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笔_文迪
在“新”的名义下
——新教育之光
本刊主笔_文迪
从事教育的人,无不知道“新教育”。而“新教育”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即便多年投身于“新教育”的上百万师生,其言说也常常百花齐放,各表一枝。
“新教育运动”已成浪潮。在中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十余年里,这一场发起于民间、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改革如此持久、如此广泛地影响和改变了全国各地的众多师生,其原因究竟何在?
媒体上,有关“新教育”的报道已经很多 。去年底,记者去北京开会,正好遇见新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王胜先生,我们聊起了“新教育”。记者说,《教育家》杂志一直在关注“新教育”,希望有机会做一次比较深入的报道。
王胜建议说,新教育的面现在太宽了,希望你们能做一些点。
于是,便有了这一期的封面报道——《新教育之光》。
在这个持续的浪潮中,我们没有关注“新教育运动”的来龙去脉,只是选择了几个点,也可以说几朵浪花。诸如一个县级区域,几所学校的师生,还有那些风采各异的校长:如干国祥,李镇西、蓝继红……
事实证明,王胜先生的建议是正确的。因为,采访完这组报道之后,记者终于理解:为什么朱永新先生“无心插柳”一般开启的“新教育运动,”可以坚持到遍地开花。
在陈腐僵化的教育现实中,新教育恰如阳光,足以照亮师生的内心,让他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同时,记者也感受到,新教育之“新”,究竟该做何解——今有新教育,但不必说其它的教育全是旧教育,再说旧教育也非一无是处,书院私塾这样的传统还在不断被国内外借鉴——新教育之“新”,应是《大学》中“在亲民”之“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新”字在古时通用,程颐、朱熹均认为“亲民”宜读作“新民”)……
因为,我们在采访中看到,“新教育”实践中的校长和师生们的生命状态,以及他们的理想与激情,正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