民族气节精神信念的发祥地,是中华儿女血脉亲情的汇聚地。要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增强华夏历史文明在海内外华夏儿女中的影响和共鸣,增强中华民族核心精神文化体系对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向心力。要通过物质表现、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精神弘扬等方式,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承载地,成为世界华夏儿女最为神圣的情感高地与永恒的精神家园。
寻根问祖是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寄托和深厚情结。中原大地有着丰富的寻根资源优势,它在加强宗亲联谊交流、支持故乡建设、促进共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河南有众多的姓氏文化研究团体,深入研究姓氏的起源与发展,为姓氏寻根提供了可靠的学术基础。要充分发挥河南的始祖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寻根文化资源优势,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固始根亲文化节、河洛文化节等为主要平台,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精神,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
大遗址保护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十一五”时期全国共有100个重点项目。河南省占16处,是全国大遗址保护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十二五”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六大片区中,河南省有洛阳、郑州两大片区入选。河南还有众多珍贵的文物遗址,如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等。这5 处大遗址已入选首批3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或立项名单,河南省成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除河南省本省外,《中原经济区规划》还确定要“实施运城禹王城遗址、邺城遗址、赵王城遗址、磁州窑遗址、蒙城尉迟寺、曹氏宗族墓群、固镇垓下、阳谷蚩尤陵等大遗址保护工程”。依据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特区,既是大遗址保护的需要,也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需要。
中原地区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城市文化的源头。古都名城积聚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见证。保护利用好古都名城是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任务。要依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历史文化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把河南打造成为以中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古都名城体验区域,使之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华古都名城旅游重要目的地。
河南是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宝库。内容丰富、品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以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载体,通过建设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传习所、传承基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将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创造良好的物质与设施基础条件,为优秀历史文化开拓广阔的展示交流与价值转换空间,为社会传统提供能够继续散发民族归属感与号召力的多维立体组织体系。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必须努力把河南打造成为体现国际一流保护理念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要以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嵩山历史建筑群为依托,以丰富精神内涵为重点,整合带动相关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展示完整系统的中原文化遗产体系。要加大宣传、研究、展示力度,建设具有高品质艺术与科技特色的保护与展示场馆、设施,建立具有高水准文化责任感与宣传教育技能的运营队伍,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增强其知名度。要牢固树立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引导河南文化资源全方位转化,使其成为对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力量,完善对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工作的科学研究、有益尝试等督导机制,妥善发挥文化资源对改善生态、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促进作用。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来自“系统工程学”,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其核心内涵就是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重大性目标的战略管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反复提到加强和“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搞好中原经济区内的文化建设,要认真梳理中原经济区内的文化资源,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依据“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大文章”的理念,充分借鉴国内外开发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进行系统设计和总体规划。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制定《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纲要》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建设的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利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
以全球视野、国家高度,打造以“华夏之都文化园区”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展示体验龙头项目、以河南发展高层论坛和“中原大文化论坛”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高端论坛、以“洛阳国际古都论坛”为代表的世界文明古国对话高端平台,建设以“中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基地,搭建立足中原、服务全国的专业化市场平台,推出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全国的文化名家群体,并以此来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风格、气派及贡献力。积极稳妥发挥河南境内著名文化地标的国内外知名度与影响力,集合相关文化因子及创新体系,借助改革和政策红利等发展机遇,打造国家级重要的文化航母。
依托河南文化积淀深厚、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名家工程建设,促使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逐步完善、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基本形成,使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中原文化名家群体品牌在全国叫响。通过构建新型传播渠道与平台,充分发挥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将中原文化优势及特色进一步生动直观、真实可信地向世界人民展示出来。
越是文化厚重的地方,“符号经济”就越有内涵支撑。文化已经和符号经济紧紧结合在一起了。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需要彰显中原文化符号。要依托古都文化、汉字文化、诸子文化、功夫文化、姓氏文化、佛道文化、陶瓷文化、龙文化、玉文化等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原优势文化资源,深层次提炼,高水平运作,彰显一批华夏历史文明所独有的、真正体现中华文化精神本质的、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化符号,推出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典籍,建成若干个具有地标意义的文化景观。要形成一批浓缩中原文化精华、彰显河南魅力的建筑、名人、事件、民俗、艺术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名片,提升中原文化知名度,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
依托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华夏历史文明圣河,以洛阳等地为代表的华夏历史文明圣城,以嵩山为代表的华夏历史文明圣山,以姜太公、老子、庄子、许慎、张衡、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等为代表的华夏历史文明圣贤,建设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便于文化交流与产业融合、能够承载较大国际影响的主题文化基地和特色文化体验区,充分展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独特魅力。依托河南博物院二期工程(中原考古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工程、中华姓氏博物馆、河南省图书馆新馆、省社科活动中心、省社科研究基地、省直文艺院团剧场等大型文化项目,建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展示基地,稳步推进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以及重点城市博物馆建设,使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升。
依托河南文化资源“深、厚、重、实”的优势,重点发展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的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一批文化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出一批具有丰富的华夏历史文明内涵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中原风貌、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原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要体现出河南古老历史风貌特色,也要充分尊重和利用河南现有社会经济各种资源或群体,解决内外发展所遇到的现实困难,从而使河南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实惠。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需要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抓住文化为民、文化惠民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务实推进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学理论不仅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因此,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理论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作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伊始,就全方位地推动这一发展战略的理论系统地跟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与引领。鉴于此,要积极实施理论研究工程,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引领全省社科理论界按照“理论应先行、理论应引领、理论应破难、理论应聚力”的要求,进一步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彰显作为。河南省社科联要充分发挥统领“五路社科大军”的作用,积极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既抓研究、出成果,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刻挖掘提升中原文化的价值,又抓项目、促转化,引导专家学者深入实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实践,促进产学研联合。要支持相关学术研究团体的工作。要采取切实措施,发挥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原文化传播中心、中原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河南省创意产业协会、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会等省内相关研究团体、协会和学会开展中原文化研究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社科基金的示范引导作用。省社科基金的使用,要更多地向中原文化研究方面进行倾斜,通过资助关于中原文化的研究,不断推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要加强期刊建设。要通过适当资助的形式,不断提高我省知名中原文化学术期刊,如《河南社会科学》、《中州学刊》、《华夏考古》、《中原文物》、《史学月刊》等的学术品位和办刊质量,进一步加强中原文化研究的阵地建设。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是带动文化产业要素集聚的有效动力,也是促进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托。发挥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立保护、展示、传承、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文明自尊自信的工程体系,重点是要通过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依托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建设河南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要提高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的科学管理水平,扩大社会参与规模,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与要求,不断挖掘中原历史文明与文化资源的内涵与道义价值,不断扩大其宣传力度、覆盖广度与辐射深度,不断提升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撑作用。
实施文化民生改善工程,重点是实施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工程,支持省辖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文物大县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进免费文化服务活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实施社科普及惠民工程,以“中原大讲堂”、“社科知识大蓬车进基层”等为平台,宣传普及中原优秀文化,提升公民道德文化素养。推进社区文化活动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名人研究和名家培育工程,挖掘历史名人的潜在价值,重点扶持当代文化名人名家发挥作用;扎实推进文化精品战略,大力扶持原创作品。
河南文化产业要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总结已有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历史性新机遇,采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运营方式。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龙头文化企业,通过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创作文化精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引领,创意提升,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含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建设过程中,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要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同时要发挥公共文化引领文化消费的优势,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升民众文化消费层次,倡导文明创新、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方式,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财政支持与购买力度。更要发挥好文化市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优势,在保障领导有序的前提下,创造更多更全的文化产品、就业机会与消费空间,不断满足人民大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与服务消费需要。
一是要建设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积极参与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建设,把中原文化打造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国家队。组织开展具有中原特色的各类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培育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推动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加强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充分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要创新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探索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方式,发展以文化企业为主体的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建立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长效机制。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国际成熟的文化市场制度,提高河南省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传播宣传中原文化。三是要拓宽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平台渠道。充分利用国际著名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不断扩大豫版图书、音像、影视、动漫的发行渠道,积极推介中原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比较优势,积极与国家汉办结合,与海外孔子学院联袂,推动少林寺海外学院、太极学院、老子学院等民间文化机构在海内外的推广和发展,促使河南海外文化交流传播机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进入全国前列。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非一日之功,必须根据文化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及时调整我们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要在巩固现有文化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孵化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促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渠道和途径创新,不断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要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还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力见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政策,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投融资体制,认真落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营造政府有效引导、金融资本积极投入、社会资本踊跃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环境。设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资金。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及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有关文化企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产品研发、高新技术设备进口、品牌建设等方面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先征后退等税收优惠措施支持相关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文化项目建设用地要合理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优先安排,并通过采用降低出让金、返还使用费等办法给予优惠。采取奖励、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带动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保障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建立河南文化产业劳动者权益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中小文化企业孵化与监管机制,从源头吸引和保障河南文化产业的生产与管理能力,集聚真正优秀的广大一线工作者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持续创新体系。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必须遵从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只有从整体上保持源头活水,才能收获全面、均衡与可持续效益。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必须坚持传承和创新“两篇文章”一起做,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积极挖掘培育具有中原文化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新时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