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洪,张祥国,张盼盼,方位达
(1.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天津 300112;2.江苏省测绘工程院 南京 210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和《全国海岛保护规划(送审稿)》明确提出保护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无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的要求。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是从事海岛保护、利用活动的依据,是指导海岛合理开发利用,规范科学使用的纲领性文件,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加强统筹,科学规划、系统规范海岛生态保护和海岛使用,实现海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规定,竹岛由于没有户籍登记,属于无居民海岛,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岛屿之一,且为基岩型海岛,是江苏省重要的海洋生态保护区域和适度利用类海岛。因此,制定科学竹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并付诸实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1)地理区位。竹岛,隶属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距陆地最近距离约0.5km,距西墅浴场1.39km。因岛上植被多为竹类,故称之为 “竹岛”,岛上生存蝮蛇较多,又称作 “蛇岛”。竹岛远观起伏流翠,近看茂林修竹,岛的形状犹如碧海银浪中的一只玉琢青螺。岛上最高 点 海 拔 55.4m, 坐 标 为 34°46′21.5″N、119°20′33.0″E。
(2)地质地貌。竹岛属基岩岛,属侵蚀剥侵低丘海岸,由浅粒岩和变粒岩构成。岛上地势较为平坦,土层较厚,为粗骨棕壤土,坡度为15℃ ,西侧较陡。海蚀地貌发育,岛屿四周均为海蚀岩滩,宽度不一,约10~30m,西侧和南侧面,岩滩较窄,南侧面向陆地,东侧面向海洋,岩滩较宽,岩滩后缘为海蚀崖,崖高5m左右,其基部则有海蚀穴发育。在岛屿西北侧有一个海蚀穴,穴高4m、宽15m、深约2m,岛屿南部有宽20m、高3m的古海蚀崖,其基部有小型海蚀穴,崖面有蜂窝状得浪花小穴。
(3)自然生态。竹岛地处中纬度,属于大陆性与海洋性过度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植被有29科45属50种。主要植被为淡竹,分布于岛的东坡、东北坡、南坡及顶部,面积约7.3hm2,为散生型竹林。竹的分布密度不均,密处每平方米约10~20株。林下有山合欢,牡荆及茅莓等数种木本植物,生长稀疏。夏季岛上野生大量黄花菜。岛上生存有一定数量的蝮蛇。竹岛周边海域适于鲈鱼、梭子蟹、紫菜、贝类等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处于我国海州湾渔场地带。
(4)岸线水深等资源。竹岛海岸线长1392.3m,均属基岩岸线,岸前水深在3m以内。面积为0.115km2。其中岛陆0.086km2,岛滩0.029km2。竹岛自然风景秀丽,向南与巍巍云台山相望,向西可见连云新城,向东北眺望大海浩瀚。岛上拥有海蚀地貌景观,发育海蚀穴和古海蚀崖;岛上竹林分布较多,茂林修竹,四季常青,环境优美。岛上生存一些蝮蛇。
竹岛长期处于缺乏有效管理和保护的状态。岛上交通设施匮乏,简易码头1个,位于岛南侧,用于小型船只停靠,船只可乘潮停靠,码头登陆平台为天然礁石,由于无任何码头配套设施,只能在高潮时停靠几十吨以下的船只。岛上除一些土路外,几乎无任何交通道路设施。岛上现有捕鱼人存放器材的废弃房屋仓库两栋,对海岛资源生态有一定的破坏;灯塔航标两座,简易风车(发电车)、测量控制点和废弃防空洞1个。防空洞贯穿岛体走向,由于长期无人管理,洞口已有一定程度破损。周边海域为渔业养殖用海,用于紫菜和贝类的养殖。
《连云港市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年)》将北崮山、竹岛、西墅及附近海域划属北崮山游览区,定位为海滨风景休闲旅游,以连岛、西墅、竹岛、新区、临洪河口湿地等构筑中心城区旅游空间结构的 “两区三山一带”的 “一带”,即海滨旅游休闲带,明确提升竹岛旅游休闲功能;竹岛毗邻秦山岛、连岛、前三岛,共同构筑海岛旅游休闲带。随着连云新城的建设,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市民竹岛生态休闲需求日益迫切,竹岛将成为连云港市和海州湾地区海域海岛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重要平台。
《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明确竹岛主导用途为旅游娱乐用岛。《全国海岛保护规划(送审稿)》提出有效保护江苏沿海及辐射沙洲区基岩海岛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及人文景观资源,其中明确提出选划建设竹岛蝮蛇保护区。《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中提出把竹岛定位为旅游开发海岛。《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定位竹岛及周边海域海洋功能为 “竹岛旅游娱乐区”。《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将蔷薇河、埒子河口、北崮山岸线、竹岛、前三岛、连岛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岸线作为生态保护岸线,保护动植物的整体生存环境及迁徙路径。依据相关规划文件对竹岛的功能导向和竹岛自然生态特点,适宜竹岛详细定位为生态休闲旅游,合理开发保护竹岛岸线、生态、旅游等资源,建设竹林蝮蛇生态、海蚀地貌等单岛保护区,维持竹岛的生态性、景观性和稳定性,维护竹岛生态屏障,推进竹岛生态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提升竹岛在滨海旅游带中的地位,更好服务于连云区经济社会发展。
竹岛保护和利用布局思路:明确竹岛的主要保护对象,选划单岛保护区,留存空间资源适度利用区,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依据保护对象选定要求,明确竹岛主要保护对象为蝮蛇、竹林生态、海蚀地貌、海岸线、测量控制点、防空洞和灯塔航标。单岛保护区面积应控制在单岛面积的40%以上,根据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相应适合选划竹林蝮蛇生态保护区、海蚀地貌保护区、军事遗迹及公共设施保护点。除单岛保护区外,其余空间区域均为适度利用区。为满足竹岛可进入性需求,还应明确码头设施利用区、基础道路利用区。同时增加其余空间利用的灵活性,余下空间区域可划作其他适度利用区。
(1)禁止捕杀蝮蛇,维持蝮蛇数量。定期对蝮蛇进行监测,防止其受病害等死亡,蝮蛇密集活动保护区限制人员活动,并努力营造优越的蝮蛇生存环境条件,保护区外围应设置缓冲带等安全行措施,防止蝮蛇威胁游客安全。
(2)保障竹林生长健康和生长分布。支持种植和培育以原生竹类为主的养护活动,定期监测开展竹林分布面积和生长状态,由于病虫害等因素引起竹林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造成其分布面积显著萎缩的区域,应去除病虫害,改善竹林健康状态,采取补种等措施恢复竹林分布,保证竹林的稳定。
(3)严格保护海岸线自然形态。支持以加固和修复不稳定或退化海岸线为主要目的的保护措施,禁止不利于海岸线稳定的开发活动,禁止填海连岛工程。严格保护海蚀地貌景观,支持以保持海蚀地貌自然形态为主要目的的加固或降低海水侵蚀破坏等相关措施。定期监测海岸线和海蚀地貌的状态及其稳定性,对于因自然退化或受到破坏的区域应采取加固等修复性补救措施。
(4)维护公益设施的功能性和防空洞的稳定性。禁止对测量控制点、灯塔航标等公益设施进行人为破坏和擅自移动。定期监测测量控制点和灯塔航标的状况,对于因自然退化或人为损害造成的破坏,应采取加固或更换相关部件等修复性措施,保持设施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必要时可以修缮景观与公共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新灯塔航标设施。保持防空洞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防空洞洞口塌方处进行清理,采用直立式浆砌片石和混凝土挡土墙护坡,定期监测防空洞洞体的稳定性,对于长期因自然退化引起的渗透、墙壁脱落和塌陷,以及人为损害造成的墙体破坏等问题,应采取加固等修复性补救措施。
(1)做好开发建设强度控制管理。竹岛的主导用途为旅游娱乐,规划定位为生态休闲旅游,不得借开发旅游为名发展其他产业活动。建筑物高度不得遮挡山顶,建筑密度控制在适度利用区15%以内。对于实际核定的码头用岛区块、景观建筑用岛区块,其建筑密度不得大于相应区块的40%。建筑物和设施的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色彩选用应尽量与竹林、海蚀地貌及周围海域景观相协调。岛上用水用电应通过海底管道和海底电缆等形式从大陆引入。竹岛生态休闲旅游具体项目建设必须满足竹岛整体风貌的协调性。采用透水构筑物形式或桩基方式构筑码头,码头提供游轮、客轮及小型快艇的泊位,码头规模需满足以上泊位需要。道路建设以休闲步行为主要特色,基础道路适当允许少量电瓶车或自行车等环保交通工具,路面宽度应控制在3m以内,其他小径应满足海岛地形及休闲活动的需求。
(2)加强保护对象的保护开发设计。竹林景观开发利用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的改变,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可以运用吊脚楼、栈桥等形式建设相关游览设施和构建观景长廊,避免采挖土石和硬化路面的建设。确需开发利用海蚀地貌景观的,应仅限于开展以观赏海蚀地貌景观为主的开发利用活动。海蚀地貌的开发利用不得大面积改造自然形态,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可以运用栈桥等形式建设观景平台,同时采取措施减少对海蚀地形地貌稳定带来的不良影响。鼓励以加固修复和构造旅游景观或观赏景点为主要目的防空洞的保护利用措施。
(3)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加强开发建设过程中竹岛地形地貌的保护,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措施同步进行。开发建设不得进行大范围开挖平整,对于植被减少面积达到1000m2以上的建设项目,应专题认证,论证专家一致同意方可通过。禁止建设过程中对地表植被的滥砍滥伐,施工时应尽量减少破坏原有植被,确需利用的,应在施工完成后进行修复或恢复,不得造成竹岛土壤或基岩大面积裸露,工程建设材料应通过大陆运送。对竹岛的开发建设不得影响周边海域环境和渔业生产,制订建设项目计划和建设时序,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开竹岛蝮蛇及周边海域生物等产卵繁衍季节对环境的影响问题;禁止在竹岛确定水崖线以下范围、防空洞洞体上方及两旁5m范围内修建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