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作者系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科院兼职教授)
这些年,当中国人说起“水”这个字的时候,嘴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苦”。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28%,水资源分布又严重不均衡,北方常旱,南方常涝。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京津地区尤其严重。中国的江河湖海,又因为或轻或重的污染,而纷纷响起痛苦的哀号。
中国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地下水,而据相关部门调查,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这,就是中国的基本“水情”。
如果将中国的水危机看做一枚硬币,那么缺水和污染,就是它的两面。没有水,人无法生存,缺水,就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水质差、有毒,更是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以缺水为前提的发展没有动力,以污染水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可以说,中国人从没有面对过如此复杂的一个水危局——它正像一个幽灵,让这个民族无法安心地举起它的水杯。
那么,怎么办?
节水、蓄水、深挖地下水……甚至有人提出了大规模海水淡化。办法看似不少,但因为边际效应、可行性等原因,决策者可以打的牌其实很有限。最终,跨流域调水,被放到了一个优先的位置。这便催生了已经梦想了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们进入到工程的深处后发现,无论是以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眼光来看,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它不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仙丹妙药,但的确正在、并且将要带来许多改变,有些我们现在也只能观察到一些端倪。这样一个“世纪工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机会,去看清这个时代的困局,和它所选择的救赎之道。
水并非为人类而存在,但人不能离开水而生存。
无论东方西方,为了更好地使用水、分配水,人类自古以来就倾尽了自己的智慧,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创造,和一段段余音绕梁的传奇。
“条条大路通罗马”已是一句国人熟悉的西谚。其实,在古罗马帝国,除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还有一项不能忽视的伟大工程,那就是遍布帝国境内各处的引水渠。
为了解决城市的生活用水问题,公元前312年,罗马城兴修了第一条地下引水渠,开创了人工引水入城的先例。公元前114年,罗马第一条地上引水渠兴修成功,高大的引水渠将清清的山泉凌空经由山岭、河流及田野,最后引入罗马城内。随着工程技术的提高,还出现了高达四五十米的双层、甚至三层高架引水渠。输水道除常规渠道外,许多地方还采用了虹吸管、隧洞和连拱支撑的石质渡槽。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欧洲的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引水渠遗址,它们已经成为令当地民众自豪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当你在华北平原上,看到一条条宛如高速铁路、气势如虹的高架渡槽时,你会不由得联想起那些石质的古罗马文明遗迹,并因此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便是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并称“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中国版的古罗马引水渠,它正在半个中国的跨度范围内热火朝天地蔓延生长,沟通起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它酝酿了50年,建设周期将超过20年,投资数千亿,参与建设的人员近10万,是一项规模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
而这一工程的历史背景,便是中国人与中国水,几千年来的爱恨纠葛。这份纠葛,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都难以找出第二个。
四大古文明里,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在受着河流泽被的同时,还需要去与这种恩赐进行年复一年的搏斗。因为世界上没有第二条大河,像黄河这样喜怒无常,与依存于它的人们这么过不去。为了生存下去,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人把自己的历史写成了一部“治水史”——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到千里黄河大堤、密如蛛网的江南渠道,祖先的智慧令后人叹为观止。
可是因为水很少真正被人们驯服,可以说“治”水,贯穿了华夏文明的前世今生。
建国以后,中国人在水利事业上,也实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创造。无论是星罗棋布的水库,还是像红旗渠这样“逆天”的输水工程,都已经成为一代人脑海中的独特记忆,也是一个时代标示自己的重要符号。
改革开放后,从葛洲坝、三峡大坝,再到南水北调,中国人对水的利用和改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出新的形式。
这是一个关于水的梦想的古老故事,它已经延续了五千年,而且还要继续延续下去。
那么,中国的水情,究竟如何?我们为什么需要南水北调?
若你坐上和谐号列车,沿着京广线一路呼啸北上,跨过一条条河流的时候,你很容易就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南方的河流水量丰沛,河网交织密布,不乏大江大河;越往北行,河里的水越少,许多河道都已经成了灌木丛和树林的天下,只剩下那些依旧宽阔的河床,还在向人们昭示着它们当年的丰姿。
越往北,越缺水。中国的“水情”,就是如此直观地袒露在我们眼前。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28%,中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年平均缺水400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河北省。联合国编制的13个贫水国家名单,中国赫然在列。
中国缺水,华北尤其严重。黄河、淮河和海河,是华北的三条主要河流,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华北缺水,又以京津地区为甚。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全国的七分之一,还不如处于中东沙漠地区的以色列。
北京,这古老的都城,常住人口超过2 000万的巨大都市,水资源的年人均占有量却不足300 立方米,是中国人均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的三十分之一。按世界标准,北京属于极端严重缺水地带!而2010年,北京全市用水量就达到35.7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5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滇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悲壮诗句,但就是这条曾经渡了荆轲的易水,如今却只剩一条长满荒草的干枯河床供人凭吊。
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地的枯竭、用水量的不断攀升,使得华北的许多大小河流,都早已流干了眼泪。
唯一一条发源于北京市的温榆河及其100多条支流,现在只有4 条有水,而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也已经断流三十多年!位于北京市北的密云水库,是京城目前唯一还能起到供水作用的水库,但在其43亿多立方米的“胸怀”里,只有10亿立方米的水,蓄水量还不到库容的四分之一。
河流干涸了,就开采地下水。但因为超量开采地下水,北京周围已形成了2 000 平方公里的漏斗区,这种地质现象会导致地面沉降,近年来,北京市区偶尔出现的地面塌陷现象,已经在警示人们情况的危急。邻近北京的另一个北方大都市——天津,市区地面就因过度开采地下水下沉了3 米,并且还因此受到海水倒灌、诱发地震的严峻威胁!
可以说,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都早已处于史无前例的严重“水危机”之中,能用到的办法都已经用的差不多了,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地区的水情。计划每年向北京调水12亿立方米的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了北京的主政者“挽狂澜于既倒”的期盼。
南水北调是解决黄淮海流域资源性缺水的战略措施,是中国水情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做事,讲究个“四两拨千斤”、“一石击数鸟”。作为一项极其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为了“解渴”,而且是一个巨大而机巧的杠杆,它已经成为综合统筹四大流域水资源配置、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南水北调巨大的投资,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在沿线地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减少甚至消除工业发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那么,南水北调将为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国家级大型工程,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既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南水北调工程将使工程承包、水泥钢铁、工程机械、工程管道、水用器材、污水处理等行业直接受益。另一方面,在京津冀各地推出限制洗浴、洗车行业用水等政策后,用水大户企业的日子将不再太好过。
同时,作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杠杆,将加快沿线地区的产业升级的节奏和步伐。南水北调沿线上,有环境污染的企业要迁走、关闭。以东线为例,“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已经累计在南水北调沿线关停化工企业800多家,与此同时,还规划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引导工厂进入园区,集中治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将直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按2000年底的价格水平估算,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多年平均直接效益约为560亿元。按照每5~10万元投资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估算,在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每年可增加约18万个就业机会。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首先调水到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并为河北、天津应急供水创造条件。随着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完工和通水,二期工程的建设问题将要被提上日程。这将开启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周期。二期工程则把一期工程继续向北延伸,引水供到河北的衡水、沧州,再到天津渤海新区,与中线一起纾解津冀地区的缺水窘势,并满足天津市越来越大的工业用水需求。
三条闪光的“经线”,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一是能减轻北方地区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缓解超采局面;二是能激励沿线地区的环保治污,减少沿线河流、水域的污染,使调水沿线水质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是能促使受水区群众提高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
比如河南省焦作市,就将中线干渠的一脉清水引进了家门,沿渠两岸修建了100 米宽的绿化带,让曾经的一座“中原煤城”变身为人居环境优美的“水城”,城市面貌明显改善,焦作也成为中线上唯一一座干渠穿城而过的城市。
山东淘汰了近300 家水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超过6 000万吨,并以沿线治污为突破口,经过两年的治理,成功地让久违的“碧水红荷”美丽景观回归了南四湖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水域,惠及沿岸几百万百姓。
而西线工程,也将像一位使者,为黄河流域带去来自长江的滚滚清流,为黄土高原广大地区带去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的希望。
南水北调工程能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
按照南水北调中线的路线图,来自丹江口的水从太行山脉脚下一直通到北京,在其东边就是华北平原,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农业灌区。南水北调引水渠将这些灌区串起来,遇到华北大旱时给灌区补水,可以挽救几亿亩庄稼,保住华北平原这个大粮仓。而且华北地区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组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南水北调有利于华北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