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起许昌

2013-04-09 04:09Article焦永生
河南电力 2013年7期
关键词:许昌关羽三国

文 Article / _焦永生

编者按“文峰塔上写不完你的诗词华章,春秋楼前数不尽你的将相帝王,大鸿寨上描不尽你的锦绣画廊,清潩河畔听不够你的浪花歌唱,在这个光耀古今的地方,就是美丽的许昌我的家乡。”——歌曲《美丽的许昌是我的家乡》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郭沫若先生曾诗云。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克平群雄,抗击吴蜀,为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皇图霸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也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有五十二回涉及许昌,因此,许昌还有“魏都”之名。

许昌在远古时期被称作“许地”,以许由为首的游牧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8世纪,西周时期,周封文叔于许,称许国。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史书称之“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魏王曹丕举行受禅大典,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代汉立魏,世称魏文帝,因“魏基昌于许”,遂改许县为许昌,许昌因此而得名。

“抓一把就是传说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许昌地上地下文化遗存非常丰厚,现有三国遗迹遗址80多处。这些遗迹遗址或与三国史实有关,或与三国人物有关,或与三国传闻有关。其中,春秋楼、灞陵桥、受禅台等更是三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许昌引以为荣的城市名片。

春秋楼因三国名将关羽曾在这里夜读《春秋》而得名。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东征刘备,刘备兵败投奔袁绍,曹操在下邳俘虏了关羽和刘备的夫人。曹操礼贤下士,先拜关羽为偏将军,后封为汉寿亭侯,送给他金银财宝,赏给他追风赶月赤兔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赐一宅,让关羽与二位皇嫂同住,关羽为避嫌,将一宅分为二院,让二位皇嫂居内院,自己居外院。关羽晨夕问安,秉烛夜读《春秋》,通宵达旦。清代甄汝舟颂曰:“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

如今,当年发生这个故事的春秋楼内院还在。进院,沿湖岸北行,只见垂柳掩映、翠竹相拥处一座重檐攒尖式亭子,这就是当年关羽每天早晚向二位皇嫂请安的问安亭。过问安亭,是一个有翠竹数丛、奇石几许的花池,其中一块石头上,有一大篆书写的“心”字,可以理解为“此心可表”。有人说,这个池子其实就是“雷池”,到这儿关羽是不能再往前走的,所以有“不能越雷池半步”说。

春秋楼又名大节亭,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关帝庙的主体建筑,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高达30余米,殿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面阔三间,周围16根廊柱,楼上楼下均带回廊,青石柱础上雕有花、鸟、虫、鱼和人物等图案。建筑结构严谨,造型大方,廓轩昂然,金碧辉煌。春秋楼为该庙的最高建筑,高达33米,内塑15米高的关公塑像极为罕见,彩塑关羽夜读《春秋》的坐像更是形象逼真。春秋楼两翼还配有刀楼和印楼,藏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汉寿亭侯印。

春秋楼内有一幅诗竹画,相传为关羽所作,其竹叶看上去一簇一簇,若临风摇曳,仔细品来,风竹非花似花,非字似字,这是一种典型的寓意画,是关羽借画明志,以竹叶合体成字,组成了四句五言律诗,所以又称为《关羽诗竹》,其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杜立名,莫嫌孤叶淡,终究不凋零。”意思是说曹操虽然待我优厚但我不会留在这里,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虽现在身处逆境,但坚守信义是决不会改变的。诗虽短短四句,但却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对刘备忠贞不渝的决心。关羽画诗竹以后不久,便封金挂印,修书辞曹,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去了。

关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仁勇”的壮歌。他的品格与我们传统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无比敬仰,从而称为封建社会的人伦楷模。以至于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灞陵桥是三国文化的又一代表遗址。灞陵桥原名八里桥。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许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关羽被擒到许昌后,曹操“察其心神无久留意”,意欲留之。但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军部将欲追之,曹操断然制止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挑袍断义”的典故因此而来。

曹操爱才,想留住人才,采取留者便留,走者便走,愿走愿留两不强求,这需要多宽广的气度和胸怀。

而世界上的事总是这样,种瓜不一定得瓜,养花不一定成花,得与失总难一时定论。曹操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番苦心,在以后的岁月里,会帮了自己的忙。

赤壁之战,曹操被火烧连营,大败而归,狼狈逃窜到华容小道,在这里,曹操的投资总算有了收获,虽然关羽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放曹操难免一死,但为了一个“义”字,关羽还是放了曹操。

为推崇关羽的忠义仁勇,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桥旁还有明末将领左良玉题写的“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昌市多次拨款对灞陵桥景区进行修葺,如今灞陵桥关帝庙已是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受禅台则是汉末三国时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的地方,位于许昌西南17公里,是中国唯一的禅让活动纪念地。

公元220年,汉献帝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宣告愿意让位。曹丕在此接受献帝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称魏文帝,自此开始了我国魏、蜀、吴三国时代。受禅台原为青砖护坡,两侧砌有台阶,台顶四周有石雕栏杆,平台中央有一遮阳凉亭,上设龙墩宝座。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有20余米高、30余米长宽的二层凸状台基存在。

受禅台前有两碑,即《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由汉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寺武亭侯钟繇镌刻。详细记录了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汉献帝在受禅台上将帝位禅让于魏王的事实。两碑并列,立于镇内的献帝庙旧址上,碑呈圭形,没有华丽的装饰。

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其炫赫隆重。

此外还有曹操割发代首处、张辽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后墓、董贵人墓、八龙冢、王允墓、马腾墓、曹彰墓、郗虑墓、徐晃墓、夏侯渊墓、夏侯敦墓、毛玠墓、贾诩墓、徐庶之母墓、司马城等众多三国遗迹散布在许昌各县(市)的土地上。

180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金戈铁马和烽火狼烟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众多的三国古迹在许昌大地上星罗棋布。它们或为古遗址,或为古墓葬,或为古建筑,或身处闹市,或远在田野山间,在岁月风蚀中诉说那段曾经的辉煌。

“一河清水穿城过,两岸绿带树成荫,曹魏文化十八景,休闲宜居景观带。”如今,以曹操、曹丕、曹植和王粲等人的18首古诗为主题的“一河十八景” 游园广场正在建设,登秋台游园、倚舟游园、四海广场、乐行游园等已经建成,成为人们品读三国文化的又一去处。

猜你喜欢
许昌关羽三国
“关羽”去世
初到许昌
华容道
许昌诗群
闲话关羽护嫂
许昌青春诗会
三国乱谈(1)
关羽大意失荆州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刘伯承过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