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探讨

2013-04-10 06:52:00陈海清
湖南有色金属 2013年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资源环境

肖 湘,陈海清

(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10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人民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然而随着资源、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上升,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危害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3]。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4~6]。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处理好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7,8]。

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传统发展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密不可分[9,10]。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是掠夺资源式的经济发展,必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经济发展能够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的产生,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能源,同时可减少后续治理累积环境损坏的费用,减少经济发展的成本。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应当处理好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取消经济增长,需在经济发展中运用科学技术和经济手段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以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是社会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能更好地为环境保护提供经济条件。

2 我国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各种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不到吸收和净化,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土壤等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11~13]。如城市燃煤、工厂废气以及机动车尾气产生的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排入大气后造成人类的癌症、呼吸道等疾病,形成大面积的酸雨,造成全国温室效应加大;城镇污水、附近工厂污水的排放,使得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造成水体酸碱过度、重金属过度、水体富氧化等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城市生活垃圾、电子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对空气、水体、土壤产生二次污染;由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带进土壤并积累起来造成土壤污染,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降低、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危害人体健康;再者,过度的砍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捕捞、过度城市建设等使得生态污染严重,造成森林覆盖率严重降低、草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大面积赤潮、资源枯竭、物种濒危或灭绝等现象。

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的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绿色壁垒影响对外贸易等。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影响地区生产力,影响产品质量从而影响市场竞争力,还会影响投资,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环境污染的后续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生活质量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疾病发生影响经济的发展;加入WTO后,发达国家提高环境标准,提出的新的环保要求,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限制我国出口的第一因素。

3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环保意识薄弱

群众的环境维权意识差,缺乏环保意识。一些企业或个人环保意识差,过于关注眼前利益,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牺牲环境,甚至破坏珍贵的自然资源,违背自然生态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把生态环境保护排斥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之外,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极大地破坏,环境保护需求严重滞后。

3.2 监管力度不够、综合协调能力不足

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再者,其对公众的环境权力或环境权益界定不足,处罚力度不强且程序繁琐,限制了司法机关依法介入环境保护,受污染影响的公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各部门在规划和政策制定上各自为政、衔接不够,环保部门统一资源环境利用、综合协调的能力不足,不利于国家生态保护的宏观调控以及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

3.3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经济发展以GDP的快速增长为目标,GDP的快速增长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模式来实现,这种粗放式的经济方式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保护相对滞后,其资源开采过度和浪费严重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只注重经济量的增长,忽视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着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4 环境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技术设备落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较低,以及受到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些工业项目建设体系不完善,资源、能源消耗率高,造成浪费。许多企业没有健全的污染处理设施,在治理污染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环境治理、防止环境破坏以及发展环保产业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资金的制约,导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机构设置滞后,在治理污染方面缺乏有效的处理工艺和技术,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难以维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3.5 缺乏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影响的,一个有效的制度应同时具备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而我国的环保制度中的约束机制远强于激励机制,消费者和企业成为制度的被动遵守者,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激励。

4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培养群众环保意识

培养群众环境意识和素质是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为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不断加大环保宣传,普及环保科技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和环保意识,使得人们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因为人民大众是环境破坏的最终受害者,也是保护环境的主力军。

4.2 加强环境监管、法制建设与宏观调控机制

加大生态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实时有效地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加强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体系,制订国家和地方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具有强制性的政策法规。将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建立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加强环境监测提高环境预警和应急能力;完善环境收费制度;切实严把企业环保关,建立严格的许可证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通过法规约束、政策引导和调控,推进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3 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行循环经济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高投入、高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科技型和清洁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新型生产技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扶持有利于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减少环境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推动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4 重视发展环保技术,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技进步,通过重视发展环保技术,鼓励环保技术的创新发展,重点发展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生态环境恢复技术、废物处理技术等,能够经济有效地解决污染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加大对环保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提高环保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可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如鼓励社会捐款、吸引社会闲散资金、争取国外资金,设立生态保护和建设专项资金,积极推动生产力,追求协调发展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4.5 创新环境保护机制

完善和创新现行环境保护制度,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经济主体从自身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如完善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价的机制,可保障政府正确做出对于各类环境利用和资源开发行为的决策,避免或减少决策性失误、防止产生由决策导致的环境问题;建立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开采的主体收取一定的费用,使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利能够得以实现,使得资源的开发、开采和使用单位能够珍惜自然资源;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相统一的综合协调运行机制,可使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之间协调发展。

5 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既要保持较高的经济水平,又要保护好环境,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保护能扩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增强其持久性,因此,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极具意义的课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保障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1] 陈大夫.环境与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 李学明,王超.环境与经济问题分析[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3,30(3):145-146.

[3] 左玉辉.环境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 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张明.现代化与人和自然的矛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7] 汪劲.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田华.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9,(8): 22-23.

[9] 李正强,舒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J].理论与改革,2008,(3):65-66.

[10] 黎惠秋,廖育思.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探析[J].能源与环境,2009,(5):7-8,18.

[11] 胡国杰.保护环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6(6):18-19.

[12] 杨小妍,李凤英.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4(3):24-26.

[13] 张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1,210(5):74-80.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资源环境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资源回收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