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杨,乔旭霞,高维英
(陕西气象编辑部,西安 710016)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稿件初审中的应用
林 杨,乔旭霞,高维英
(陕西气象编辑部,西安 710016)
根据 《陕西气象》利用科技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AMLC)初审稿件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了不同文字复制比区间的稿件数量及涉及学术不端的状况,并针对不同情况探讨了稿件处理方式。
学术不端;AMLC;初审;文字复制比
近年来,尽管科学界和政府以及有关管理部门对学术腐败问题越来越重视,一些学术不端事件的责任人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学术不断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和杜绝。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办法能够做到杜绝剽窃和抄袭[1]。
科技论文初审是科技期刊编辑根据办刊方针、报道范围、选题方向、栏目特色等对来稿进行初步审读、筛选和评判的环节,是对文稿的学术价值、行文规范等进行考量和评价的过程[2]。初审作为三级审稿的第一级审核,是评审稿件的基础,更是鉴别、判断稿件优劣,尤其是是否涉及学术不端的第一道关口。《陕西气象》为双月刊,近年来每年的来稿有300多篇,稿件录用率较低,为35%左右,编辑部责任编辑较少,编辑的工作量大,再加上编辑的学识和精力有限,仅靠传统的查重方式既烦琐又效率低,而且也很难发现和控制稿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在初审过程中合理利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的检测结果能够帮助编辑初步判断稿件是否为学术不端稿件及学术不端的类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由中国知网研发并免费提供给科技期刊编辑部,用于检测来稿和已发表文献。目前国内多数科技期刊编辑部都在使用该系统,也有一些编辑就审稿过程中如何利用该系统及系统的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2-7]。《陕西气象》编辑部于2011年10月申请使用该系统,选择的比对库和范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互联网资源,英文数据库,互联网文档资源。截止目前,已对615篇来稿进行了检测。
目前,对于使用AMLC的编辑部和编辑来说,文字复制比的高低是判断稿件是否涉嫌学术不端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实际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简单的依据其对稿件进行定性的判定,尤其是在稿件初审阶段。实况表明,复制比高的区间审核出学术不端的稿件比较多,复制比低的区间的学术不端稿件相对较少,因此,按照检测稿件依据文字复制比的高低分为3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1 复制比高的情况
通常认为,文字复制比>50%的稿件有全篇抄袭的嫌疑[3]。复制比>50%的稿件有70篇,约占稿件总数的11%。这些稿件大部分都属于严重抄袭或重复发表,编辑对检测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核查,通常能够快速确认退稿。对于退稿稿件,《陕西气象》编辑部在退稿意见中明确说明退稿原因,希望能对给作者起到警示作用。有3篇稿件被检测出已被有关会议论文集收录。目前对这类稿件是否属于正式出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4,7-8],本着对作者负责的态度,这些稿子编辑通常会认为通过初审,并送有关专家进行评审,但对稿件的录用会更为审慎。
2.2 复制比较高的情况
文字复制比界于30%~50%稿件有68篇,也约占稿件总数的11%。虽然稿件数量不多,但涉及的情况却最为复杂,编辑需要认真细致的甄别才能确定如何处理稿件。有些稿件的重复内容主要为结果、分析论述以及结论部分,这类稿件显然为抄袭,应予以退稿。有些稿件由于引用文献、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不当引起复制比较高,但中心内容和主要的结果、结论有创新性,或编辑对稿件的创新性方面很难界定,这类稿件编辑可酌情直接退修或是交由专家评审。有两篇综述类稿件的复制比接近50%,这类稿件通常对于编辑来说较难把握,因此送有关专家进行评审。
2.3 复制比低的情况
文字复制比界于0~30%的稿件数量最多,有477篇,约占稿件总数的78%,其中,文字复制比为0的稿件有148篇。总体来说,这些稿件大多通过编辑初步审核,送有关专家进行评审。但这并不意味对这些稿件的检测判断就简单容易,相反,由于编辑的学识有限和AMLC自身功能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方式越来越隐蔽,因此,编辑只有认真审查核对,才能审核出一些学术不端的稿件。即使如此,也不能避免有个别 “漏网之鱼”。有篇稿件的复制比并不高,但编辑通过仔细比对,发现该文与其他作者文献的数据完全相同,只是主要的分析论述内容和主要结果和结论部分的的重复率比较少,显然这篇稿件作者的不端行为更为恶劣,应退稿。编辑不能简单依赖AMLC的检测结果,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误判。另外,也有个别稿件的文字复制比较低,通过比对核查发现重复内容主要集中在引言、原理、方法等,送审后却被审稿专家发现有学术不端的情况。
复制比非常低,尤其是为0的稿件通常会受到编辑的关注和重视,也更容易被编辑直接送专家评审。但确有个别稿件在初审之后的环节中被发现涉嫌抄袭或是已发表。
AMLC是科技期刊编辑初审过程中很好的辅助工具,编辑在使用该系统过程中,应该边应用边总结经验,并与其他编辑部交流使用心得,合理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准确的评审出学术不端的稿件,为编辑进一步处理稿件提供参考依据。但仅仅依靠AMLC对稿件进行审核还不够,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引擎等进行评价。科技期刊编辑部应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充分利用有效工具,尽可能杜绝学术不端稿件,并且还应注意在与作者的交流中,帮助作者对学术不端的危害树立正确的认识,指导作者在稿件写作中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复制率。只有有效剔除学术不端稿件,才能够净化学术交流平台,提高期刊学术质量。
[1] 赵大良.科技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36.
[2] 谭华,崔洁.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建议[J].编辑学报,2010,22(2):153-155.
[3] 孙琪颖,蔡斐,张利平,等.正确看待“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 [J].编辑学报,2009,21(6):544-546.
[4] 尤伟杰,李小萍.学术不端论文的一般规律及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09,21(2):151-152.
[5] 董建军.《眼科新进展》应用 “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评价抄袭现象情况分析和体会 [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88-390.
[6] 吴均,润林,张晓琴.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研究科技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36-639.
[7] 林丽珊,李琼,杨兆礼.科技期刊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的心得[J].编辑学报,2012,24 (z1):34-35.
[8] 赵大良.论文集与期刊的纠结[EB/OL].[2013 -09-10].http://blog.sciencent.cn/home. 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 =452886&from=space.
G232
:A
1006-4354(2013)06-0034-03
2013-09-20
林杨(1973—),女,汉族,山东费县人,硕士,高工,从事科技期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