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虹
(河北省行唐县口头中心卫生院中医科,河北 行唐 050600)
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尤其以2岁以下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由于小儿肠胃娇嫩,发病之后,易耗气伤津,若治疗失当,可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的危重变证。如果迁延不愈,可引起消化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故临床上对于小儿腹泻的及时、正确的治疗尤为重要。2011-09—2012-07,我们采用母婴同治的方式治疗由于哺乳母亲肝郁化火导致的婴儿腹泻30例,并与采用单纯治疗婴儿方式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 60例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患者,就诊时其母亲均有肝郁化火证,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婴儿1~8月龄,平均(5.0±0.3)月龄;病程为1~3 d,平均(1.0±0.5)d;感染性腹泻26例,非感染性腹泻4例;其母亲年龄22~34岁,平均(29±4)岁;病程1~5 d,平均(3.0±0.5) d;对照组30例,婴儿1~8月龄,平均(5.0±0.2)个月;病程1~3 d,平均(1.0±0.4)d;感染性腹泻25例,非感染性腹泻5例;其母亲年龄23~33岁,平均(29±3)岁;病程1~5 d,平均(3.0±0.6)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哺乳妇女肝郁化火证诊断标准 由于情绪波动出现头晕,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两胁胀痛,乳房胀痛(乳房无肿块),痛经或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脉弦数[1]。排除器质性病变。
1.2.2 婴儿腹泻诊断标准 与其母亲肝郁化火证对应3 d内出现: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及口渴等症。②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③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④粪镜检可有脂肪细胞,少量红、白细胞。⑤粪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轮状病毒等。⑥重症腹泻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2]。
1.2.3 排除标准 非由于母亲肝郁化火证导致的婴儿腹泻。
1.3.1 治疗组 根据婴儿脱水程度予适量补液、补充电解质及平衡酸碱度治疗。对于感染性腹泻除上述治疗外予蒙脱石散[思密达,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90],1~2月龄,每次0.6 g,每日3次口服;3~5月龄,每次0.75 g,每日3次口服;6~8月龄,每次1 g,每日3次口服。其母亲同时口服中药。药物组成:钩藤 20 g,柴胡10 g,当归 15 g,漏芦 15 g,通草 8 g,王不留行 15 g,丝瓜络 10 g,甘草6 g。火旺加栀子8 g、金银花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
1.3.2 对照组 婴儿治疗方法同治疗组。其母亲不做治疗。
1.3.3 疗程 2组均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粪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粪镜检脂肪细胞或红、白细胞偶见。未愈: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善,或症状加重[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治疗组30例,治愈26例,好转3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30例,治愈20例,好转5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婴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2类。感染性腹泻多由细菌和病毒引起。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饮食传播而进入消化道。当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使小肠绒毛细胞受损,小肠黏膜回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引起腹泻。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肠腔内的糖类消化不完全,并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加重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则由于对婴儿的喂养不当、不良刺激及变态反应等因素引起。
[1] 马加宝,陈凯.临床新生儿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
[2] 邓铁涛,郭振球,程绍恩.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