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

2013-05-13 09:04王君峰秦亚男
史志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邓中夏蔡和森上海大学

王君峰 秦亚男

王君峰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硕士研究生

秦亚男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硕士研究生

上海大学成立之初,于右任担任校长,实际工作由共产党人瞿秋白、邓中夏等早期共产党人所领导,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上大的传播,并带有一定的革命色彩。笔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上大的传播,一方面可深入了解上大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助于研究上海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者。之后,上海发起组、中共一大、二大相继在上海召开,聚集了当时中国主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瞿秋白、蔡和森、张太雷、邓中夏等,上海俨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其时,国民党领袖孙中山也不得不慨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中国知识青年中的流行,叹喟多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过于崇拜[6]。

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因而居于主体的地位,是传播活动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3]。本文所指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宣传者[4]。

五四时期,印刷传媒业空前繁荣,杂志、书籍发行量增加,学校内部开设书报贩卖部,纷纷致力于介绍新思潮、社会主义学说,如《建设》《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等,学生们反复传阅,使马克思主义短时期内在上海得到广泛传播。1920年初,陈独秀因散发题为《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而遭到北京当局的逮捕,于是逃到上海,并在《新青年》八卷一号上发表《谈政治》一文,此文表明他正式成为列宁式的马克思主义者,《新青年》也“差不多成了《苏维埃·俄罗斯》(注:主要刊有关俄国革命的文章)的汉译本”[5],争取和团结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

上海大学前身为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因学潮而改名,于右任担任校长。于右任接任校长之后,聘请孙中山为名誉校董,汪精卫、张继、章太炎、马君武等为校董,同时在李大钊介绍下,“特聘邓安石(中夏)为总务长”[7],瞿秋白为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3年陈独秀对陈望道说“上大请你组织,你到时候通知请开出来,请你负责”,同年秋,陈望道到上大任教。随后,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萧楚女等也相继来校担任教师。至1924年底,上大云集了众多中国共产党、国民党进步人士以及社会名流。虽然教员中也包括陈德徵、叶楚怆、何世桢、何世枚等国民党右派人物,但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1924年1月,国民党右派陈德徵纠集一部分人,反对共产党,反对共产主义,破坏师生团结,上大的共产党人团结进步师生,坚决反击,发动一场驱陈运动,最后迫使于右任不得不将其解职。此后,一些右派教师自觉在上大立足不住,相继离校,教师由左派力量取得了绝对胜利,掌控了学校局面[8]。工部局也宣称:“该大学之大部分教授均系公开的共产党人,彼等正逐渐引导学生走向该政治信仰。”[9]特别是到北伐期间,非马克思主义学生大都相继离校,国民党教员更无插足余地,该校获得了“共产党大学”的称号[10],甚至日本报刊都称道:“一般人看不起中国上海大学,那是十分错误的。这所简陋的大学,将是东方共产主义的宣传所,共产党诞生的摇篮。在这所大学里,将会涌出洪水,跳出猛兽。”[11]上大被称为“共产党的宣传中心”、“共产党的大本营”[12]。

上大主要共产党人的群体特征

上大存在仅五年,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一直扮演主要角色的是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杨之华、刘华等早期共产党人,他们的多重身份,多种经历,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上海大学得到一定传播,本文拟以核心成员入手,介绍其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一些共同点。

(资料来源:苏智良主编.中共建党与上海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7—58页.王家贵,蔡锡瑶.上海大学——1922—192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由表可看出:第一,创办刊物和翻译文章,成为宣传其思想的阵地。特别是《觉悟》《中国青年》《向导》《共产党宣言》等刊物与文章,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重要阵地。如《觉悟》刊登了当时很多共产党人的革命文章,如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李汉俊、恽代英、沈雁冰、沈泽民、邵力子、肖楚女、向警予等人,其中“邵力子本人署名发表的文章,初步统计约共950篇”[13]。

第二,他们多数富有留学经历,使其成为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骨干力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留学生可谓发挥重大作用。蔡元培曾言:“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大致有三条渠道:一是留日学生从日本间接输入,翻译了一些日本学者翻译或著述有关社会主义方面的书;二是留法学生从法国直接输入;三是俄国广义派政府成立以后,介绍马克思学说的人多起来了。”[14]留日的中国留学生中比较著名的是李大钊、陈独秀、李达以及李汉俊等人,留学勤工俭学的主要是蔡和森、向警予等,但与留日、留法相比,更多的知识分子选择了留俄,这一批人中主要代表人物是瞿秋白、任弼时等,而且多集中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东方大学。莫斯科东方大学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俄文、俄共(布)党史、工人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等。1923年夏增加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史、自然科学等。莫斯科中山大学(1925—1930年)课程设置为:语言课学习俄语;历史课教授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俄国革命史、东方革命运动史和西方革命运动史;哲学课讲授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学习马克思《资本论》;列宁主义课讲授斯大林的《列宁主义基础》;军事学除学军事理论外,还进行实际演习等[15],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时,“中大承担了卷帙浩繁的翻译任务,译成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中文经典著作。”[16]

第三,大都担任一定的党的职位。陈独秀、李达为中国一大“中共中央局”委员,分别兼任书记及宣传部主任。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蔡和森、邓中夏等为委员,李汉俊、李大钊、向警予担任候补委员。中共二大中共中央局委员长是陈独秀;宣传部部长是蔡和森,并担任《响导》主编;向警予为妇女部部长。1923年6月12日中共三大召开,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邓中夏、瞿秋白、向警予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23年11月25日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正式成立,蔡和森担任《响导》周报主编,瞿秋白是《新青年》季刊主编,恽代英《中国青年》主编。1924年上海执行部成立,恽代英担任宣传部秘书,干事为施存统、沈泽民;工人农民部秘书为邵力子,干事为邓中夏;青年妇女部助理是向警予,办事员是杨之华等。1925年1月11日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等为中央执行委员,张太雷等为候补执行委员。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选举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张太雷、任弼时、恽代英、杨之华等为中央委员。可以看出,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五大,始终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仍是瞿秋白、施存统、张太雷、蔡和森、恽代英、杨之华等早期共产党人,他们均是当时主要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综上,瞿秋白、蔡和森等共产党人的注入,给上大带来了活力,他们活跃于上大创办的社会学系、平民学校等组织中,借助课程、刊物、讲座、讲演等,向学生、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即使后来遭到国内反动派的打击,但青年学生依然把他们看作茫茫黑夜里的灯塔[17],因此早期共产党人作为上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可谓是当之无愧。令人欣慰的是,其中部分同学在教师的指引下,如刘剑华、阳翰笙、杨尚昆、杨之华、罗石冰等人,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构成了上大马克思主义新的传播主体。

[1][8]黄美真,张云,石源华.上海大学史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2]童小彪.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1.

[3]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3—80.

[4]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香港:明报出版社,2006.26.

[5]耿云志,欧阳哲生.胡适书信集(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65.

[6]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00.358,384,386.

[7]邓中夏主持校务[N].民国日报,1923-4-23.

[9]上海大学瞿秋白等活动[N].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日报,1924-12.

[10]于右任与上海大学.现代史料(第1辑)[M].深圳:海天出版社,1933.

[11]张腾霄.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资料丛书(第二辑).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88.

[12]王家贵,蔡锡瑶.上海大学(1922—1927)[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29.

[13]晨朵.《觉悟》副刊对于传播马列主义的贡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14]蔡元培.社会主义史序[N].新青年,1920-8.

[15]张庆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简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120.

[16]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中国革命[M].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出版,1980.10.

[17]上海档案馆.D10-1-60.孙仲宇的回忆——关于上海大学的一些资料,1962.

[18]葛振国,邢云文.“五四”前后学生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与启示[J].理论探索,2011,(3):30.

猜你喜欢
邓中夏蔡和森上海大学
邓中夏:化成灰我也是共产党员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邓中夏:“我邓中夏烧成灰也是共产党的!”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邓中夏: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邓中夏:用生命诠释初心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