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金博
·中医病案析评·
郭立中从“圆运动”论治慢性胃炎案赏析
邵金博
清代名医程钟龄所倡导的“八法”已成为中医治疗的典范,无论是中医治疗八法还是中医不同流派的用药,都是作用在人体之“圆”的上、下、左、右、中,无论何种方法,只要能恢复人体之“圆”的正常转动,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治愈疾病。本文通过剖析郭立中教授一则临床验案,阐析以上观点。
圆运动; 郭立中; 胃炎; 辨证论治; 一气周流
患者,女,57岁,2010年10月8日初诊。患者胃脘嘈杂不适十余年,未予重视,2010年3月26日于南京某医院胃镜检查示:食道炎、萎缩性胃炎。刻下:胃脘烧灼感,饥饿时加重,食后缓解。饮水后易感胀满,打嗝后舒畅。曾服胃苏颗粒,服后自感咽部不适停药。纳可,寐安,二便调,饮水不多,喜热饮。舌质淡红,少苔,有裂纹。脉细弦数。辨证属肝胃不和,阴虚津伤。主方以滋胃饮[1]化裁。药用:北沙参15 g、麦冬10 g、石斛12 g、玉竹12 g、白芍15 g、炙甘草3 g、炙鸡内金10 g、黄连3 g、吴茱萸5 g、丹参15 g、玫瑰花10 g、炒麦芽10 g、炒谷芽10 g,14剂,每天1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二诊(2010年10月29日):服药后患者胃中嘈杂、灼热感明显好转,胃时有隐痛,饭后胃稍胀,嗳气后舒。晨起口干、黏,大便一日一行,成形,便前腹痛,便后缓解。小便常。咽不适,偶有疼痛。背痛(自觉和胃有关),右腰酸痛。口不干,不欲饮,喜热饮。纳可,寐佳。舌质暗红,苔白厚腻润,前中部剥脱。脉弱,双尺不足。辨证属真阳下虚,阴火上浮,转事大补真阳,温潜浮火。药用:制附子先煎2小时60 g、炮姜50 g、炙甘草5 g、白术15 g、砂仁后下15 g,黄柏15 g、木蝴蝶20 g、青皮15 g、白豆蔻后下15 g。14剂,每天1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三诊(2011年10月28日):服药后患者自觉病情好转80%,停药近一年,咽中仍有痰滞感。食多易胀,灼热感不甚,胃中无明显不适。大便一日一行,成形。舌边尖红,苔淡黄厚腻、润,前中剥落。右脉小紧,按之无力,左尺弱但有根。滋阴、温阳均效,此诊直取中州以观之。药用:党参30 g、炮姜30 g、炒白术15 g、炙甘草5 g、砂仁后下15 g、白豆蔻后下15 g、法半夏20 g、丁香10 g,21剂,每天1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四诊(2011年11月18日):服药后症减,刻下:患者胃热每日仍有1~2次,晨起咽喉感觉不适,午后减轻。纳可,寐安。精神可,情绪佳。二便调。舌质边尖红,苔后部白厚腻,有裂纹。原方加木蝴蝶20 g、桔梗15 g,7剂,煎法同上,药毕,患者自觉病愈,遂停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相关疾病的影响有关,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的口服药物。
该患者胃脘部嘈杂不适十余年,胃脘部有灼热感,胀满、嗳气,舌红少苔,中有裂纹,脉细数。患者胃病多年缠绵不愈,耗伤胃阴,阴虚内热则伤津,故胃脘嘈杂、烧灼感。舌红少苔,中有裂纹,脉细数,皆是胃阴不足之象。肝为风木,胃为燥土,胃阴亏虚,肝易乘虚而入,克伐胃土,胃阴愈伤,胃气上逆则胃脘胀满,多嗳气。故初诊辨证为肝胃不和,阴虚津伤。方选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经验方滋胃饮[1]加减,方中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阴亏则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另患者胃脘部灼热,嗳气频繁,辅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升清降浊。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养阴生津之功。
扶阳学派开山祖师郑钦安[2]言:“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如经络之虚通于目者,元气发于目;经络之虚通于耳者,元气即发于耳;经络之虚通于巅者,元气即发于巅,此元阳发泄之机。”可知该患者阳气虚于胃脘,则元阳在胃脘处被逼出。二诊时患者口不干,不欲饮水,即使饮水仅喜热饮,舌质暗红,苔厚腻润。脉弱,双尺不足,即是证据。郭师认为前方滋阴已效,此尝试温阳法,以观疗效。该方为钦安卢氏医学第四代传人卢崇汉教授四逆法[3]加封髓丹加减化裁而来,方中附子、炮姜、炙甘草大补元阳,温暖肾水,以炮姜替干姜,因其苦降之性较强。砂仁、黄柏、炙甘草为封髓丹,引导上浮之阳归位。又加白术健脾和胃,配合炙甘草补土伏火,使元阳封藏,不致散失。木蝴蝶能加强封髓丹的潜下作用,可视为封髓丹的增效剂。佐以白蔻仁运脾和胃,青皮行气止痛,诸药共奏峻补真阳,温潜浮阳之功。
三诊时,患者已停药10个月,感觉颇佳,足见温潜之法效果甚佳,疾病好转八成。既然先后以滋阴、温阳不同之法治疗皆效,此次郭师尝试用理中汤加减直取中州以观之。服药后依然有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已停药观察。
纵观治疗全程,先滋阴,后温阳,继而理中,三种治疗思路贯穿其中,且均有疗效,可谓殊途同归。为何三种截然不同的思路都可奏效?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4]说过:“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医之法,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而已。”不同的治疗思路有的侧重于在圆运动的轴上用力,有的侧重于在四维的轮上用力,抑或轴轮同时用力,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力求使不圆的运动复圆。滋阴法的治疗侧重点在圆运动的右降部分,重点在圆上;温阳法的治疗侧重点在圆运动的左升部分,重点在圆下;理中则直取圆心,运轴行轮。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医治疗八法还是中医不同流派的用药,无非都是作用在人体之“圆”的上、下、左、右、中,都可以在圆运动中找到各自辨证用药的“靶点”,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治愈疾病。因此,郭师认为,医者不应当拘泥于一方一法或者过份强调某一种治疗方法和手段,应该以人体之“圆”贯穿理、法、方、药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1] 周仲瑛.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和秘方精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64.
[2] 郑钦安.郑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94-95.
[3] 卢崇汉.扶阳讲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63-164.
[4]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9.
R573.3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3.09.010
2013-07-04)
(本文编辑:蒲晓田)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3BAI13B012)
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名医工作室
邵金博(1987-),2007级七年制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肾脏病临床研究。E-mail:ZYSJB19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