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 李 琛
(石家庄瑞盟医药经营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按照治病原则及药物配比,经加工制成的各种剂型的中药制品,传统剂型包括丸剂、散剂、膏剂及丹等。随着现代制剂工艺的发展创新,片剂、胶囊、颗粒剂、针剂及口服液等也广泛应运而生。中成药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因毒副作用少,且能随身携带,省去了传统中药的煎煮工艺,服用更加方便,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中心数据显示,随着中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有关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和涉及药品品种数量明显增多,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2001—2003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占ADR报告总数的13.5%,其中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占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的77.2%[1]。因此,中成药并非完全无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其合理应用应加以重视。
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很多,除去药物本身及在储藏、运输等过程中造成药品质量破坏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使用不当,原因分析如下。
1.1 用药观念错误 目前,中成药的剂型及品种逐年增多,且广告宣传增多,夸大宣传。使患者感觉中成药绝对安全、无毒副作用,且能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导致中成药滥用,造成中药资源浪费,并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1.2 超剂量、长时间用药 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是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因此随意服用,如未达到治疗效果便自行加大服用剂量,尤其是非处方药物,患者自行购买,自我治疗,不按照说明书要求剂量服用,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另外,临床中一些医生也常根据自己的经验而加大药物用量或延长疗程,给安全用药带来隐患。药物都需经过肝、肾代谢,而长时间、大剂量用药可引起药物体内蓄积,加重肝、肾负担,影响肝、肾功能,从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特别是对肝、肾有毒的中成药。有报道显示,长时间自行超量服用汇仁肾宝可造成急性药物性肝炎,其损伤机制可能与何首乌中主要成分蒽醌衍生物有关[2]。朱砂安神,为治疗失眠的有效药物,但是药中含有硫化汞,用量过大或少量久服会出现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者可见呕吐、腹痛、血便、肌肉颤动、尿少、尿闭、抽搐、昏迷、血压下降及急性肾衰竭而死亡[3]。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之功,但是方中雄黄富含硫化砷,过量可致胃、心、肝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致周围神经炎及皮疹等;冰片主要成分为薄荷脑,过量致消化系统症状及心脏抑制,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及手足麻木等[4]。
1.3 缺乏辨证用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讲,中成药在应用中辨证相对不足,特别是非处方药,患者常根据症状自行服药,缺乏辨证概念。还有些西医医生,中医理论相对缺乏,往往根据西医的“病”选择用药,采取“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治疗。如西医见感冒发热即采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进行治疗,如银翘散、金银花颗粒及清热解毒胶囊等。但是从中医角度来讲,感冒由于致病因素及机体反应、病理变化的不同,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然后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治疗。因此,如不辨证治疗,就会药证不符,加重病情,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1.4 不合理配伍 中成药往往由2种及以上药物组成,药物成分复杂,部分药理作用未完全明确,且在多种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如不注意十八反、十九畏,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如在治疗咳嗽时同时服用含芫花、甘遂的祛痰止咳颗粒及含有甘草的橘红痰咳颗粒等,这就违背了十八反,产生中毒现象。合理的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可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合理的联合应用则会影响药效,产生毒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如复方氢氧化铝片与丹参不宜同用,因丹参的主要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酚,与氢氧化铝能形成铝络合物,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降低疗效[5]。磺胺类药物不宜与含有机酸的中成药联用,如保和丸、健胃消食片、乌梅丸及山楂冲剂等。因磺胺类药物在体内部分转化成乙酰化合物,乙酰化合物在酸性尿中溶解度较低,容易在肾小管内酸性尿中析出结晶,造成肾及尿路损害而产生血尿、结晶尿,引起尿痛、尿闭等症状。含有机酸的中药及中成药可酸化尿液,影响乙酰化合物在尿中的溶解度,造成肾脏损害[6]。
2.1 普及中医药相关知识 由于大部分中成药为非处方药,患者可自行购买服用。医者应告知患者中药的相关服用禁忌证、服用剂量等知识,不可盲目服用。无条件的,可告知患者服用前认真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
2.2 重视服药剂量 用药剂量,尤其是中成药的用药剂量是药物发挥有效治疗作用的关键。任何药物都只会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发挥最大治疗作用。药量过小则无作用,过大则会导致不良反应。且不同体质、年龄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反应也各不相同。因此,医生在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剂量,并适时调整。一般情况下,服用1种中成药时剂量可适当增加;2种或2种以上联合服用时剂量宜小不宜大。青壮年气血旺盛,机体各项功能健全,服用剂量可增大;老年患者气血亏虚,机体功能,尤其是肝、肾及免疫功能,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对药物耐受低,用药量应低于青壮年;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健全,应根据说明书中不同的年龄或体质量给予相应的药物剂量。妇女用药应根据经、带、胎、产、乳等不同的生理时期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且应尽量避免服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缩短用药疗程。中成药的服用剂量也应根据药物的药性调整剂量。药性平和的药物剂量可适当增大,而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如含有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生天南星、朱砂等,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使用剂量。药性寒凉、泻下的中成药,药物剂量要以“中病即止”为原则,以免长时间、超剂量服用导致人体正气亏虚,加重病情。
2.3 坚持辨证用药 辨证论治是中成药应用的指导原则,且贯穿于中医治病的整个过程。《医述》载:“医人用药,须先认证,认证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证真;认证真,斯用药当。”首先明确的是,中医学的 “证”不同于西医学的“病”。“病”是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证”则是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出现的症候。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病,而一病总有数证。”中医治疗疾病,既要辨病又要辨证,在辨病的基础上以辨证为用药的基础才能达到“药到病除”。在整个用药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选方”,切忌按照病名选择用药。
2.4 合理配伍 在2种或2种以上中成药同时服用时,要注意药物组成成分间的配伍禁忌,注意合理配伍。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中成药不建议叠加使用。尽量避免重复使用药性峻烈或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如甜梦胶囊和华佗再造丸中均含有马钱子,如合用则加大了乌头碱的摄入量,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而出现运动麻痹、心律紊乱等[7]。熟练掌握十八反、十九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另外,补益类中成药不宜与解表类中成药同用,以免外邪留内,加重病情。由于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化学成分复杂,许多药理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不了解中成药及西药之间作用机制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二者联用。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使用的中成药和西药,给药途径亦相同,也应分开使用,间隔30 min以上。
2.5 注意用药禁忌 中医学历来强调饮食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在服用期间注重饮食禁忌,首先强调禁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服用含有人参、党参的中成药应忌萝卜、绿豆、茶叶等;含薄荷的中成药应忌鳖肉等[8]。孕妇用药应遵循孕妇禁忌及孕妇慎用的原则,禁止或慎用含有毒性成分、药性峻烈、破血逐瘀及通经滑利类中成药。
在临床上,造成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众多,不合理的给药途径及剂型选择、服用时间不合理、服用方法不当等[9-10],均能导致中成药不良反应。目前,中成药以非处方药为多,患者缺乏正确的中医理论指导,应用泛滥。这就要求患者在服用中成药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必要情况下咨询医师,切不可盲目乱用。临床上科学合理选用中成药,不仅关系到疾病的转归,也是衡量一名医师中医诊疗水平综合素质的标准。临床医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提高对中成药的认识,才能做到合理配伍应用药物,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1] 张力,杨晓晖,曹立亚,等.关于我国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7):581-584.
[2] 张晓刚,吕志平.汇仁肾宝口服液致急性肝炎[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3):213.
[3] 王玳,申国华,李倩,等.朱砂安神丸的药用安全性评价与控制的思考[J].中国药品标准,2009,10(4):251-252.
[4] 史宇翔.牛黄解毒丸过量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J].医药导报,2001,20(7):440.
[5] 汤淑彧,冯秀玲.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4):365.
[6] 庞雪,邢浩,佟路芳,等.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探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18(6):360-361.
[7] 李爽,纪佳.谈合理使用中成药[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102-104.
[8] 梁燕.中成药合理应用分析[J].国医论坛,2011,26(5):44-45.
[9] 苏海震.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6):23.
[10] 李作权.中成药的服药方法及合理用药[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