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培红
“天王三京,北都居一。”一语道出了太原晋阳古城昔日的辉煌,虽然时过境迁,繁华不再,虽然周秦汉唐的璀璨文明已被历史的烟尘所覆盖,但承载2000年历史,面对新世纪的太原人应该深深懂得晋阳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对于培育山西未来发展中新的稳定的增长点,对于下世纪山西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将有何等重大意义。很多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才发现,通过开发文化资源改变产业结构是城市发展并具有吸引力的一条出路。
晋阳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古都之一,两千年来,晋阳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浩如烟海的史册、诗文、碑铭中,文学作品中的“晋阳已失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咏吟,已把晋阳作为皇权、华贵、辉煌、锦绣的代名词而使之更加深入人心。晋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认识和尊崇。
晋阳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和割据政权的都城,特别是古代建都实行“两京制”,晋阳又常常成为一些政权的陪都,据初步统计,共有以下七个政权在晋阳建都。
1.赵鞅建都。公元前497年,赵鞅杀邯郸午、赵稷、范射、中行寅攻鞅,赵鞅始都晋阳。至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
2.前秦苻丕建都。公元385年,前秦皇帝苻坚被杀,苻丕赴晋阳即帝位,改元太安。
3.北齐以晋阳为别都。北齐时期,晋阳始终为别都,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都死在晋阳宫,而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和后主高纬又都是在晋阳宫即位的。
4.公元923年李存冒力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以晋阳为陪都,称西京,后改北都。
5.公元936年石敬瑭在晋阳崇元殿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次年迁都开封,以晋阳为北京。
6.公元947年刘知远在晋阳称帝,不改国号,仍称天福十二年。九月始在东京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仍以晋阳为北京。
7.公元951年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刘崇在晋阳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至979年灭亡,共建国28年。
唐代三都为长安、洛阳、晋阳,其中长安和洛阳在后来一千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地下遗存也破坏严重,现在只能看到一些局部遗址。而晋阳城从宋初被平毁后,再没有开发性建设,至今还是一片田野和村庄,从而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北都城的格局,特别是地下文物蕴含丰富,将成为我们研究唐代都城的重要实物。它如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一样,虽然被一千多年前的火山灰湮灭,但通过考古发掘,完全可以再现罗马帝国初期意大利城市生活的情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太宗虽摧毁了晋阳城,但他却为后人完整地封存了唐代文化,为我们留下一笔珍贵的遗产。
隋末群雄并起,中原大乱,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和其子李世民在晋阳密谋起兵。事先李渊声称:在晋阳仓城中发现了一块龟形石,上丹书四字“李渊万吉”,这是上天赐他的祥端,并在仓城中设“受瑞坛”以接受这天地的旨意。通过这件事开展了起兵前的舆论准备。同时李渊亲自铸于晋祠,祈求神灵护佑起兵成功。617年李渊和李世民在晋阳率兵誓师,很快南下攻克长安,次年五月逼迫隋恭帝禅位,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并完成了统一大业。
唐朝建立后,李渊、李世民都把晋阳尊为“龙兴”之地,在晋阳城中的大明城东门外修建了誓师起兵的旧址“起义堂”,堂前矗立大型纪念碑“起兵观”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又驾幸晋阳,追怀起兵之功业,颂扬神德之佑福,为晋祠题写并由时人镌刻了我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晋祠铭”。这些都向世人昭示了晋阳对于唐王朝建立的不朽贡献。
晋阳作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姓氏文化在这里也有着突出的地位。据初步统计,在众多的姓氏中,其中有数十个姓氏起源于晋阳,或郡望在晋阳。而人员数量最多的姓氏当首推举世闻名的“太原王氏”。据史载,在公元前5世纪,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字子乔)因直谏朝政而触怒灵王,被贬为庶人。太子晋之子宗敬后官至司徒,他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将乱,遂隐居晋阳,其族以周灵王后裔,故以王为姓,而尊太子晋为王氏始祖。“太原王氏”从此开始。汉魏以后,全国各地形成了以“太原王氏”为首的一大批豪族,特别南朝时期的重要官职几乎全为太原王氏所垄断。隋唐以降,王氏派衍,遍及全国,直至海外。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王姓成员已逾1亿人,在山西省王姓为第一大姓,总人数300多万,特别是太原至今仍是王姓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所有的王氏后裔不论在天涯,还是在海角,都念念不忘祖先的创业肇始之地——太原,海外王氏族人大都成立了“太原王氏”宗亲组织,并不断来太原寻根祭祖,联谊交流,投资兴业,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
晋阳是中国最早接受佛教文化洗礼的地区之一,随着北魏安定和繁荣的恢复,作为超越民族界限并获得公认的佛教也受到提倡和保护。东魏时期,净土祖师昙鸾就在晋阳西山的大岩寺弘扬净土法门。大岩寺,又称并州大寺,据《续高僧传》记载:昙鸾祖师被东魏孝静帝尊为“神鸾”,“敕令住并州大寺,晚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因之,可以这样说:佛教净土宗的第一祖庭在晋阳大岩寺。
北齐时期是太原佛教的鼎盛年代,北齐诸帝在太原的西山创立了童子寺、法华寺、天龙寺,同时继东魏孝静帝继续开凿天龙山石窟等等。据史料记载,至隋唐时期晋阳城内外已经有寺院几十所,较为著名的有:正觉寺、大基圣寺、建国寺、兴国寺、解脱寺、德藏寺、骆王寺、童子下寺、内城寺、定国寺、大兴国寺、武德寺、慈圣寺、惠光寺、法相寺、惠明寺、开化寺、白云迎福寺、甘泉寺、闲居寺、雨花寺、华塔寺、仙岩寺、龙华寺、崇福寺等等。其中惠明寺中的舍利是《法苑珠林》记载的当时全国21座阿育王塔之一。
晋阳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留下了众多的胜迹,现在除了晋祠、天龙山石窟等人所周知的名胜外,我们初步统计还有以下20余处:
1.豫让桥,在赤桥村。
2.北齐娄睿墓,在王郭村。
3.善导大师墓,在天龙山。
4.阎若璩故里,在西寨村。
5.李存孝墓,在太山。
6.王琼故里,在晋源。
7.北汉皇家园林,在天龙山。
8.北齐雨花寺旧址,在晋祠公园西部。
9.童子寺燃灯塔,在龙山。
《诗志》大多数地方属于纯粹文学批评,喜好以后世的诗歌与《诗》相比较,相对其他文学性解经书籍更为鲜明成熟。如牛氏评点《诗经·汉广》说“汉广不可泳,江永不可方,言游女有二汉之隔,婷婷独立,可望而不可即也。正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似”[19]。评点《诗经·柏舟》说:“忧极不能自遣,算到奋飞一着,真烦骚无聊之至。‘愿为双黄鹄,奋翅起高飞’,古之忧患人于此踌躇多少。”[19]用后世诗句与《诗》对照阐发,注重的是《诗》作为文学的神理气味,读者自行比较不同诗句,则诗歌的妙味不言而自然领悟。这明显不同于汉人注解《诗经》的方式,以考据训诂追求字词确义。
10.开化寺砖塔,
11.晋祠奉圣寺(尉迟恭别墅),在晋祠博物馆南部。
12.北齐宰相杨愔读书处,在悬瓮山。
13.天龙山“柳子沟一插旗石”,在天龙山。
14.净土宗早期道场并州大寺旧址,在开花沟。
15.净明寺阿育王塔,在古城营。
16.明代太原县城旧址,在晋源镇。
18.大明城、大明宫旧基址。
19.唐代起义堂旧址,在古城营。
20.蒙山大佛。
研究晋阳古城的经济发展战略,深入探讨它的发展和开发途径,认真制订发展和保护的总体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应该把晋阳文化资源的开发纳入太原市发展整体规划,在摸清楚各项资源和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出全面、科学的总体规划来,合理地管理、开发和利用各项文化资源。对任何一个事物,如果没有宏观的认识,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指导,也就不利于有效地把握这一事物的进程。晋阳没有桂林那样奇特的山水风光,没有杭州那样秀丽的湖光山色,也没有苏州那样别致的古典园林。但晋阳是唐王朝的摇篮,是唐代都城的化身,是亿万王氏儿女魂牵梦绕的根,是众多净土宗信众心向往之的圣地,与之有关的众多历史文化足迹是晋阳最大的优势。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晋阳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方向、重点、途径和步骤。因此我认为应把建设以“唐”(唐都城)、“王”(太原王氏)、“佛”(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晋阳文化资源作为总体思路,作为振兴太原经济的一条基本策略,并应在全省文化产业总体战略上,明确晋阳的文化资源的战略地位。
1.清理晋阳城遗址,建成唐代都城研究、旅游、博物中心。晋阳不仅是唐王朝的发祥地,也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一座唐代都城遗址。在它地下完整保留的文化遗存将是我们研究和了解唐代城市生活全貌的珍贵实物。为此,组织力量全面发掘晋阳遗址,对它的城门、宫殿、街市等遗址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清理,如果能尽快在晋阳城遗址上开发出一个类似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古代城市遗址,形成类似秦始皇兵马俑那样的“热点”旅游项目,那么它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的轰动效应和可观的旅游收入将是无可比拟的。在发掘的同时,还应恢复唐高祖起兵纪念地“起义堂”、“号令堂”和“受瑞坛”,在中心广场塑造大型群雕“唐王晋阳起兵”,突出和强调晋阳这一段光辉历史。在发掘的基础上,创建“晋阳文化博物馆”,以全面反映晋阳璀璨的历史文化,把晋阳建成一个唐代都城研究、博物和旅游的中心。
2.建“太原王氏”祖庭,让晋阳成为亿万王氏成员血缘和亲情的凝聚地。太原是海外王氏成员向往的“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王氏族人回乡寻根祭祖的活动也日趋频繁,立志投资兴业、报效家乡、造福桑梓的王氏后裔更是层出不穷。但到目前为止,太原还没有一个开展王氏祭祖、联谊、感情交流的场所,虽然有一个由晋祠内的小书院改建成的“子乔祠”,但规模狭小,设施简陋,活动不便,与太原的祖庭地位和频繁的寻根活动极不适合。为此,在晋阳一带选择合适位置兴建一所宏大的“太原王氏”祖庭已势在必行,今后可每年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王氏寻根祭祖活动,以光大名族文化,吸引更多的王氏族人共同建设家乡,形成太原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
3.恢复当年晋阳佛教文化重镇的地位,形成太原佛教文化区。晋阳有全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藏天龙山石窟,有世界巨佛之一的蒙山大佛,有昙鸾祖师早期弘扬净土的道场大岩寺,有全国21座阿育王塔之一的净明寺,有佛史彪炳的童子寺、花塔寺、太山寺、平晋寺、天龙寺等等。这些寺院有的保存完整,有的尚需恢复,有的稍事整理开发即可与香客、游人见面。因此,从进一步发展晋阳“唐”、“王”、“佛”这三项主题规划思想来说,晋阳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晋阳佛教文化区,应该提高到整个太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加以考虑。如果看到这一带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寺院毗连,势同林立的态势,就不应该不考虑在今天的晋阳,如何能把这一地区加以规划和恢复,结合周围县区的玄中寺、天宁寺、双塔寺、崇善寺等等,把这一切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太原佛教文化区,其结果必将有助于晋阳独特风貌的形成,并进而取得目前难以估计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以明代太原县城为依托,建成有传统特色的晋阳文化街市。在我们确定了以“唐”、“王”、“佛”为重点的晋阳文化资源总体思路的同时,不要遗忘晋阳中心现存的明代太原县城。太原县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71),距今500多年,现在城墙、城门、街市、民居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风貌格局,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古县城遗址。多年来,很多城市建造了假古董“一条街”、“明清街”等等,就连香港也在有限的地方建宋城。而晋阳有现成的太原古城和明清街市,依靠现有的明清街这个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建成晋阳购物超级市场,满足游人的购物需要,同时发展游人喜闻乐见的纪念品、收藏品、礼品,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有产品,形成一个有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街市,形成太原的“琉璃厂”。
5.以晋阳湖为中心,建成晋阳旅游度假村。晋阳文化资源开发的结果势必为发展旅游业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它要由提供旅游者的游览、饮食、住宿、旅行、购物等行业以及与其相关的很多产业来支持,这里面首先应是服务业,还有交通业,以及畅通的电话、电报、邮政等,还需要建立文化设施,同时也可以为全国性、国际性会议提供场地和服务等等。这些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晋阳湖周围最为适宜,这里空气明净,一碧万顷,水光山色,风景宜人。这里将不仅满足游人衣、食、住、行,还可以吸引太原市区的居民度假休憩。利用晋阳湖开展游泳、垂钓、赛艇、沙滩疗养健身等水上活动,同时在汾河水上公园建成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考虑通过汾河开辟太原市区到晋阳湖的水上交通,这对太原市环境的彻底改观,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晋阳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进一步把晋阳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引向深入,必将更快更好地带动山西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腾飞。
[1](清)刘大鹏.晋祠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
[2]张德一.晋源史话[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3]宋乃忠,常原生.晋祠文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于晓媛.山西文化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思考[J].理论探索,201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