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微光 伍 静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受到创伤,其中至少一处损伤危及生命或并发创伤性休克[1]。严重多发伤以撞击伤、坠落伤、压砸伤或碾压伤为主,多数为高能量、机械性损伤[2],其特点为[1]:伤情重、变化快;生理紊乱严重;诊断困难,易漏诊和误诊;处理顺序与原则的予盾;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现将严重多发伤的急诊救护综述如下。
缩小急救半径是院前急救人员能快速达到现场的重要条件之一,城区急救半径应≤5 km[3]。急救反应时间,专家规定在5~10 min,我国现阶段控制在15 min以内,郊区要求30 min以内[3]。院前急救的特点是强调一个“快”字,即快速反应,迅速出诊,一到现场立即施救,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2.1 危及生命的伤情评估 对于严重多发伤的患者,护士应配合医师果断而迅速地评估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伤情。早期检查并判断有无致命伤,即首先要注意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血压、脉博、出血等。
2.1.1 气道情况 观察患者有无气道不畅或阻塞。
2.1.2 呼吸情况 判断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及呼吸频率和深度,是否有张力性或开放性气胸及连枷胸。
2.1.3 循环情况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监测血压、脉博、尿量,判断是否休克。
2.1.4 意识状态 伤后出现的意识变化常提示脑损伤的存在,注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
2.1.5 脊柱脊髓 怀疑颈椎损伤的患者用颈托固定,限制颈椎活动;怀疑胸腰椎损伤者,应使患者保持躯干直线位。
2.2 全身伤情评估 在进行紧急处理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要求以简便的诊断方法及时进行全身检查,对伤情作出全面评估。国内外倡导采用“CRASH PLAN”作为多发伤体检的顺序[1]。我院按照头、颈、胸、腹、脊柱、骨盆及四肢顺序检查,速度快,不易漏诊。为了便于抢救和治疗,均需适当地脱去患者的衣服以充分暴露全身,以免掩盖真实的创口或出血,并用毯子给患者保暖。详细了解受伤的原因和经过,并进行各种必要的辅助检查。
3.1 创伤指数(TI)[4]运用损伤部位、类型、循环(血压、脉搏)、呼吸和神志等5项对患者进行评定,TI值≥17分为重度损伤。创伤指数评分使用方便,但不精确,适宜现场伤员分类。
3.2 修正创伤评分(RTS)[4]RTS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收缩压和呼吸频率构成,RTS总分为0~12分,评分越低,伤情越重,RTS<11分诊断为重伤。此项评分法适用于伴有颅脑损伤的患者。
3.3 新损伤严重度评分[5]患者到达医院后对伤者伤情进行二次评估:NISS<16分时,伤员一般无生命危险,应做好专科护理、生活护理和手术前准备;NISS为16~30分时,属较严重损伤,应积极抗休克及处理重要器官的损伤,尽快行手术前准备;NISS为31~50分时为危重损伤,病死率较高,主要以抢救生命为主,同时配调人力资源,做好重症监护;NISS>50分时为极重损伤,患者病情垂危,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工作,但在判断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NISS是指导多发伤患者救护的有效方法,可用于预测预后和比较各医疗单位的救治水平。
3.4 检伤分类 遇到患者数量大,伤情复杂,重危患者应依据国际救助优先顺序将不同伤情的患者分为4类[6,7]。第一优先:用红色伤票表示,提示有非常严重的创伤,危及生命需立即实施手术的患者,如严重头颈部伤、大出血、昏迷、休克、严重挤压伤、张力性气胸等,如果救治及时这类患者就有可能生存。第二优先:用黄色伤票表示,提示严重,但患者仍可短暂等候而不危及生命或致残。第三优先:用绿色伤票表示,受轻伤者,可延期救治。最后一类是患者已经死亡或临床死亡,用黑色伤票表示,指无救治希望者。对患者分类应快速、准确、无误,并按伤情的轻、重、缓、急迅速安排患者救治的先后次序。
在严重多发伤救护中,应采取“边诊断、边救治,再诊断、再救治”的原则[8],复苏、伤情诊断和紧急处理应同时进行[9]。
4.1 脱离危险环境 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使伤员迅速脱离危险环境,排除继续造成伤害的原因,既保证伤员的安全,防止再损伤,又可保证施救者安全。
4.2 检测生命体征 测量呼吸、脉博、血压,注意意识状态变化,尽快掌握致命伤的情况,如上呼吸道阻塞、张力性气胸、出血性休克、脑疝等。
4.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多发伤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90%[2]。及时清除口、鼻、咽、喉部的异物、血块、呕吐物、痰液及分泌物,舌根后坠者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充分给氧,采取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
4.4 止血 根据出血部位和性质的不同,选用指压、加压包扎、填塞等控制明显的外出血。必要时使用止血带,止血带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4 h,每40 ~50 min 松开3 ~5 min[10],放松期间采用指压、直接压迫等临时止血方法。拟作断肢再植术者不用止血带,以免造成肢体伤残[11]。抗休克裤有助于控制下肢或骨盆大出血,兼顾固定下肢骨折,但头颅和胸部外伤者禁用,以免加重局部出血[1]。
4.5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立即建立2~3条以上静脉通道,用F16~18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同时注意静脉通道部位的选择。对腹腔脏器及下肢创伤的患者,静脉通道首选在颈部和上肢,颅脑、颈胸部损伤的患者,静脉通道首选在下肢,以免补充的液体进入损伤区内,影响有效循环血量[12]。研究显示[13-15],大量输液输血并不能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还可能将小血管内形成的栓子冲掉,导致原病灶再次出血,加重体克。因此,合理的液体复苏、尽早手术控制出血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限制性液体复苏[14,16,17]:在创伤止血前,输入少量液体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少量、分次输入液体,紧急手术后再进行足量液体复苏,能够有效减少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所带来的不良反应[18,19]。采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创伤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液体用量小,可在短时间内提高血压、改善呼吸,为实施原发伤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4.6 对症处理 对张力性气胸患者,立即在伤侧锁骨中线第2肋插入带有活瓣的穿刺针排气减压;开放性气胸患者,用厚无菌敷料封闭伤口;血气胸患者行闭式引流;胸壁软化伴有反常呼吸者应固定浮动胸壁;躯体有异物穿透伤,除气道压迫致呼吸困难外,均不能在现场取出异物,以免大出血;创面有外露的骨折断、肌肉、内脏,严禁将其回纳入伤口;头皮有裂伤或撕脱伤时,立即包扎压迫止血,保护好撕脱的头皮;脑组织脱出者,在伤口周围加垫圈保护脑组织,不可加压包扎;有离断肢体者用无菌包或干净布包好并低温保存;有骨折的患者要临时固定。在上述紧急处理过程中,应同时抗休克治疗。
4.7 患者体位 一般创伤患者取仰卧位;颅脑伤、颌面部伤应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头部垫高15~30 cm;胸腹部伤取半坐卧位;休克患者取仰卧中凹位;怀疑或肯定有脊髓脊椎损伤应立即进行固定,颈椎用颈托限制颈椎活动;胸腰椎损伤者平卧位保持躯体直线位,以防造成继发性脊髓损伤。
4.8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颅脑损伤的患者重点观察意识瞳孔变化。胸部损伤者注意检测呼吸功能,防止低氧血症及ARDS的发生;胸部穿透伤者应测中心静脉压以警惕有无心脏压塞;腹部损伤者注意腹膜刺激症程度和范围的改变。做好出血量记录,肢体伤残者观察皮肤的温度及肢体血运情况。一旦发现病情突变,应立即进行紧急救护,如心肺复苏术、电击除颤术。保证输液管、氧气管、气管导管等各种管道通畅有效,防止受压、移位和脱出。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尿色,评估休克状况。
4.9 术前准备 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行血液标本采集,及时做交叉配血及生化、红细胞压积等化验检查。做好皮试、备皮、留置导尿管及胃管等术前准备。
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6~8 h是第2个死亡高峰,也是创伤急救的黄金时间,主要死因为颅内血肿、血气胸、肝脾破裂及严重胸外伤引起的急性循环和呼吸衰竭[16],及时抢救可免于死亡。对伤者在“白金10 min”和"黄金1 h”的宝贵时间内实施科学、及时、有效、规范的急救处置,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的关键[6]。但由于伤后各种救治环节不能很好地衔接,使得创伤患者复苏时间、停留急诊科的时间、受伤到开始确定性手术的时间延长,而影响抢救成功率[20]。因此,应普及群众急救和自救知识,培养专业的急救人员,科学地运用急救程序对每一个伤员作出准确全面的评估,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护理方案,护士有预见性地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的工作,使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成为无缝隙的生存链。
[1] 李映兰主编.急诊护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31-133.
[2] 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3235.
[3] 王文学,俞 军,王培安,等.急救医疗服务网络规划和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中华医学杂志,2006,92(12):721 -723.
[4] 兰秀夫,王爱民.创伤评分在伤情评估和风险预测中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4):373 -375.
[5] 王淑琴,晏 香,王丽华.新损伤严重度评分在多发伤救护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IB):49.
[6] 巩玉秀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3.
[7] 丁小萍,于冬梅,李舒玲,等.地震伤员的早期紧急救护[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