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基于社会建设的视角

2013-04-10 13:11
实事求是 2013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群众发展

袁 雷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整体,其实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去。因此,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探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现实要求和基本途径,对于推动社会建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过程。大体说来,“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1](P90)显然,人的需求、素质和能力三者的全面性构成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定。

第一,人的需求得到全面满足。人类社会历史产生的第一个前提是需要与满足需要所进行的生产,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531)在需要与生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和人自身的发展,人们的需要也会在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而新的需要又要由新的生产来满足,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显然,需要和需要的满足具有层次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上升的过程,集中体现为人类社会从产生初期追求生存资料为主到现阶段追求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并重。同时,需要和需要的满足还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只能满足不同的需要。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需要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仍无法满足所有人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需要。一方面,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创造的依然是有限的生产力,不可能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使资本家财富日益积累的同时,也使广大工人阶级贫困日益积累,使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当一部分人不需要通过剥削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所有人的需求才能得到全面满足。

第二,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会给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都得到了巨大的飞跃,人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不可能得到全面提升,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必定会将体现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灌输给被统治阶级,因而在资产阶级思想教育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不可能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自身也不可能得到解放,也是受资产阶级剥削思想奴役的。因此,资产阶级的素质也不可能得到全面提高。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在消灭了阶级统治和阶级对立的情况下,剥削阶级及其思想才能被消灭,这样,占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将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教育,并运用共产主义思想来引导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人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的能力的提高是与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同时受生产力发展和人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使人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资本主义在提高人的某些方面能力的同时,却压制了人们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导致了人的片面和畸形的发展,“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才能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2](P688)同时,一些人靠剥削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状况可以说明“交往的发展范围的狭小以及因之造成的整个统治阶级的发展范围的狭小”,“这种发展的局限性不仅在于一个阶级被排斥于发展之外,而且还在于把这个阶级排斥于发展之外的另一个阶级在智力方面也有局限性;所以‘非人的东西’也同样是统治阶级命中所注定的”。[3](P507)可见,当资产阶级还在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时候,它自身的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全面提高。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不仅使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也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使人们不再受生产力不发达和剥削阶级的奴役之苦,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尤其是要落实到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去。从社会建设的视角出发,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一系列现实要求。

第一,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展的。因此,社会建设必须从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党和国家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要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群众为师,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必须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努力实现人的价值。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尊严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一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取决于人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人的尊严的维护和价值的发挥。”[4](P56)从根本上说,社会建设就是劳动者自我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即劳动者自我实现尊严和价值的过程。因此,充分尊重并创造条件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从社会发展来看,需要和需要的满足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满足人的需要也是尊重和实现人的尊严的重要表现。需要是一个系统,可以划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个层次或三个类型。而这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需要的满足过程就是人的尊严不断得到尊重和实现的过程。在这些需要中,劳动的需要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人们才能开展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认识和创造自身价值,才能实现自我尊严,并在自我创造中实现自身价值、过上幸福生活。

第三,必须切实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参与权、创造权等。这些权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生存权、发展权和享受权就属于不同层次,其中生存权是发展权和享受权的基础;而参与权和创造权更多地体现在政治生活方面。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我们反对抽象地谈论人权,强调人权的实现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当代中国,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比较低的情况下,必须首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基本权利的全面实现。在社会建设中,只有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才能切实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不断实现。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依赖社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社会形态的整体变革。

第一,坚持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由于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要素构成的自组织的复杂系统——社会有机体,因此,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同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一,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二,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和法治保障环境。其三,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的素质,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四,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切实推动社会参与,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才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其五,只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才能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优美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也会不断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和当家作主能力的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反过来也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就是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5](P295)总之,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这一根本途径。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强调未来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其一,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坚持科学意识和阶级意识的统一。社会主义教育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服务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阶级性。其二,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坚持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统一。思想道德素质是科学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产阶级条件下教育的重要标志。同时,“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6](PP281~282)显然,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统一。其三,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坚持教育和劳动的统一。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PP339~340)可见,只有通过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而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掌握全面发展的生产力;只有全面发展的生产力,才能促进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四,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只有实践中坚持和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培育出社会主义新人。

另一方面,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促进社会主义教育的过程。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毫无疑问,“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很明显,从资本主义社会培养出来的一代工作者所能完成的任务,至多是消灭建筑在剥削上面的资本主义旧生活方式的基础。他们至多也只能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保持自己的政权,奠定巩固的基础,至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那就只有靠在新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已不存在的情况下参加工作的一代人去担负。”[6](PP277~278)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一直坚持在培育社会主义新人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教育,并坚持二者的统一。建国后,毛泽东曾提出要使青年做到“三好”,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显然,培育“四有”新人的过程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教育实现“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统一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坚持物种提升和社会提升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在受必然性统治的必然王国,根本难以谈得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7](P422)这就是两个提升思想,即在物种方面和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第一个提升是在物种方面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是通过生产一般即劳动来完成的。这主要是通过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来使人摆脱自然必然性的束缚,成为自然的主人。第二个提升是要在社会方面将人和其他物种区别开来,是通过有计划地开展生产和分配的社会生产组织来完成的,即要在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计划条件下才能最终完成。这主要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合理化和革命化来使人摆脱社会必然性的束缚,成为社会的主人。两个提升是紧密相联的,第一个提升是第二个提升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提升是第一个提升的目标和归宿。两个提升的完成是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通过社会形态的整体变革,在对必然认识和对世界改造的基础上,在进入自由王国的同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要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坚持两个提升及其统一。一方面,只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在物种方面将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使人摆脱自然必然性的束缚。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生存斗争——我们暂时假定这个范畴在这里是有效的——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而斗争,而是为发展资料,为社会生产出来的发展资料而斗争,对于这个阶段,来自动物界的范畴就不再适用了”。[6](P412)显然,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两个提升的根本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大力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在社会方面将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我国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不利于使人完全摆脱社会必然性的束缚。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根本举措,可以推进社会形态的整体变革,其作用不亚于一场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变革,并注重上述变革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同时,我国改革从根本上是为了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将改革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鲜明的全面性、协同性和人民性。这也是实现社会提升的必然途径。总之,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整体变革,才能真正实现两个提升及其统一,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生产力群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