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立静
(济南市图书馆,济南250001)
目前,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其中,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心脏,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已作为倡导和实践“全民阅读”活动,营造城市阅读氛围的中坚力量。[1]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阅读,不但能接受前人探索自然、观察社会的成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还可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2]。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从文字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通过视觉转向大脑接收书面语言信息的学习实践活动。阅读方式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语境而指代不同的内容。阅读方式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在从符号中获得意义及借助于文本(文字文本或视觉文本)实现信息传递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3]。
阅读方式可细分为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大众阅读和专业阅读、欣赏性阅读 (Read for pleasure)和学习性阅读 (Read for information),浅阅读(shallow reading)和深阅读 (deep reading),以及朗读 (reading aloud)、默读 (silent reading)、精读(intensive reading)、泛读 (extensive reading)、略读(scanning),细读 (close reading)、评价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选择性阅读 (selective reading)等[4]。
阅读理解根据深度由低到高分为:表层理解、深层理解、评价性理解三个等级。阅读活动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文化传播活动和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阅读史。阅读作为人类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语言载体及阅读对象,也就是媒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在过去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一直处于主流地位。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印刷媒介是以文字印刷物为载体的媒介,是印刷术发明后人类重要的信息存储和传播媒介。因此,阅读是文字产生尤其是印刷媒介形态下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当今,网络媒介发展迅速,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为人们传递、使用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阅读以其阅读过程的互动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阅读内容的丰富性等优势而颇受人们的青睐。伴随着人们的阅读行为由基于印刷媒介的文本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网络媒介的超文本的解读,即阅读对象的改变,阅读主体结构、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方面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形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模式,进而引发了“阅读革命”、“阅读危机”、“国民阅读率走低”、“纸介出版物会否消亡”等热门话题。
传统阅读,又称纸质阅读、文本阅读、平面阅读,其信息组成元素为文字加图片;传播方式为印刷发行;阅读行为为线性阅读;思维状态为内容静止、人相对运动 (眼球、思维 );阅读感受为诗意的阅读;审美方式为执著于内容的静观冥想;信息提取过程为把文本当作整体,由面及点。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巴特勒说,“所谓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装置”,大量图书文献的印刷出版延伸扩大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此时的阅读主要是学习型,是为填补社会需求与自身素质间的不足。其阅读目的是通过阅读文献获取知识来拓宽知识面,使个人的文化及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准。读者在纸质阅读时能获得的沁人心脾的书香、摩挲的手感、握卷于手心的真实感[4]。
传统阅读的文化意义功能价值的基石是阅读的自由创造性和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充分展开。著名作家王蒙表示:“我个人对读书的看法比较宽泛,网上浏览也是阅读的一种。不过,阅读纸质的书,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平静和思考。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重新拿起书本。”
传统阅读作为简便易带、老少皆宜的一种传播载体,通过章节分置、页码标注等方式规定阅读顺序,是最能传达细致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一种工具,代表着一种阅读的传统和理念,因此有着特定的适应群体。
数字阅读,也称线上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超文本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其信息组成元素为文字、声音、图像、动画[5];传播方式为网络和阅读器;阅读行为为跳跃式、扫描式、互动式阅读、休闲式阅读,半线性;思维状态为内容动态人的自主选择性强;阅读感受为轻松便捷、率性而为、时尚随意;审美方式为追求瞬间的震惊效果、即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知和煽动性。信息提取过程为搜索引擎等工具的出现。人们使用“关键词”来思考和检索,先触及文本的细节,之后才是整体。一种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5]。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迅速进入了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的转变。与传统的文本阅读相比,网络阅读具有5个方面的特征和优势:快捷、无地域限制、信息海量、文本主体的杂合性、经济环保;显示形式的多样性、阅读内容的丰富性、阅读过程的个性化、互动化,能满足读者多元的阅读需求、阅读环境的开放性等特性。其优势在于,数字阅读使人们充分享受和体验探索知识过程中的自由与开放。因此,从发展趋势看,网络阅读以其拥有的优势,将在阅读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这是技术发展的趋势[4]。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书的阅读器会越来越人性化。阅读技术会让电子屏上的文字像纸书一样触手可感,让插画栩栩如生。将来的电子书也肯定会出现像纸书一样翻页、折角甚至写眉批之类的神奇功能。
尽管网络阅读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其一,网络阅读由于信息海量、缺乏筛选,会给人带来选择的困难,易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阅读呈现“信息爆炸”时期的快捷特征,不像传统出版物那样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提高。其二,网络阅读的另一弊病是容易导致浅阅读化。由于网络文化复杂,消息多余文化,也容易导致网络阅读呈现出“浅阅读”的特征[6]。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愉悦。读者往往会浅尝辄止,迅速接收,同时不断抛弃、更新,乃至遗忘[4]。网络阅读由于其方便的超文本形式、大量的链接,阅读中很容易被网络支配而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导致思维片段化。所以网络阅读更多的是浅阅读。
数字阅读既代表着总体趋势,但又在短时间内无法替代传统纸质阅读。阅读载体结构的变化既是社会变化的趋势又是媒体和技术共同发展的结果。传统纸质阅读和电子、网络等相互替代,只是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形式,而不是影响人们的阅读力。出版技术的变化必然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交互式阅读、个性化阅读、多媒体阅读等阅读形式和阅读体验都将成为可能。这更加符合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手段。传统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将共同构成现代阅读形态的两大体系[7]。
阅读活动提倡多样性,应针对活动内容进行指导性研究。公共图书馆要精心设计,创新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除开展推荐书目、书评、读书征文等传统的一直延续下来的活动外,还要针对目前读者喜好的项目,把阅读指导的重点放到组建必要的大众阅读网,组建专家书评数据库,成立大众读书协会、读书俱乐部,开展各种系列的读者讲座、读者交流会、读者研讨会,制定出与读者阅读规律相适应的导读措施,使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阅读、导读融为一体。将各种阅读活动进行提升,从阅读活动的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扩展、延伸,建立一整套适应于大众阅读指导的阅读理论。
公共图书馆阅读研究与指导没有统一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但只要确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每个馆、每个地区都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读者需求、层次、阅读变化,决定自己的探索途径,走出一条与时代相适应的大众阅读研究与指导之路。
(一)阅读研究与指导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价值的体现。面对读者需求的转变,阅读研究与指导应注入新的内涵和新的活力。电子化、网络化的图书馆如果仅仅只采用传统手段进行读者阅读指导,必将被社会淘汰,应针对读者阅读需求特点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在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支撑下,指导大众从多途径、多渠道利用文献信息,实现多元一体化的阅读指导模式,不断完善建立大众阅读指导体系。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阅读指导。阅读活动项目吸引大众阅读,特别是在图书馆面临社会化、公益化的今天,通过多途径研究、探索、实践来拓展大众阅读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1.构建网络阅读平台,完善全国文献资源共享阅读网络系统,吸引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针对目前网络阅读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公共图书馆必须因势利导,利用全国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不断完善丰富数字图书馆的功效,发挥好数字图书馆的作用,开展好多媒体阅读,提供网上检索。对于传统的检索模式,应在原有的检索功能上不断创新,探索出网上检索的图书馆查阅模式。
2.完善各种书目数据库建设,加强网络书目数据库研究。网络书目数据是阅读导航的一项基础性保障工作。为了使大众阅读的读者开拓阅读视野,公共图书馆必须完善各种类型的书目数据库,如期刊数据库、主题文献检索数据库,编制各种书目索引,编制具有公共图书馆地方、民族特色的书目索引。书目索引可以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指导,能够解答阅读指导工作各种疑难问题,也更有利于深层次读者阅读研究,同时也给阅读指导赋予新的内涵。
公众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真正动力。图书馆作为通向知识、思想和文化的入口,具有培养读者终身阅读能力及信息素养的重要社会职能。公共图书馆应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公益性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为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构建城市阅读空间搭建优质的、开放式的服务平台,通过推动社会阅读拓展图书馆的生长空间,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
[1]江少莉,杜晓忠.公共图书馆的城市阅读推广策略——以苏州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1(12).
[2]赵琳.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的分析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
[3]南长森,朱尉.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对文化消费的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0(10).
[4]阚跃明,樊晓春.多元化阅读模式对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云南图书馆,2011(4).
[5]姚伯岳.回归传统 呼唤深阅读[N].中国文化报.
[6]http://202.201.58.2.
[7]柳斌杰.全民阅读 同享知识 共创和谐[N].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