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生成与生涯规划

2013-04-08 18:16张艳红段国华
关键词:职业指导生涯视域

张艳红,段国华

(1.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18;2.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人对自身的认识,对自身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找寻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人将自己与神相攀附,把自己看成是能够与神相通、最终能够成为神的特异存在,这是人的神化阶段。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披在人身上的“神化”外衣被一层层剥落,“上帝死了”,人被还原为一个物质实体,归于自然,人对自我的认识从出世的“神化”境界转向了入世的“物化”状态[1],从而开启了“物化阶段”。人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既从自然中脱颖而出,就必然具备了其他自然物所不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且,人有思想、有意识、有精神,能够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自然界,进而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因此,人不应沉沦于自然中“物”的状态,而应实现人的自我回归。人要成为人是进入当代以后人的自我觉醒,是人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找到的结论,获得的智慧。“成人”成为人对自身认识、对自身发展认识的第三个阶段。

马克思也曾指出,“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2]24。人的最根本的需要不是别的,而是要去做成一个人,要去获得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完成人的使命。人的其他一切价值追求都是为了把自己创造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人”是终极价值追求。那么,如何成为人,如何追求成为人?对此,马克思给出了回答:在实践中生成一个具有实践本性的“人”,这就是“成为人”的基本含义。也就是说,人的遗传生命只为他“成人”提供可能,由可能的人转化为现实的人,要通过人的实践。而且,“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3]486“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2]25。

也就是说,人作为未特定化的存在物,蕴含着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多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也即多种可能性。在这多种可能性中,最后人将生成什么样子,则是由人自身的现实活动所决定的。然而,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动物式的被动地顺应环境、攫取自然中的现成物的本能性的活动,而是创造对象、改造环境的过程,是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过程。人的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所显示的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而这个过程所指向的就是人的自我生成,生成一个全面的人。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由可能的人向现实的人转变的过程,就是走向全面人的生成过程,是人的自我生成过程。

既然人是自我生成的,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自我生成活动,那么,人在由可能的人(理想的人)向现实的人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有着人可以自主选择、可以影响自我生成过程的因素存在,而生涯规划作为指导人自身发展的计划纲领,也必然体现在人的自我生成过程中,成为一个影响人自我生成过程的重要因素。

怎样设计自己的生活,怎样规划自己的生活,怎样展现自己的生活,就变得尤为重要。而人对自己生活的设计、规划和展现正是生涯规划的内容。

生涯规划源自西方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至今已有百年发展历史。1909年,帕森斯首次提出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他的职业指导理论,即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该理论构建了一种使人自身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帮助青年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以期达到人职匹配的最好发展状态。

之后,职业指导因强大的社会需求推动而得到快速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职业指导理论逐渐进入成长成型的重要时期。1951年,罗杰斯提出职业辅导理论,强调要赋予咨询者自我认识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责任,尊重和支持人的自由发展的权利,推动了职业指导向职业辅导的转变。1957年,舒伯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出:职业辅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合适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经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事实(职业),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造福社会。1959年,霍兰德提出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推进了职业发展与规划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罗伊(Roe)的人格理论、鲍丁(Bordin)的心理动力理论、克朗伯兹(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克内尔坎姆(Knefelkamp)和斯列皮兹(Slipitza)的认知发展理论等进一步丰富了生涯辅导研究,并将生涯辅导从传统的职业指导推向注重个体生涯发展历程的方向。

至20世纪八十年代,生涯规划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历程,而且关注个体的自我发展历程、角色历程,甚至扩展到终身发展的领域。至此,生涯规划理论进入成熟阶段。生涯规划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得到人们的认可。生涯规划即个体在考虑个人的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与计划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历程[4]48,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调整,以期使规划更接近人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最终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

从西方生涯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可见,生涯规划是通过规划、设计,关注并促进个体发展。生涯规划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关注职业需求、职业发展到关注个体发展、个体全面发展,从关注职业期到关注整个生涯发展,从以人的职业发展为目标,逐渐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生成为目标。从关注的视域看,生涯规划不仅关注职业的适切性和个人潜力的呈现与提升,而且包含了对个体全方位生活方式的关怀,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关注个人生命意义的实现。

由是可见,生涯规划是人在其一生的实践中,根据自身对“成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自身的不断实践,进而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进而赋予自身以新的形象、新的意义和新的价值,从而促进自己的生成。也可以说,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强化一个人“成为人”的过程,是强化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生成的过程。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诉我们“预”对于“立”的重要性。即“准备”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其中,如何预?预什么?则是决定能否“立”的关键因素。

从上述内容知道,人是自我生成的,而生涯规划的过程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那么,也就是说,生涯规划的指向与价值旨归就是人的自我生成。人的自我生成是生涯规划的本原价值,人的自我生成价值取向是生涯规划本身的价值取向所追求的,建立自我生成视域下的生涯规划应成为生涯规划的发展指向。

自我生成视域下的生涯规划是以整个生涯发展为视域,注重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建立个体与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关系,使个体充分而完整地发展自身潜能,承担起社会环境对个体所在不同生涯发展阶段所提出的要求与任务,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到自我生成。

在自我生成视域下,每个人作为自己人生的规划师,围绕自我生成这一目标追求,可以从道德修养、智慧养成、能力转化和职业塑造四个层面确定生涯规划的任务[5]。在道德修养方面,需要完成一个知“道”——悟“道”——体“道”的过程,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进一步确立;在智慧养成方面,需要完成一个由知识——素质——智慧的提升过程,通过对文化知识、科学知识、专业知识、人生哲学、人生智慧以及生活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身体素质的强化、专业素养的建立;在能力转化方面,需要完成一个知识与智慧内化为实际能力、外化为实践行动的过程,通过大量而生动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不断促进自身社会生活能力、自然生存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专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职业塑造方面,需要完成一个由专业到职业、由学生到社会从业者的转换过程,通过全面评估自身道德修养、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目标,并通过对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学习积累,不断接近职业目标要求。

自我生成视域下的生涯规划统筹了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当把自我生成作为生涯规划的目标追求时,也就意味着承认了每个人作为个体,能够成为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每个人作为个体获得了发展自己的权利和机会。每个人就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规划师,可以充分关注个人发展需求,强化个体以存在和发展的能力,提升个体的创造力和对生活意义的寻找和追求的能力。同时,还必须看到,生涯规划既是一个个体生涯发展的能动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之间交互作用和发展的系统工程。生涯规划的过程,既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也要充分考虑所处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生涯规划,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也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实施规划的个体,才能成为一个现实的主体,具备他所在的社会所必需的主体特征与素质,掌握他所处时代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心理模式等[6],获得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生成新的自我。

自我生成视域下的生涯规划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在自我生成的视域下,人作为未特定化的生存物,依靠自身的社会活动来不断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和生成自己。这一过程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人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任何规定性,而是力求创造出自己的新的规定性,不是在某一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因此,指向自我生成的生涯规划,是不断地生成和发展人作为本体性存在所具有的存在本质及其具体特性,同时也生成并发展人作为对象性存在所具有的与他的生存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内在的和谐关系,从而使人在自身的现实活动中不断生成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的人[7]。

自我生成视域下的生涯规划是面向整个生活世界的。自我生成视域下的生涯规划,不是狭义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涵盖学术世界、工作世界、生活世界,并与真实的经验世界相结合。以个体自身作为规划主体,内容涉及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涵盖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自我生成为终极目标,以提升个体的人生价值和生命境界为最终追求。这样的生涯规划是面向整个生活世界的。

自我生成视域下的生涯规划是重过程与重目标的统一。在自我生成视域下,生涯规划重目标设计但更重过程发展。他把人的生活看作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翻新的过程,一个由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串联起来的过程。因为,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没有什么是始终如一的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无限的生成过程中,“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8]10。生涯规划就是要引导人们通过人一生的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创造对象、改造环境的活动,促进更有趣的生活和更全面的人的生成。

[1]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洪风仪.生涯规划自己来[M].台北: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5]张艳红.文化自觉视角下我国大学生涯管理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2(6):103.

[6]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3.

[7]刘卫平.论人自我生成发展的活动根据[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

[8]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生涯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我的教书生涯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吐槽退役生涯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