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佳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从2001年上映的《哈利·波特》到最近大热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每一部魔幻电影巨制似乎都极大地挑动着电影市场和影迷们的热情。魔幻电影作为一种鲜活的流行文化与它在影史中的流传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魔幻电影的历史几乎与电影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这其中的结合恰好是电影的一种本性:艺术与技术的冲撞与融通。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艺术的发展,而艺术的完善更引来对技术无限的追求。将魔幻电影作为观察当代电影超越式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切口,可以集中考察如下问题:魔幻电影与世界早期电影发展的关系怎样?技术的进步怎样推动幻想电影的逐步深化?而如此的递进又是如何造就今日魔幻电影在世界的流行?
魔幻电影的发展,一开始就和电影技艺的探索紧密相连。从现在来观察,电影技艺的进步推动了魔幻电影艺术幻象的实现和艺术效果的成熟;而魔幻电影的发展则往往代表了同时代电影技艺发展所能够达到的水准。历史地来看,1927年默片时代结束,有声片出现;同期声和故事布景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影人开始借助更多的特技效果来完成影片。20世纪30、40年代,特效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在早期幻想电影①幻想电影传统上包括科幻、童话、神怪、灵异还有宗教传奇、史诗神话等等亚类型,是西方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幻想电影涉及到魔术、神话、奇异和非凡等元素,通过各种匪夷所思的视听景象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可以予人一种无与伦比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中应用。特别是特效技术及其创作理念和商业实践在幻想电影中的创新,逐渐形成了魔幻电影的雏形。
魔幻电影从一位魔术师的戏法中变化出来——他就是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应该说,早在电影诞生之初,梅里爱就进行了大胆创作。他的贡献讲求摄影技巧和舞台布景。其以所拍摄的轻松幻想影片而闻名于世[1],被后人视为幻想电影之父。在剧院工作的梅里爱有魔术师的背景。对电影充满兴趣的他,把戏剧的效果和初步的电影技术结合,创造了叠化、快慢镜头、多次曝光和停机再拍等拍摄手法,拍摄出大量异想天开的故事。1899年摄制的《灰姑娘》,巧妙地运用了停机再拍技术,让南瓜变成马车,灰姑娘身上的旧衣服一下子变成绚丽的晚礼服。本片中建立的童话故事传统,影响到后来许许多多的魔幻电影。
与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忠于现实的“生活片段”相比,梅里爱更注重电影的形式。他的影片主要依靠特技和幻想来制造另类的真实。1903年摄制的《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利用简单特技手段,创造出炮弹飞向月球的神奇场面。电影中的月球表面,展现出异常壮丽的景观。本片以科学家到月球探险的大胆故事为基础,充分利用电影的特效技术制造幻想,成为幻想电影的开山之作。梅里爱在影片中对太空和科学的新奇描绘,很好地处理了电影特技和叙事之间的关系,这也给当代魔幻电影的创作以重要的启示。不难发现当代魔幻电影不仅是十分依赖特技效果的,但同时也关照了叙事和特技的协调。大量的特效技术和复杂的图像使用,其目的在于完成叙事,而非单纯炫技。反观历史,魔术师乔治·梅里爱在录影棚中拍摄出的人类月球之旅和舞台上消失的幻象等影像,正是科幻与魔幻影片诞生前的胚胎。
梅里爱以后,动画电影开始盛行,进而深刻地影响了早期魔幻电影的发展。具体而言,迪斯尼在动画电影上的创作和贡献,成为后来所有同类动画电影的标准。1937年迪斯尼拍摄出最受欢迎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1940年上映了后来影响绵延不绝的《木偶奇遇记》等影片。它们让迪斯尼在动画电影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这一领域无可争辩的霸主[2]。在这过程中,不少标志性的动画角色随着影片的上映树立起来,它们逐渐深入人心,从此流行全球。
虽然迪斯尼在20世纪30年代主宰着动画电影的创作,但其它大制片厂制作的经典真人幻想电影却直接影响到当代魔幻电影的构成。1939年,米高梅公司制作了划时代的的电影作品《绿野仙踪》①《绿野仙踪》是魔幻电影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详细分析参见Fowkes,K.A.The Fantasy Film,Oxford:Wiley-Blackwell,2011,p.23.。该片改编自弗兰克·鲍姆的小说《奥妙的奥兹男巫》,讲述了小女孩桃乐丝离家出走,意外进入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在那里她遇到了没头脑的稻草人、缺少心脏的铁皮人和寻找胆量的狮子,于是大家结成伙伴与邪恶女巫进行斗争。桃乐丝意外进入的奇妙世界与她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另类世界里有各种各样令人讶异的生物。骑着扫帚飞行的邪恶女巫是典型的女巫形象,他一身黑色巫师袍,高耸的巫师帽下是恐怖的鹰钩鼻,能使用水晶球发觉别人的行踪。《绿野仙踪》中另类世界、巫师、魔法、正邪对立和冒险旅程等众多元素共存,这些都是当代魔幻电影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元素。影片还采用美国当时最先进的电影特效技术,把音乐和舞蹈融入带有童话彩色的幻想故事里。这部真人幻想电影上映后不仅得到高产值,还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由此开启了当代魔幻电影的滥觞。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幻想电影进一步发展,推动着魔幻电影的逐步成熟。科幻电影从幻想电影中独立出来,引发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科幻片大导演为制作电影专门成立特效公司的做法,为魔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世界各地电影大师把先锋与幻想混合起来进行创作,打造出“剑与魔法”模式的全新幻想电影并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这些都为魔幻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经过50、60年代的先锋创作,1975年反文化的巨蟒团体(Monty python)带给大家一部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幻想喜剧——《巨蟒与圣杯》。影片讲述亚瑟王和圆桌武士们接受上帝的旨意,去寻找圣杯的冒险历程。随后一系列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或中世纪为背景的冒险故事陆续出现,上述“剑与魔法”模式的幻想电影诞生。然而除了少数几部“剑与魔法”影片成功,它们大多都以失败告终,有些甚至成为接下来几年电影市场的票房毒药。虽然中世纪背景的冒险故事没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但它后来成为当代魔幻电影最常见的叙事模式和背景设置。
剑与魔法幻想电影在80年代一度流行,《魔幻屠龙》《黑暗时代》《诸神之战》和《野蛮人柯南》的同时上映,掀起了一个幻想电影复兴的高潮。这些元素经过戏仿、演变也影响了当代魔幻电影的形态。依据罗伯特·霍华德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野蛮人柯南》,讲述了地球的蛮荒时代,一名公主被巫师所捕获,邪恶的皇后为了拿公主为祭品以永远占有王座,传唤力大无穷的壮硕剑客柯南前来寻找公主的下落,科南期望能借助皇后的神秘魔力使自己的爱人死而复生,于是去冒险拯救公主。影片中魔法、巫师、冒险经历、正义战胜邪恶等元素,后来成为当代魔幻电影构成的重要类型元素。
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普及,80、90年代魔幻电影占主导地位的趋势开始显现。一方面冒险、剑与魔法故事一度盛行,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幻想电影开始占主流地位。创作的技术与理念继续成熟,类型元素不断积累,魔幻电影的独立指日可待。
这一时期,多姿多彩的动画电影再次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其创作实践为魔幻电影的独立进一步做出了技术和艺术上的准备。1988年《谁害了兔子罗杰》开辟了真人表演和动画电影混合的先河。1995年皮克斯公司的《玩具总动员》成为第一部完全由计算机合成的电影。1997年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上映,它用浓郁的日本味道回应迪斯尼动画,展现了幻想电影的另一副美丽面孔。
幻想电影曾经由于品质低下而一度饱受批评,夸张的表演、糟糕的特技都是它没有受到重视的主要因素。然而到了90年代,技术革新抹掉了我们认为平庸日常与电影特效之间的界限,模糊了看电影时的现实感与虚幻感的界限,观众变得越来越接受这样的电影。电影行业采用协同效应和特许经营权等商业策略,已经准备好应付规模巨大的魔幻电影。先于电影存在的奇幻文学作品流行,为魔幻电影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受众。多种有利因素的形成,预示了一个独立而成熟的电影类型——魔幻电影的诞生。
2001年,由J.R.R.托尔金同名小说改编的《指环王》系列电影,以及女作家J.K.罗琳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同时成功上映。这一事件成为当代魔幻电影成熟的标志,也再次掀起了幻想片复兴的高潮。至此,现代幻想片——魔幻电影以傲视群雄的姿态出现在电影银幕上。《指环王》系列由于其恢弘的场景、严肃的基调和复杂的主题,使其不论在商业上还是观众口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哈利·波特》系列席卷世界电影的票房,不但在业界好评如潮,也赢得了无数的崇拜者。哈利·波特热和魔戒热汇聚成全球性的魔幻热潮,成为影响巨大的电影盛况[3]。
接下来的几年里,高质量的魔幻电影不断涌现。它受关注和受欢迎的程度不断地加深,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大制片商不再忽视魔幻电影,反而为不少魔幻电影的上映举行大型的全球首映式。2011年7月7日,《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在伦敦举行了盛大的全球首映式。之后,广大“哈迷”像朝圣一样涌入影院,将票房成绩一路推高。在“哈利波特”的魔法笼罩下,北美市场其它影片黯然失色。全球票房的飘红,使得《哈利·波特》系列影片一度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
影迷的拥护和业界的认可,进一步证明了魔幻电影的成熟与重要。至今票房最高的十大电影中魔幻电影就占据了六席,可见其票房的号召力和对观众的吸引力。魔戒三部曲击败了《星球大战》《教父》等系列电影,29.1亿美元的收益让其成为史上获得高利润的电影三部曲。魔戒三部曲也是奥斯卡金像奖获奖数量最多的纪录保持者[4]。2003年上映的第三部《王者归来》(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11项奥斯卡大奖,创造了影坛神话,也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魔幻电影。
《洛杉矶时报》的影评家肯尼斯·杜兰写道:“在短期内也不会有任何电影可与魔戒三部曲相提并论”[5]。《哈利·波特》系列也获得了商业和口碑的双重胜利。英国电影学院(BFI)2011年年报中认为:《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创造了7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惊人的成功”[6]。尽管它没有获得任何的奥斯卡奖,但这系列的8部影片中的6部共获得了12项奥斯卡提名。没有得到奥斯卡奖让不少评论家和影迷感到失望,而英国学院奖的30项提名足以证明本系列影片的成就。《哈利·波特》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了系列自身,它不但推动英国电影特效技术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甚至于助力《国王的演讲》《中间人》等英国独立电影的成功。
虽然美国是魔幻电影的主产地,但魔幻电影的生产力和影响力早已超越美国本土,拓展到整个世界电影产业。不同国家和地域创作的魔幻电影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特别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法国和日本魔幻电影,它们的突出表现成为欧洲魔幻电影和亚洲魔幻电影创作的代表。
英国魔幻电影的创作有着自身的特色,但它也不完全是去美国化的。耗时近十年时间的《哈利·波特》系列影片,虽然演员阵容上几乎全部采用了英国班底,又在英国取景拍摄,但投资和出品方却是美国的时代华纳公司。影片呈现出的影像风格保持了英国风格,然而编剧和导演却是美国人。从这些角度看来它是英、美合作的产物。
法国魔幻电影幽默、天真却都不失现实根基。由法国欧罗巴影业公司出品的《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系列魔幻动画电影由著名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指导,本片以动画片的形式讲述魔幻故事,是完全意义上的法国片。同样是由欧罗巴影业制作,改编自法国同名畅销经典漫画的《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幽默、怀旧,法国风格突出。《时空穿越者》作为一部比利时背景的法语片,则承袭了欧洲影片一贯的批判现实风格。
依据作家谢尔盖·卢基扬年科(Sergei Lukyanenko)的同名长篇奇幻小说改编的俄罗斯魔幻电影——《守夜人》《守日人》等影片,在本土打败了《指环王》,成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最具国际水准的影片。魔幻电影的魅力已进入到以“诗电影”著称的俄罗斯民族电影创作的领地中。
日本是亚洲魔幻电影的主要阵地,主要以动画片的形式来叙述东方式的魔幻。最为知名的,莫过于大师级动画导演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和《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作品,秉承一贯的日本魔幻风格,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散发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虽然亚洲地区的魔幻电影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质上都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它们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它们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代表着世界魔幻电影的另一个面向。由于东方文化的影响,亚洲魔幻电影摈弃了巫师和魔法元素,更为偏重于玄幻。它在“鬼、神、人”共同组成的世界中描绘具有天生鬼魅神力的仙人,后者在片中施用的是仙术与道术。中国出品的几部魔幻电影如《无极》《蜀山传》《画皮》以及中荷合拍的《玉战士》等,还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由此可见,亚洲魔幻电影因其独特的东方风格和美学质素,正在逐步构建东方独特的魔幻电影风格体系。
魔幻电影与电影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电影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魔幻电影的创作;而魔幻电影在艺术上的愿景也促进更多新兴技术的创新与融合。首先参与这一过程的是后来被人称为幻想电影之父的乔治·梅里爱。他创造性地运用特技和幻想来制造另类的真实,探索了幻想电影的实现方式,也奠定了魔幻电影创作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开始流行的动画电影,示范了如何在幻想电影中创造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绿野仙踪》将巫师、魔法建构成为魔幻电影最为典型的类型元素,开启了魔幻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滥觞。50年代系列幻象喜剧开创的“剑与魔法”模式,逐渐成为魔幻电影最常见的叙事模式和背景设置。新世纪以来,《指环王》与《哈利·波特》等系列电影不但获得了诸多重要专业奖项,更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魔幻电影的票房神话。作为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表征,魔幻电影从此成为一种为人瞩目的全球性流行文化景观。
[1]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2]FOWKES K A.The Fantasy Film[M].Oxford:Wiley-Blackwell,2011:22.
[3]刘思佳:延展与增殖:魔幻电影、主题公园与国家形象[J].电影评介,2012(20).
[4]HORN J.Remaking‘King Kong’an Honor for Jackson[N].Archive.org,2005-01-25.
[5]TURAN K.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N].Los Angeles Times,2003-12-16.
[6]HARRY POTTER.Becomes Highest-grossing Film Franchise[N].The Guardian,2007-11-11.